sina.com.cn |
| ||||||||
|
新浪點點通
|
http://whmsebhyy.com 2000年06月30日 12:53 國研網
入世的腳步越來越近了,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同樣毫無疑問的是:入世將給中國企業帶來無限商機。關稅的大幅度下降和非關稅壁壘的減少或取消,給企業創造了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然而,入世就意昧著產品可以暢通無阻地進入國際市場,入世后的企業就一定比人世前擁有更多的市場機會嗎?我們認為:不一定。至少,從“綠色”角度看,企業還需要具備一張“綠”卡——一張進入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否則,只怕入“世”容易人“市”難哪。 一、綠色消費:21世紀的消費主流 不可否認的是,在我們大力發展工業文明.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同時,我們的環境正遭受著嚴重的破壞:酸雨、溫室效應、臭氧層稀薄、河流被污染、耕地沙漠化、資源枯竭、許多生物品種瀕臨滅絕……廣大消費者在生活實踐中逐漸認識到:環境的破壞,已經極大地影響了人類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如果任其發展,最終將導致全人類的毀滅!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自70年代以來,全球掀起了一場空前壯闊的綠色革命,人們開始關心消費中的環境代價,呼喚既無污染又有益于健康的綠色商品。這種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綠色浪潮聲勢日高,綠色消費也因而迅速席卷全球。 早在1992年,前歐共體的一項調查就顯示:82%的德國人和62%的荷蘭人在超級市場購物時會考慮環境污染問題;66%的英國消費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價格來購買綠色商品。在美國.84%的消費者愿意購買用有機農業生產方式生產的蔬菜和水果,77%的消費者表示,企業的環保形象會影響他們的購買意向。到1998年,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統計結果則顯示:世界“綠色消費”已經達到2000億美元,估計在2000年,“綠色消費”規模將猛增至3000億美元。 在中國,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SSIC)近日開展的一項有關綠色消費觀念及消費行為的專題調查顯示:86.7%的人認為治理環境污染問題事關重大且迫在眉睫,71.3%的人認為發展環保產業、開發綠色產品對改善環境狀況大有裨益;53.8%的人樂意消費綠色產品,37.9%的人表示已經購買過諸如綠色食品、綠色服裝、綠色建材、綠色家電等在內的綠色產品。 以上數據表明,許多消費者,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消費者的綠色消費觀念已經或者正在形成,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綠色消費必將成為21世紀消費的主流,21世紀的市場將是“綠色產品”的市場。可以預見,那些不符合環保要求的產品將逐漸從國際市場上退出,而那些生產“非綠色產品”的企業則將被迫停產。 二、綠色壁壘:你有“市場準入證”嗎? 所謂綠色壁壘,是指進口國政府為保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人類和動植物健康而采取的限制進口的措施。與綠色消費觀念的形成相似,它也是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綠色革命的必然產物,只不過其主體是政府而不是消費者。其實施對企業來說更具有強制性而己。 1990年,為了保護海脈這一珍貴海洋哺乳動物,美國政府下令禁止進口墨西哥的金槍魚和金槍魚制品,理由是墨西哥船只在東太平洋地區采用拖拉大圍網捕撈金槍魚時碰巧捕捉的海豚數量超過美國船只所為的1.25倍。1996年,同樣是為了保護一種瀕臨滅絕的海龜,美國政府又規定:從1996年5月起,所有國家在與海龜共存的水域中捕撈的海蝦,為了能向美國出口,須獲得美國國務院的證明,證明在捕蝦拖船上己安裝了海龜驅趕裝置,確能使海龜安全逃離捕蝦拖網。這兩個案例很明確地向我們發出這樣一個訊息:那就是政府已開始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嚴厲的抵制。 實際上,不只美國政府,其他的許多國家的政府都已采取相應的措施來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努力,而這些措施就構成了進口的“綠色”壁壘。德國最早于1978年就實施了“藍色天使”計劃,要求所有的產品從原材料的取得到生產、銷售、消費、以及最后處理階段都要符合規定的環保技術標準,國外產品要進入德國市場,也必須達到這些標準,取得“藍色天使”標志,否則將被禁止進口。到1998年,已有近50個國家的政府推出了類似的環境標志制度,如北歐四國的“白天鵝制度”,瑞典的“良好環境選揮制度”,奧地利的“生態標志”,加拿大的“環境選擇方案”,日本的“生態標志制度”,歐盟的“Eu制度”以及國際上通用購IS014000環保標志制度等等。順應國際潮流,我國也制定了“綠色標志”制度,并于1995年3月首次公布了環境標志產品目錄。 種種跡象表明:在國際市場上,市場進入障礙已不再是關稅壁壘(入世之后更是如此),而是與環境保護緊密聯系的“綠色”壁壘。近年來,綠色壁壘正在發揮著越來超重要的作用。據歐盟環保機構的一項調查顯示:僅1998年,歐盟國家禁止進口的“非綠色產品”價值就達300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90%的產品是由發展中國家提供的,涉及紡織、成衣、化妝品、口用品、玩具和家用電器等,商品品種多達幾千種。又據中國首屆國際綠色化學高級研討會提供的資料,1997年我國至少有74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因環保因素而受阻。很顯然,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經濟實力、科技水平、環保標準上是有差距的,正是這種差距的存在,使得發展中國家的許多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難度很大。 三、呼喚“綠”卡,走向世界 綠色消費觀念和綠色壁壘合力的結果,使得許多不符合環保標準的產品被拒于國際市場之外。因此,有遠見的企業家們應該感覺到這種壓力,并積極采取必要的措施,努力為進入國際市場創造有利的條件。我們認為,以下兩個方面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第一,綠色產品是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的“敲門磚”。所謂“綠色產品”是指從生產、使用到回收處理的整個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無害或危害極小,符合特定環保要求,并有利于資源再生的產品。隨著綠色消費觀念的形成和迅速普及,綠色產品將逐漸取代非綠色產品而成為市場消費的主流,國際經濟專家分析,不出50年,“非綠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資格將被取消。因此,企業要想進入國際市場,就必須加大對綠色實用技術的投入,逐步提高其產品的“綠色含量”:首先,在原材料供應方面,應盡可能選擇可回收、循環使用的資源,以新技術、新設備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資源的耗費;其次,在生產過程中,應摒棄“環境保護不經濟”的成見,樹立“環境有償使用”的意識,努力提高污染處理工藝的水平,減少“三廢”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以及噪聲污染等,并加強對生產殘余物的加工處理和回收利用;最后,在產品的包裝上,應選用組合型、復用型節料包裝物,如易于分解的紙包裝等,減少“白色污染”等二次污染。 第二,綠色標志是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綠色標志”是在產品或其包裝上的,表明該產品不僅質量符合標準,而且在生產、使用、消費、處理過程中符合環境保護要求,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均無損害的一種圖形。由于擁有綠色標志的產品不僅可以得到政府的認可,還可以得到消費者的信任,因而它實際上已成為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和沖破綠色壁壘的“綠色通行證”。因此,有條件的企業,應該積極申請綠色標志的認證。實踐證明,獲得綠色標志,將大大縮短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減少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障礙。以海爾為例,1993年,海爾集團在國內率先生產出綠色無氟環保冰箱,該產品獲得“歐洲環境標志”而使其暢通無阻地進入了歐洲市場;1996年8月,海爾電冰箱又通過了ISO14001環境質量認證,成為中國家電行業中第一家通過此認證的企業。到目前為止,海爾已通過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綠色標志認證,使海爾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樹立了高質量、重環保的品牌形象,出口產品累計數達到200多萬臺,也就在情理之中,不足為奇了。 總之,站在人世的門檻前,我們不能僅僅是翹首以盼.欣欣然等待世貿組織大門的開啟。盲目的樂觀是很危險的,我們只有勤練內功,把環保這張“綠卡”拿到手,才能趁入世之良機,沖出國門,走向世界,在國際市場上搶占一席之地。林久華梁戈
| |||||||||||||
版權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