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http://whmsebhyy.com 2000年06月21日 11:27 中國經濟時報
我國吸收外商投資的內部環境和外部條件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在此情況下,外商投資的發展趨勢成了國內外關注中國經濟問題的一個焦點。政府正致力于制定新的市場開放和鼓勵外商投資的政策措施,加入WTO無疑也會為外商投資創造更為穩定、透明和可預見的投資環境。所以,無論是國內的政府部門、專家學者,還是國外一般看法,似乎都看好中國吸收外商投資的前景。其中最樂觀的看法是,中國吸收外商投資將會因為加入WTO而迎來新一輪高潮,2003-2005年間,每年吸收外商投資可能達到800-1000億美元,即在目前基礎上增加1-1.5倍。果真如此的話,那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對外國投資者,都是好事情。但我們卻還需要進行稍微深入一點的分析,看看中國吸收外商投資的發展潛力到底有多大?而這“潛力”又有多少可能成為“現實”? 宏觀經濟角度的分析 199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82054億元(約合990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1%。根據政府發展規劃,“十五”期間經濟增長速度將保持在7%以上。如此,則國內生產總值2003年將達到10萬多億元(按現行價格計算),2005年將突破12萬億元。若人民幣匯率保持相對穩定,則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約為1.3萬億美元,2005年將近1.5萬億美元。 目前階段,投資仍是最重要的經濟增長動力。2000年,甚至今后幾年,政府仍會繼續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并力爭達到8%以上的投資增長率。這樣,2000—2003年間,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將達15萬億元,2004、2005年,每年可達4.5萬億左右。而從前些年的情況看,外商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最高時達17.8%(1993年),低時約11.2%(1999年),若按平均15%左右計算,2000—2005年間外商投資將達3.7萬億元左右(約合4500億美元)。 無論是實證分析還是定量分析,都證明經濟增長速度、市場規模的擴大、投資的增長與外商投資具有極強的相關性。有研究成果表明,中國吸收外商投資規模與人均GDP的相關性在0.87-0.95之間。吸收外商投資的增長與國內投資的增長基本是同步的,這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更為明顯,如九十年代初期到中期。如此看來,似乎外商投資今后也應有較大增長才是。 但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以后,經濟增長速度放慢,投資增幅大幅度下降,經濟顯示出趨冷狀態,即使政府采取了財政、信貸等手段刺激投資,民間的投資意愿仍然低落,外商投資也相應下滑。從中可以看出,外商投資固然與宏觀經濟指標密切相關,但更重要的是導致經濟指標變化的內在原因。也就是說,決定經濟增長的內在因素,如市場體系的培育、技術水平的提高、勞動力素質的提高等,對外商投資的影響更為深遠。假如經濟增長不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即使是較高的增長率也不一定必然加強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 區域經濟角度的看法 截至1999年底,東部地區吸收外商投資2702.28億美元,占87.84%,中部地區275.02億美元,占8.94%,西部地區99.01億美元,占3.22%。從人均來說,東部地區人均吸收外商投資530多美元,中部地區人均60美元,西部地區人均34美元。從經濟總量來看,東部地區GDP占全國的58.3%,比其吸收外商投資比重低近30個百分點;中部地區GDP占全國的27.8%,比其吸收外商投資所占比重高19個百分點;西部地區GDP占13.9%,比其吸收外商投資所占比重高近11個百分點。目前為止每億元GDP吸納外商投資存量,東部地區為550多萬美元,中部地區則只有約120萬美元,西部地區更是僅86萬美元。 中西部地區在今后的經濟增長中,增長速度將高于東部地區,到2005年,中西部地區的GDP可能突破6萬億元。在中國的西部開發戰略中,基礎設施建設的大規模進行,市場的進一步開放,都會為外商投資提供更多和更好的投資機會。可以設想,今后5年內,若中西部地區能夠達到目前東部地區吸收外商投資的水平,則就可以增加吸收外商投資3000億美元,年均吸收外商投資可以由目前的不到50億美元上升到500億美元。當然,單從常識判斷,實現這樣的飛躍是不可能的,并且簡單的類比也不科學。但起碼我們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區吸收外商投資大有潛力。 對于東部地區來說,也有著良好的引資條件和引資機會。市場開放度較高、市場機制初步建立、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具有較好科研基礎和技術創新能力、出口競爭力較強等,是東部地區今后吸引外商投資的主要因素。對于東部地區來說,需要首先實現吸收外商投資戰略重點和引資方式的轉移。傳統的外商投資領域,即出口導向的制造業投資,當然還是東部地區吸收外商投資的重要部分,無論從解決就業、促進增長,還是從培育生產要素(如資本、人才等)、推動產業升級等方面看,都需要予以高度重視并繼續大力發展。目前東部地區的這部分投資,每年仍有150-200億美元左右,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基本還可以保持這樣的水平。而本地市場取向的外商投資,每年有100億美元左右,影響這部分投資的因素有兩方面:一是消極的,即目前國內市場的持續低迷和大部分制造業領域的供大于求;一是積極的,即投資管制的進一步放松和內銷市場的擴大開放。這兩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直接影響到這部分的外商投資。 高新技術產業將是東部地區吸收外商投資的重點發展領域,如信息電子、生化制藥等。這些領域的潛力是巨大的,但需要解決幾方面的局限:一是股權限制,對外商限制持股比例和中方自有資金不足及融資困難,制約著外商投資水平提高;二是投資方式限制,沒有規范、開放的產權交易市場,外商難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收購兼并方式進入;三是資金來源限制,鼓勵產業資本而限制金融資本,如引進風險投資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方面,但現有政策是限制的,既不能或很難進入,又沒有退出機制。這些問題不解決,高新技術領域的外商投資難有突破性進展。 投資領域的拓展,更是東部地區今后吸收外商投資發展的重心。目前服務貿易領域的外商投資,因為國家采取的是關鍵行業如銀行、保險、商業等先在東部地區“試點”的方針,所以理所當然地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但由于開放程度的局限,這部分外商投資規模仍然很小,總存量大約只有400-500億美元(不包括房地產等)。今后如果市場準入有大的突破,這些領域的外商投資發展速度怎么估計都不過分。 行業角度的估計 截至1999年底,我國吸收外商投資中,農業約占2%,制造業占60%,服務業占近40%(其中房地產和商業飲食服務業占絕大部分)。外商投資的產業結構可能在新的形勢下發生較大變化。主要表現在,制造業領域外商投資所占比重將會有所降低,而服務貿易領域,尤其是其中的金融、電信、商業等,外商投資所占比重將會增加。而這種結構的變化,取決于市場開放和政策制定的先后次序。如果制造業領域,尤其是傳統的外商投資重點行業,如機械、電子、化工、輕工、制藥等行業率先實行了自由化,取消現行的投資管制,如對所謂生產能力供大于求行業限制甚至不許外商投資的規定,如對外商投資汽車生產企業的股權限制,和對企業內外銷的限制,并放開對這些領域大部分國有企業的收購兼并,那么這些傳統領域外商投資所占比重不但不會降低,甚至可能在一定時期內有大的增加。 如果服務貿易領域的開放根據中國加入WTO的承諾積極推進,而不是僅僅“試點”,那么這些領域的外商投資將會在短時間內有大幅度的增長。因為這些領域目前開放度極低,有的雖然開放了但僅是“試點”,遠沒有形成規模,有的則還是禁止外商投資的,但這些行業又普遍具有大規模吸納外商投資的條件,如龐大的資本存量、巨大的市場容量和廣闊的發展前景等。所以這些行業的開放將會使服務領域外商投資所占比重有較大提高。至于農業,則取決于農產品流通的市場化程度和農業生產經營的產業化水平能否為外商投資提供必要的條件,以及有關土地使用、稅收、信貸等優惠政策的制定。 如金融,目前外資金融機構的資產總額為316.8億美元,貸款總額為237億美元,其中可以經營人民幣業務的25家外資銀行人民幣資產總額57.5億元,貸款規模20.6億元。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金融都是今后外商投資最有發展潛力的領域。中國金融機構共有金融資產約15萬億元,現在外資金融機構的金融資產僅占不到2%;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約是11萬億元,外資金融機構也占不到2%。若今后5年內允許外資金融機構金融資產、業務額所占比重達到10%,則就可以吸納上千億美元的外資。但關鍵在于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包括開放的地域、業務范圍和經營對象,及允許外資進入的程度。 汽車也是今后最有發展潛力的領域。中國目前轎車生產能力不到200萬輛,規模生產能力極低,而隨著收入的提高,轎車進入家庭已開始成為現實。一般認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潛在汽車市場。汽車行業近期就有吸納數十億美元外商投資的能力。但中國的政策限制,包括轎車整車項目不許外資控股、外資難以進行收購兼并、不能建立自己的分銷體系和維修服務網絡以及對汽車消費的限制政策等,制約著汽車行業進一步吸收外資。 商業領域吸收外商投資潛力巨大。中國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萬億元,外商投資商業企業零售額僅占1%左右。中國的商品零售總額中,以連鎖超市等先進業態經營的僅占微不足道的份額,如連鎖銷售比重最大的上海、深圳等城市也僅占6%左右。引進外商投資對商業流通網絡進行大規模的改造,是中國市場體系建設的重要方面,當然也為外商投資提供了很好的機會。但目前商業企業的規模小、層次低、經營秩序混亂,以及對外商投資商業企業有過多政策限制,如不能做批發、外貿,不能收購兼并國內商業企業尤其是大型的國有商業企業,跨省市的連鎖店、銷售網點的設立有困難等,制約著外商投資的進入和規模的擴大。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農業吸收外商投資無疑不能令人滿意。至今為止,農業實際吸收外資總共約160億美元左右,其中約120億美元屬于對外借款,外商投資約40億美元左右。外商投資農業的項目數9534個,僅占外商投資總數的2.8%,合同外商投資金額108.3億美元,更僅占1.76%。中國農業吸納外商投資的潛力是不言而喻的。中國的種植業、畜牧業開發都大有潛力,而農產品加工更是大有可為。中國農業勞動力資源豐富,農業資源多樣化而且相對廉價,可以面向國內外市場,長期進行有競爭力的水果、蔬菜、畜產品、水產品、乳制品等勞動密集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現在每年合同外商投資農業的規模只有10多億美元,而在正常情況下,每年吸收數十億美元是非常可能的。 制約因素一方面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人多地少),農業的小農生產方式限制了現代化大規模的外商投資,另一方面在農產品流通的各個環節,包括倉儲、運輸、內銷、出口等的政策約束也使外商投資難以進入和經營,如很多農產品出口需要許可證和計劃,甚至實行專營;種植業企業生產的農產品倉儲、運輸、分銷體系建立受到限制等。另外,雖然農業是國家鼓勵外商投資的行業,但在政策上沒有具體的體現,如土地使用、融資條件、稅收減免、審批管理等方面都與一般制造業投資沒有什么區別。 此外,目前發展勢頭極為迅猛的信息產業、電信服務業、生物制藥業等,也都具有極大吸納外商投資的潛力。但應該指出,“潛力”與“現實”還不是一回事。 從長遠來看,外商投資由潛力變為現實須克服六大制約因素 首先是尚未形成完整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不同所有制造成的市場準入和信貸稅收等方面的差別待遇、行政管理為主造成的透明度不夠,法治化薄弱、開放水平低造成的與國際慣例國際規則不吻合等使現行法律制度在立法基礎、法律規定等方面不適應市場經濟和外商投資的要求。 其次是審批制為中心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限制了外商投資進入和運營。過多的投資管制(體現為企業建立的多環節審批)、過多的經營約束(體現為企業經營權、經營范圍、原材料采購和產品銷售等的政府規定)和頻繁的政策變化等成了企業不能承受之重。 第三是新的投資領域拓展緩慢。九十年代初期開放的“試點”領域(如銀行、保險、商業)至今開放度仍然很低,并且還沒有明確的開放思路和政策,新開放的領域(如電信)大約在相當長時間內仍是以往“試點”的循環。 第四是難以采用新的外商投資方式。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滯后造成資產無效率無效益沉淀,難以通過股權轉讓或出售等方式引入外資,缺乏基本的法律法規和市場化的產權交易市場及相應的中介服務組織也使外商投資不能順利進入。 第五是缺少承接外商投資的有效載體。國有企業與外商投資在體制、機制上難以融合,鄉鎮企業、民營企業在資金、技術、管理、市場網絡等方面難以與高水平的外商投資匹配,今后可能是吸納外商投資著力點的民營企業更還有投資市場準人和審批管理上的限制。 第六是傳統引資優勢在降低而新的競爭優勢還遠沒有培育起來。勞動力、土地等廉價生產要素吸引力相對減弱,國內市場持續低迷也使市場吸引力下降,但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勞動力素質較低、市場機制不健全、市場競爭不規范、服務體系不完善并且效率低服務差收費高等沒有根本改善,投資環境缺乏總體競爭力。 加入世貿組織,當然對中國吸收外商投資是一個利好因素,會加速國內市場化改革,推動實現利用外資的第二次戰略轉變,有助于以上六個制約因素的逐步解決。此次中國就加入世貿組織所做的承諾,除了農業開放、關稅降低等方面,最核心的就是服務領域的市場開放問題,即是否允許外商投資進入,以什么樣的方式進入,進入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如何規范管理。但所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艱苦的工作。并且由于涉及到現有體制深層次的問題,必然引起利益分配格局的大變化,使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任務更加艱巨、復雜,不能期望兩三年內順利完成。如此,其對吸收外商投資的效應也不可能立時顯現。 所以,綜合考慮上述各方面的因素,筆者的結論是:中國吸收外商投資仍有巨大潛力,完全有可能在5-10年內保持年均吸收外商投資700億美元左右的規模;但潛力變為現實,還取決于市場化改革程度和市場開放程度,以及由此導致的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市場規模的擴大、投資管制的放松和市場體系的完善。而無論是體制的改革、法律政策的修訂還是市場準入的落實,都需要較長的時間,外商投資因此不可能在近期內大規模增加,今后兩、三年內,中國吸收外商投資將基本保持在年均300-400億美元左右。2005年前后,隨著中國市場準入的擴大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外商投資才可能會有新的顯著增長。□馬宇(作者單位:外經貿研究院) 【關閉窗口】
| |||||||||||||
版權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