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http://whmsebhyy.com 2000年06月19日 11:32 中國經濟時報
全球500位知名政要、學者、企業家縱論新經濟給未來世界帶來的重大影響和變化 在剛剛結束的“21世紀論壇”上,全球500位知名政要、學者和企業家一致認為,立足于以數碼科技為核心技術的IT業(即信息產業)所創造的新經濟,使整個世界都不得不遵循同一規則在同一個市場配置資源、資本、技術和人才,而使傳統意義上的時間和空間概念變得毫無意義。這一因知識爆炸給全人類帶來的深刻變化在經濟領域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經濟全球化。 與會者從各自不同的表述角度和表達方式,關注經濟全球化給未來世界帶來的沖擊和影響,概括而言,他們認為未來世界將會呈現出七大趨勢。 第一大趨勢: 信息引領經濟發展 “數碼革命會橫掃所有的領域,這是一個巨大的潮流,沒有一個地方也沒有一個人可以躲過不受影響!睈哿⑿偶瘓F董事長阮魁森的這個判斷因為有成功的市場業績作基礎,讓人心悅誠服。 段永基是我國IT業的元老。他說,以前是產品牽引經濟發展,現在是信息牽引經濟發展。正是網絡經濟的全面擴張,使人的活動半徑通過信息高速公路的拓展,超出了工業社會10至1萬倍,這才使企業跨國組織生產成為可能。 盡管與會者也確認網絡經濟并非萬能,但有“小超人”之稱的香港盈科拓展集團主席李澤楷提出“面對這一全新的經濟大潮,動作快的人會打敗動作慢的人,動作慢的人會打敗根本不動作的人”的見解時,仍然得到了眾人的一致認可。 即便是中國糧油進出口總公司這樣的傳統大企業,其負責人也表示,中糧的內部管理必須依靠IT業。 第二大趨勢: 技術表現為獨立的商品形態 據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提供的30年來世界技術轉移周期曲線顯示:第一產業的硬技術轉移周期從平均10年降低為4年;第二產業的硬技術轉移周期已從平均5年降低為2年;第三產業的硬技術和軟技術已從平均2年降低為0.5年;而信息軟件更從過去的平均1年降低為2個月。 牛文元認為,正是這種轉移周期的顯著下降,給予經濟全球化的勢頭以有力的支撐。技術加速進步使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促使技術逐漸獨立出來,表現為獨立的商品形態,進一步促進了技術的流動。 第三大趨勢: 私人資本成為國際資本流動主力 專家提供的材料表明,全世界的外貿增長速度多年來一直大大超過經濟的增長速度,絕大多數國家外貿出口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都在不斷上升,而且,隨著商品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擴大,包括資本、技術和勞動力在內的生產要素的流動也逐漸加速起來,其中資本的流動更為明顯。截止到20世紀的最后一年,全世界每天跨越國界的貨幣流通量平均約為1.5萬億到2萬億美元,比10年前的1989年增加了10倍。這種跨國界的貨幣流通量已達到全世界每天新增GDP產值的700倍,是全球股票市值總額的10%。 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易綱解釋,跨國公司的全球投資以及全球資本的跨國流動是推動經濟全球化這一趨勢的兩股主要力量,人們常常把前者稱之為生產一體化(或全球化),把后者稱之為金融一體化。 易綱認為,財富流動的全球化趨勢,在新的世紀中必將更加強勁,其中,私人資本流動會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主力,跨國銀行將呈現出“全能化”發展趨勢,以及大規模的銀行兼并風起云涌。 第四大趨勢: 國際經濟體系面臨重組 澳大利亞前總理約翰·馬爾科姆·弗雷澤指出,現有的國際金融系統極為脆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只能在危機出現之后做出反應,亞洲金融風暴之前,誰也沒有指出過危機的存在。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烏杰認為,全球化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反復較量競爭的過程。他說,現存的世界經濟秩序有不合理處,跨國公司并不是通向一體化的理想載體。世界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表現為多極化、南北差距拉大、馬太效應加劇、發展中國家邊緣化、市場失靈、計劃與市場的非此即彼的局限性、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鴻溝加深,以及經濟的政治化和政治的經濟化等等。 他認為,世界三大經濟組織應更加完善,創新職能。以整體觀、均衡觀、多極觀、進化觀的認識為基礎,使市場與計劃、微觀與宏觀相融合,建立一種經濟新秩序,推動世界政治的多極化、文化的多元化,避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單極世界,改革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過時的國際經濟秩序。 法蘭西銀行行長克魯德·特里歇認為,世界金融體系應在以下五方面取得進步:有序的資本流動、儲備和債務管理、透明度的提高、私有成分的參與問題和匯率體制的選擇。 弗雷澤提議國際金融交易需要建立更加審慎監督的國際框架,同時制定透露信息、市場控制和跨國界合并的標準。在建立這一監督系統的過程中,七國集團以外的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經濟體制處于轉變中的國家必須加入,同時還要建立一個權威的國際管理機構。 第五大趨勢: 高素質人才無國界流動 新加坡政府內閣資政李光耀介紹,新加坡的政治領導人都是40-50歲左右的人,但他們對數碼的認識卻比不上那些20-30歲的年輕一代,未來世界互聯網新一代將發揮主導作用。 李光耀說,據說,中國有2/3的頂尖大學畢業生到國外去。他認為,要阻止年輕人離開中國是不切實際的。按臺灣的人才流動規律,這些大學生當中有許多會在接下來的10-30年內回流,并帶回他們在科技、管理和銷售等方面的賺錢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會把與美國和歐盟科學家及商人的聯絡網帶回中國。 據他介紹,全球化增加了發達國家對人才的需求,這些國家都放寬了移民條件,提高了發展中國家的人才流動性。1971到1997年之間,移居美國的移民約有1900萬,幾乎是在這之前的3倍。美國目前正在考慮把外國專業人員的頂限人數從每年的11.5萬人增加到20萬人;德國也宣布要在歐盟以外吸引兩萬名咨訊科技專業人員;英國正在修改法律以便讓英國公司能更容易地從亞洲征聘咨訊科技專才;甚至日本也建議在日本留學的外國學生在日本工作;韓國則發金卡讓外國工程師和電腦編程師居留10年,希望借此吸引20萬高科技人員。 第六大趨勢: 各國之間的依賴性增強 經濟全球化將世界各國相互分割的市場一體化,市場的不確定性較過去增強,各國之間的依賴性也隨之增強。 幾乎所有亞洲國家的與會者都對亞洲經濟區域化議題發表了意見。一部分政要和學者認為,亞太經合組織由于成員國數量眾多,利益分散,很難適當和有效地推進東亞和東南亞的特殊利益,亞太地區比世界其他地區更少結構性和組織性,有必要對自己地區的利益和地區問題表示更大的關注,可以組織由所有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內的領導人參加的政治會議,每年舉行一次會議,并設秘書處。 原中國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總干事張毅君發言時說,區域經濟是相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吸引,日本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和中國成為日本第二大貿易伙伴,以及中韓互為第三大貿易伙伴,這都不是政府努力的結果,而是市場的力量所成。在世界其他區域性經濟組織不斷擴大的今天,亞洲區域經濟的更緊密聯系會增加亞洲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從而成為經濟全球化的穩定成分而不是不安定因素。 第七大趨勢: 發展中國家改革和開放相互兼容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陳宗德說,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利用國際資金和市場提供了難得的新機遇,同時也帶來各種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通過資源在全球范圍的合理配置使效率提高,但在目前的國際經濟秩序下,會加大世界范圍的貧富不均,而且由于世界經濟廣泛而緊密的聯系,經濟全球化將對發展中國家產業和國內市場帶來不同程度的沖擊,發展中國家經濟產生波動的可能性增加。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認為,發展中國家要想更多地從全球化進程中受益,必須加強國內體制改革的進程;在體制問題沒有完全解決的時候,應充分注意改革與開放的相互“兼容”,過早地開放金融市場,會使經濟面對更多的金融風險;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任務必須提上日程,國際金融機制要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現實,發展中國家也應積極地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發展中國家應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比較優勢,宜采取謹慎態度,分階段逐步與世界經濟接軌,在積極參與全球和區域經濟合作、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改革的同時,切實加強自身的發展與進步。記者茹晴
| |||||||||||||||||
版權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