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觀點 > 宏觀 / 內容 |
|
http://whmsebhyy.com 2000年04月11日 13:14 中國經濟時報
退休老人稱養老金是“救命錢”,是老年生活幸福的經濟“安全網”。老年人最擔心的是,“這個‘安全網’可別破 了洞”。然而,目前這個“安全網”就出現了這樣一個“隱性的洞”——養老保險隱性債務,限制了養老金的如期發放。 這一問題引起許多部門的關注。4月7日,在北京召開的一個大型國際研討會,國務院體改辦、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財政部、保險公司等各界學者濟濟一堂,共同為“補洞”獻計獻策。 養老金有個隱性的大洞 當退休老人有時不能如期拿到養老金時,抱怨有關部門狠心“扣壓”了,其實有些部門挪用等違法行為只是外在因素 ,最根本的還在于制度轉軌中造成的隱性債務問題,它是不可避免的制度成本,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面臨這一問題。 為渡過即將到來的人口老齡化高峰,1995年我國把長期實行的現收現付養老保險制度轉變為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 相結合(簡稱統帳結合)的部分積累制度。其中社會統籌部分沿用現收現付制,個人帳戶部分采取積累制。從現收付制轉到完 全積累或部分積累,都會產生轉制成本即隱性債務。 解決隱性債務,各國各有自己的招,有的是由財政承擔,有的是加大企業繳費逐步消化。我國選擇了后者。 然而,這一招卻使企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國務院體改辦宏觀司司長宋曉梧憂慮地說,“企業既為在職職工預籌積累養老保險基金,又為老職工承擔養老費用, ‘雙重負擔’壓著企業,加上近年來,國企效益不好,統籌保險費收繳率下降,大部分省、自治區出現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 。” 據國務院體改辦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同美國安泰保險公司合作開展的“中國養老保險隱性債務”課題組預測,如果 企業完全承擔這種雙重負擔,繳費率從2000年到2030年將持續高達35%左右,顯然不堪重負。 為了給企業減擔子,許多地方采取了個人帳戶“空帳”運作。統籌基金不夠支付時,利用統籌基金與個人帳戶基金的 混合管理,向個人帳戶透支。 “這實際上是在用未來的基金風險減輕當前的基金壓力。”國務院體改辦高書生處長告訴記者。由于個人養老金帳戶 是“空帳”,這些“空帳”到人們達到退休年齡時就會變為實實在在的養老金。如果這些“空帳”和欠帳不及時彌補,長期累 積,就會形成沉重包袱而產生支付危機。 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計,空帳規模已由1997年底的140多億元上升到448.85億元(僅地方統籌部分) ,1999年,個人帳戶空帳已超過1000億元。 怎樣補上隱性債務這個洞 怎樣彌補隱性債務這個“洞”?有關學者想了不少辦法。 有關學者提出,可以考慮提高養老保險的繳費率,使每年的養老保險收入較多地超過養老保險支出,用“結余”彌補 。 然而,財政部科研所副所長賈康則認為這一辦法會形成對財政收入的排擠。 他說,提高繳費率對企業及職工來說,都會進入企業生產成本,國家財政對企業的所得稅征收就會減少;對行政事業 單位而言,就會增加財政對行政事業單位的經費支出。 事實上,從八十年代開展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來,我國的養老保險繳費率一直保持在職工工資的25%以上,是世界 各國最高的國家之一,而養老保險收入的欠繳率每年卻在20%左右。可見高的繳費率并不能產生高的養老保險收入。 有專家認為,可以借鑒智利等國的經驗,“用財政補助的方式來解決”。因為,政府本來就該是建立養老保險制度的 主體。但近年,我國財政緊張,只會是“拆東墻補西墻”,扯襟見肘。 國務院體改辦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同美國安泰保險公司組成的課題組則建議,采取“開源節流”。 “開源”指利用多種途徑籌資,彌補隱性債務。 首先是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適當壓縮一些屬于“越位”或效率不高的財政支出。有關機構預計,今后5-10年,財 政約可以騰出7-8個百分點用于養老保險補貼支出; 其次是開辟新的稅收來源。如開征特種消費行為稅、個人所得稅附加等; 三是變現部分國有資產。可以采取股市變現、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益、出售公有住房等。據了解,哈爾濱市對15戶 破產企業中的4戶進行國有資產拍賣,所得資金近1億元一次性劃入養老保險基金。 “結流”則包括延長退休年齡,嚴格退休條件,調整養老金與物價或工資的掛鉤機制等。 另外還有發行特種國債籌資,發行養老保險福利彩票等。 僅僅是被動地“補洞”不行,使積累基金能合理投資,才能變被動為主動,確保養老金的發放。 目前,我國養老基金投資渠道狹窄,只能購買國債和銀行存款。 年初,國家已允許一定比例的商業保險資金通過證券基金投資于股市,這對養老保險基金也是個難得的機會。 如果我們能盡快找到一條,適合我國抵御人口老齡化高峰期支付危機的路子,盡快采取措施消除養老保險的巨額隱性 債務,那么,我們每一個人將沒有后顧之憂了。 本報記者 王延春 | |||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觀點 > 宏觀 / 內容 |
版權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