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股按市價減持的政策突然叫停,股票市場從連續下跌轉為暴漲。市場人士在情緒激動之余,難以冷靜思考這樣的問題:中國股市在政策影響下暴跌暴漲的現象將持續多久?而在這種狀況下,投資者該如何去“理性地”看待股市?
首先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此次暴漲可能蘊含巨大市場風險。國有股減持是遲早的事,中國股市的結構性調整將繼續下去,因此不能因為暫時的反彈而失去理性,抱著搏短線入市
炒作的心態將非常危險。中小投資者現在最好是以靜制動,避免因盲目跟風而遭受更大損失。
更令人關注的是,此次政策調整被很多人認為是政府又一次救市行動。這顯然是一種政策誤讀,明眼人都能看出,政府托市不可能持續,股市已經開始的結構性調整也不會因此就宣告結束。不過政府行為如此牽動股市行情的確讓人生憂。
在中國股市上,政府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是眾多上市公司的大股東,二是市場的監管者。雖然統稱為政府,但其角色又由不同的行政部門來扮演,它們之間的關系又缺乏具體明確的法律和程序來規范,因而隨著股市規模的日益擴大,相互之間的協調問題也就越發重要了。
對于身為大股東的政府部門來說,其針對股市的政策措施顯然會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這也就是為什么兩年前推出“按10倍市盈率配售”的試點遭市場反對而放棄之后,仍會在今年6月推出按市價減持國有股的方案,并且在市場連續下跌的過程中仍堅持不會更改,雖有“補充社保基金”、“解決一股獨大問題”等理由,但投資者看到的卻是大股東不合理的高價套現,而市場結構發生重大調整的代價將會由普通投資者來承擔,市場的自然反應只能是持續的下跌。
證券市場監管部門最重要的職責是維護市場的公平,但由于決策程序的原因,即使事先已經把該對策的負面作用給予充分的預期,雖不愿卻又難以阻止其出臺,只能是在股市面臨徹底崩盤的危急之時,報其上級主管部門予以停止。
同一個政府屋檐下的不同部門,針對股市的政策目標絕然不同卻又影響極大,因此,當其具有不同含義的政策相繼出臺之時,投資者對于政府的政策目標也就失去了“理性預期”,這很容易導致市場表現的大起大落。
不論采用何種方式,市場結構改變從而導致市場的波動也是在所難免的,但就政府而言,即使工作必須進行,也應經過充分討論和協商,采取較為合理的選擇,同時讓市場本身有一個逐步消化的過程。
政府部門之間共同的市場目標甚為重要,否則,各部門的政策相繼出臺很容易導致“內部決策、匆忙試點、緊急剎車”的整體非理性狀態,加大市場的風險,而投資者在對政策失去理性預期情況下的交易行為也只會導致市場的大起大落。(任非/文)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