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我國與中亞地區產油國能源合作提供新型途徑
9月28日,中哈石油管道“零”公里標志牌在哈薩克斯坦境內豎起,標志著這項管道工程正式破土動工。中哈石油管道西起哈薩克斯坦中部卡拉干達州的阿塔蘇,沿“阿塔蘇-阿卡德里-阿克恰套-阿克托蓋-烏恰拉爾”線抵達中國阿拉山口。2005年底完成管道鋪設,2006年投入運營。一期年輸送能力1000萬噸,二期為2000萬噸。
中國能源網CEO、能源專家韓曉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中哈石油管道通過與蘭州的石油管道相連接可以向中國腹地輸油,比如越過秦嶺輸向四川或順沿線輸往河南等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中國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同時有利于使新疆成為中國的“石油倉庫”,加速新疆相關產業的發展。
他指出,該管道的開通還有很高的國際意義,有利于鞏固中國西部穩定,同時促進中亞國家的經濟發展。
韓曉平指出,貧窮是恐怖主義的土壤,開通中哈石油管道有利于使中國西部和中亞地區得到同步發展,從而消除這一土壤,防止東突,加強與中亞五國的經濟一體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劉明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哈石油管道的開通以合作為前提,對于我國與中亞地區產油國包括俄羅斯的能源合作是一種新型的途徑。劉明認為,盡管這種合作中難以避免一些困難,比如中亞各國的地緣政治可能會出現一些動蕩影響石油的正常供應,但這種合作是一種主流。隨著亞洲地區不斷出現大的石油消費國,亞洲和東盟國家之間未來必須要建立合作模式,這不僅是一種消費國與供應國之間的雙贏模式,更是消費國與消費國之間的雙贏模式。
本報記者王冰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