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像比爾·蓋茨一樣富有,你會投資中國的股市嗎?
7月20日,中國證監會網站上掛出一條不足百字的新聞,內容只有一句話:“比爾及梅林達-蓋茨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格已獲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
表面看來,這是一則給人以相當想象空間的事件。作為全球首富、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的家庭慈善機構比爾及梅林達-蓋茨基金會名下擁有資產總額為27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2214億元。做一個毫無可能性的假設:如果這些錢全部通過QFII形式進入中國股市,它可以將招商銀行、深發展、中國聯通等國內市場上流通市值最大的40家公司的流通股悉數收入囊中!
蓋茨的確進入了香港及滬深股市,但他扮演的,并非拯救市場的角色,更像利用聲望坐莊的莊家。在他買入中國稀土、北人股份等股票后,其行情立即看漲,但蓋茨并沒有像購買中石油的沃侖·巴菲特一樣做戰略投資者,而是迅速將價格上漲的股票出清,賺取差額。
事實上,所有投資均非蓋茨本人操盤,即使在美國,蓋茨也幾乎不做股票投資。他所擁有的絕大多數股票,是1986年3月上市的微軟公司的股票。從上市到1999年微軟遭遇反壟斷官司,它每年升值59%。正是因此,蓋茨得以多年霸占全球富豪榜的首位。但隨著網絡熱潮退去、接二連三的反壟斷官司以及微軟遇到的增長瓶頸,微軟的股票不復當初的炙手可熱,其股價已由當初的60元下跌至現在的28元左右——但蓋茨并未因此蒙受太大損失,原因何在?
即使他所擁有的是大量這個時代升值最多的股票,蓋茨仍在不停拋售它。1986年他擁有微軟44%的股份,至1999年已經降到18.5%,現在更進一步降至10.75%。過去幾年,蓋茨平均每季度售出2000萬微軟股票。
與此同時,通過一個名為Cascade的投資公司,蓋茨實現了個人資產的多元化。效果極佳!現在蓋茨的身價由兩部分組成:微軟的股票價值290億美元,其私人理財投資價值440億。如果1999年之后蓋茨從未出售自己的股票,那他今天的身價僅為500億美元。
此次獲得QFII資格的比爾及梅林達-蓋茨基金會,系2000年1月蓋茨將其原有的蓋茨教育基金會和威廉·蓋茨基金會合并而成的產物。由其父老威廉·蓋茨及微軟副總裁出身的帕蒂·斯通斯福主持。他們就全球衛生保健、教育、圖書館、美國西北部太平洋沿岸地區四個方向選擇項目。
數年前,蓋茨和妻子梅林達自問,有何方法能讓投出的每分錢幫助最多的人。從一開始,他們就達成共識,基金會不能僅就收到的申請發放善款,也不能針對某些種族、膚色或理念。在此基礎上,他們很快就找到了方向:人類的健康與教育。1999年時就作出了歷史上最大的慈善義舉之一:在為兒童注射疫苗領域投資7.5億美元。
此后他們的投資遠遠超過這一數額,而在這一過程中,夫婦二人亦各自承擔了吃重的角色。“比爾變成了醫學方面會走路的百科全書。”據蓋茨的好友、世界第二首富沃侖·巴菲特稱,他多次聽蓋茨就此問題發言,每每為其知識豐富震驚:“他每年閱讀數千頁相關論文,因此學到如何攻克世界上最危險的疾病。”而梅林達走遍世界各地,調查各地人群的生存狀況。
蓋茨夫婦強大的信念與資金支持,使他們的作為遠遠超越了慈善基金本身所代表的——他們開創了歷史上“最創新也最有效的慈善基金”,值得日后他人認真效仿。一向言辭謹慎的巴菲特也向他們送出了最高的贊揚:“再沒有另外兩人因他們對人類幸福做出的貢獻而讓我更加敬佩。”
蓋茨投資法則
華盛頓湖東岸,在西雅圖與微軟總部所在地雷德蒙德之間,一座樸素的三層辦公樓中居住著一些并不普通的角色,比如兩家西雅圖最大的風險投資公司,以及全美電信業富豪克雷格·邁克勞。但這棟樓中最神秘的所在,是一間門牌上只寫有“BGI”三個字的房間。里面坐著的是一個44歲、長著娃娃臉的中年人。如果跟他交換名片,那上面沒有寫任何公司的名字,而他辦公室的語音信箱也只說這里是“投資辦公室”。
這個人名叫邁克爾·拉森(Michael Larson),默默無聞卻是華爾街上最具權勢的人物:他掌管著蓋茨價值440億的微軟之外的資產,相當于一個大型共同基金——稍不同者,是這一共同基金只屬于一個人。
在1990年底中期之前,蓋茨尚非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也沒有理財概念。他超過90%的資產,是微軟的股票。但隨著微軟市值飆升,蓋茨終于不得不面對如何處置自己資產的問題。最初他選擇一個多年好友安德魯·伊文思(Andrew Evans)掌管其投資組合,但1993年后者卷入銀行丑聞,蓋茨開始尋找一個更合適,也更清白的人選。
這個新的投資經理必須精明,且有極佳的投資成績。但蓋茨看重的不止這些,“我需要一個能自己掌控局面的人。我需要對自己挑選的人充分信任,因為我完全不想總得越過他的肩膀去看他的工作”。在投資理念方面,他對對方的要求是風格穩健,“遵循保守哲學”。時年34歲、畢業于芝加哥大學MBA的拉森很快成為不二人選。
兩人通過電子郵件保持較頻繁的聯系,每隔六周,拉森會有一次與蓋茨當面溝通的機會,但蓋茨將這一交流稱為“泛論”,稱自己不會對投資的方向進行太多指手畫腳。
在BGI(比爾·蓋茨投資公司)名下,拉森設立了名為Cascade的投資實體。1990年代的最后幾年,雖然正值網絡熱潮升溫,但拉森并未介入這一領域,而是大量購進通脹保值證券,以及福特、杜邦與時代華納等大型企業的債券。他也介入垃圾股及各國政府發行的債券。
2003年,BGI的資產總值上漲17%,相對于標準普爾指數22%的漲幅,似乎并不能令人滿意。對于拉森這樣的一個保守型投資者,牛市期間并非他展現才華的最佳時機。如果回顧過去三年,你就可以看到他的成績相當驚人:標準普爾指數平均每年下跌12%,而拉森所控制的投資組合保持10%的回報率。
“我們只是試著聰明些。去年我們在日本投資,因為我認為價錢低廉,事實上回報的確不錯。我們對非美元投資下了個大賭注。農產品、通脹保值證券和高收益債券等已經過了高收益期。”拉森的工作早已得到蓋茨的高度認可。不過,另有消息稱,蓋茨在亞洲的投資,并非拉森負責,而是歐洲一家大型基金管理公司Martin Currie的分公司負責。
(文/《環球企業家》□ 楊帆|文 出自:2004年9月 總第10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