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萬余種車下調汽車購置稅難以刺激轎車消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9日 10:12 證券時報 | ||||||||||
本報記者 曉河/文 從8月1日起,經國家稅務總局最新核定的4萬余種車輛,開始執行新的車輛購置稅最低計稅價格。與過去只針對少數車型進行調整不同,這次的調整是幾乎涵蓋了所有車型的全面調整。
業內人士介紹,由于車輛購置稅的最低計稅價格由國家進行調整,在現實生活中,最低計稅價格的調整往往滯后于汽車實際銷售價格的變動。當汽車的市場銷售價格低于最低計稅價格時,購車者的真實納稅負擔大于理論上納稅額。 備受爭議 國家稅務總局流轉稅司的有關人士解釋說,導致此次全面調整的原因是近期我國主要的汽車企業都調低了產品的銷售價格,大部分車型的市場平均交易價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另外,今年以來,企業的車輛改型、新產品更新速度加快。根據市場的變化情況,國家稅務總局決定及時對車輛購置稅的最低計稅價格進行重新核定。 汽車購置稅的設置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的80年代,當時,我國的購車者主要以單位為主,出臺汽車購置稅的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限制當時的公款購車風。而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汽車消費已經成為以家庭消費為主流了,征收汽車購置稅勢必會加重家庭購車的負擔。在此情況下,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認為以限制購車為目的的車輛購置稅確實有必要調整。 《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暫行條例》自2001年實行以來,就飽受各方爭議,多個網站對是否應該征收車輛購置稅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不贊成征收的仍占多數,如太平洋汽車網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6.16%的參與調查者贊成對所有車輛都不應該征收購置稅,有21.07%的人認為應該對所有車輛征收購置稅,其它的參與調查者認為應該對部分車輛征收購置稅,如高檔車、進口車等。 廣州本田執行副總經理曾慶洪曾在人大會上呼吁國家調低車輛購置稅率,他指出,開征車輛購置稅,為加快我國的公路建設做出過貢獻,但我國目前的高速公路網已處于世界先進國家行列;更何況,在車輛購置稅外,車主每年還要交上一筆不菲的路橋費。 據統計,1985年至1989年,國家每年征收的車輛購置稅約為100億元;1990年至1994年每年約為150億元;1995年至2000年每年約為200億元。到了去年,達到了500億左右。 對于車輛購置稅,許多專家和消費者認為,車輛購置稅可以保留,但有必要進行調整。有人士認為,沒有了車輛購置稅這個稅收杠桿,國家就失去了宏觀調控的工具,無法適度控制購車狂潮,無法緩解目前日益嚴重的能源危機。 曾慶洪建議實行車輛購置稅分等級征收的管理方法,即不同排量發動機的汽車采取不同的購置稅率,例如:排量1.6L(含)以下,稅率為0%;1.6L以上至3.0L(含),稅率為3%;3.0L以上,稅率為5%。經調查,購買汽車發動機排量為1.6升(含)以下家庭級產品的消費者,其家庭收入并不豐厚,購車的主要目的只是代步。對這部分車主,應以免征購置稅為宜。此外,此舉還有利鼓勵個人購買低排量的汽車,以節省能源。 刺激消費作用有限 比照2003年轎車銷售的火爆,今年以來,我國的轎車銷售在價格、銷量上均呈低迷狀態。 5、6月間,上海通用、上海大眾、一汽大眾等國內主流汽車廠家紛紛調整了產品價格,此外,中國將于2005年取消汽車進口配額的期許使許可證的轉讓價格從8-10萬降到了目前的1-3萬,進口轎車的可比價格下降4%-5%。有數據顯示,5、6月份轎車銷售環比出現回落。 如此的市場環境下,“以限制公款購車”為初始目的的車輛購置稅的下調,顯然遠不足以刺激汽車消費。 從各地汽車交易市場反饋的信息看,在8月1號實行購置稅調整以來,各地的轎車銷售也的確沒有出現好轉。記者從一汽經銷商處了解到,下調購置稅后,去他們經銷處看車的人并未明顯增多,簽協議付定金的人數也比較少。 “由于近期我國汽車企業降價頻繁,其實很多車型購置稅計稅價格高于其市場售價,征收的購置稅有不合理的成分,此次購置稅基下調,幅度并不是很大。”中金公司的行業研究員鄭軼男指出,此次購置稅的下調是稅基的下調而不是稅率的下調,稅基的下調對購置稅的影響不大,消費者能夠少交的稅款很少。 根據記者了解,此次調整后,豐田佳美車購置稅由原來的3.1萬左右降至2.9萬;別克君威7252GL款由2.25萬元左右降到2.12萬;由此計算,像豐田、別克此類的高檔車少交的購置稅也就在2000元左右,經濟型轎車降幅普遍在一二百元左右。這樣的調整對刺激汽車市場消費作用有限。 鏈接 2000年10月22日,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暫行條例》,根據該《條例》,車輛購置稅是對有取得并自用應稅車輛的行為的單位和個人征收的一種稅,車輛購置稅=該車型最低計稅價格(計稅價格)×稅率(目前為10%)。《條例》自2001年1月1日起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