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外匯理財難尋政策出口 多半銀行違規經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24日 14:21 北京現代商報 | |||||||||
商報訊 (記者 彭宇) 個人外匯理財產品可以說是京城銀行目前賣得最火的產品,但記者近日發現,若嚴格按照監管部門的有關條例,竟然有半數銀行是在違規經營。而違規經營的背后,卻是市場需求膨脹和政策步伐緩慢形成的矛盾。 目前京城各銀行的個人外匯理財產品中,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投資類產品,也就是外匯期權交易;另一類則是存款類產品,也就是目前銷售很火的個人外匯結構性存款
按照銀監會相關規定,金融機構不經審核批準,不得經營金融衍生產品。據了解,目前正在經營外匯期權產品的有中行、建行和工行,這三家都是被國家審核批準過的。問題的關鍵在外匯結構性存款。目前京城10余家銀行幾乎都在經營外匯結構性存款,普遍采用與倫敦同業市場拆借利率(LIBOR)掛鉤的形式。嚴格地說,這類產品屬于外匯衍生品,也就是說,目前除上述幾家國有商業銀行以外,其他的銀行都屬于違規經營,其中也不乏外資銀行。 但這種違規在銀行看來也是一種無奈。“不這么做,我們的外匯存款就都被拉走了。”一家小銀行的有關人士說。據介紹,外匯結構性存款的年收益率通常在2%-6%之間,明顯高于目前的0.5625%的美元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而且這種產品類似于銀行代客理財,風險小,對個人外匯持有者有極大的誘惑力。總額高達5000萬美元的產品,甚至可在一周內售空。而最主要的,這類產品通常具有一定的期限,非常利于銀行的外匯存款穩定。 據悉,違規經營的銀行早就向銀監會提出過申請,只是遲遲沒有獲批。而對于目前這種情況,監管部門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