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索羅斯:關于“投資葫蘆”的N種解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29日 16:20 《環球財經》 | |||||||||
2004年年初,美國“股神”巴菲特和“金融大鱷”索羅斯著實讓投資中國概念股的股民們緊張慌亂了一陣,但令投資者暫時感到寬慰的是,這兩位金融大亨迄今為止似乎還沒有像人們擔心的那樣將持有的中國概念股脫手。記者從紐約證交所有關部門獲悉,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仍列在中石油的主要機構投資者榜上。海航及中石油兩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在今年初出現較大波動之后最近又呈穩中有升之勢。
一個是金融大鱷,一個是美國股神,他們齊齊相中“中國概念股”的原因何在? 原因之一即他們對中國發展市場經濟的認可。 此前,西方部分機構投資者對中國始終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憂慮,因此,在投資中國概念股方面往往表現得謹慎有余。但巴菲特增持中國概念股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西方機構投資者的顧慮。 同索羅斯這樣靠對沖基金發跡起家的金融投機者相比,巴菲特被認為是名副其實的傳統投資者,他大量吃進中石油、中國人壽股的舉動很快起到了領頭羊的效應,引發了國際資本對中國概念股的投資風潮,中資企業再次成為國際資金追捧的對象。 當然,這還有一個大背景。中國的國企改革已進入關鍵時刻,大型國企紛紛到海外上市,這使得國外投資者投資中國企業成為可能。 這些海外上市的大型國企,往往占據了國內的重點行業,如石油、石化、電信、保險等,這些行業的成長性與中國經濟的成長性是一致的。 為了這些企業的上市,政府承擔了不少的風險,在上市之前都對這些公司進行了整理或剝離,拿到國際市場上的都是一些比較優質的資產。好的經濟增長勢頭和優質的資產,這些對于國際投資者來說無疑具有十足的吸引力。 但是,對于機構投資者來說,巴菲特、索羅斯進軍中國更多的只是一種象征的意味,或者說是廣告作用。兩個大腕的名字可以被用來吸引更多的客戶,至于投資的戰術,不同的基金構成仍會有不同的選擇。 與此同時,不少分析報告又指出,中國企業還是一個不成熟市場的產物。有報道指出,目前最讓華爾街分析師犯難的就是,“中國的股價很難反映經濟的態勢。在中國,經濟好并非意味著牛市的到來!痹谶@種狀況下,最好的方法也許就是“見好就收”。短線炒作因此被作為一種主要的獲利手段。 幾乎所有的華爾街的分析師都會告誡投資者:不要以為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就意味著中國股票也會隨之起飛。對中國股市的穩定發展來說,這警告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 讓更多的中國公司成為外國機構投資者的戰略選擇原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許,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中國股票在他們的組合中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平衡角色,因為這更能體現一些機構投資者選擇中國股票的戰略意味。 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