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馬璐瑤
“投保人一交費是否就意味著保險合同成立了、保險合同是否存在轉讓與質押、保險人理賠時間期限是否應該明確規定、團單可否改為個體保單”等長期困擾人民法院審理保險糾紛案件的難題將有望在今年得到“是或否”的權威解釋。
1月31日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保險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征求意見稿)》對外征集意見的最后截至日期。據記者了解,高法將根據反饋意見修改后,提請高法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并公布施行。一位知情人士預測:“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司法解釋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出臺。”
盡管這份文件并沒有正式以《保險法司法解釋》冠名,但是業界看過此內容的人,都深知其重要性。因為征求意見稿涉及的內容集中于保險合同法,這是目前保險法律關系中產生糾紛最多的領域。據悉,這也是自1995年6月30日《保險法》頒布實施以來,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對《保險法》作出的系列司法解釋。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此次征求意見稿共分四部分,59個條文。內容涉及“關于保險合同的一般問題”、“財產保險合同”、“人身保險合同”和“其他”。在正式的解釋條文之前,附有一個簡短的說明,這被業內人士看做是出臺這份征求意見稿的主旨:“為了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公正、及時審理保險糾紛案件,保護保險活動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保險法及其他有關法律的規定,結合審判實踐,對人民法院審理保險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做出如下解釋。”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為推敲這59條,高法花費了四年時間。高法研究室民事處的工作人員回憶說,2000年,該研究室開始啟動保險司法解釋起草工作。更早則可追溯至1999年底,原人保公司和高法就10個保險法律問題進行學術探討。
法律專家告訴記者,隨著我國保險業的快速發展和投保人數的大量增加,越來越多的法律糾紛隨之出現,一方面,保險公司普遍反映實際操作中很多問題的處理找不到法律依據,法院在審判中也大量出現由于理解不一致而造成同類案件不同地方判決結果不同的情況。
另一方面,我國《保險法》自1995年頒布實施以來,期間僅進行過一次修改,即2002年10月28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保險法》修正案,對33個條文進行了修改,主要涉及保險業法部分以及法律責任(罰則)部分,涉及保險合同法的內容僅4條。而當時修改時的一條原則便是,“通過司法解釋等其他方法能夠澄清的條文,或可改可不改的條文,暫時不作修改。”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高法盡快出臺相關司法解釋,為各級人民法院審理保險糾紛案件提供法律依據、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顯得日益急迫。
提及此次征求意見稿一旦正式出臺將給整個保險業帶來何種影響時,有專家形象地指出,“它將照亮保險合同中的盲區”。該專家舉例稱,司法解釋明確了保險合同無效的情形:保險人違反保險法第92條的規定超出核定的業務范圍從事保險業務的,保險合同無效;保險人制定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未按照保險法第107條的規定報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審批,保險合同無效,等等。
再比如,司法解釋規定了爭議條款的理解標準。征求意見稿規定,在審理保險糾紛案件中,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對保險合同的條款有爭議時,人民法院應按保險合同的有關詞句、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的真實意思,并可按照下列規則予以認定:書面約定與口頭約定不一致的,以書面約定為準;投保單與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不一致的,以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載明的內容為準;特約條款與格式條款不一致的,以特約條款為準;保險合同的條款內容因記載方式或者時間不一致的,按照“批單”優于“正文”、“后批注”優于“前批注”、“加貼批注”優于“正文批注”、“手寫”優于“打印”的規則解釋。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仍然有兩種以上理解的,應當根據保險法第31條的規定解釋,但是投保方擬定保險合同的,應當作有利于接受方的解釋。
盡管《解釋》在出臺之前曾經多次征求包括保險業界在內的各方意見,但是征求意見稿頒布之后,還是出現了很多不同的聲音。來自保險業的一部分觀點認為,征求意見稿有待進一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