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問世不過5年,現金進入流通才兩年,但其在外匯市場上的表現,卻是一個活生生的“丑小鴨”現代版。歐元從剛問世時人人嘲笑的“丑小鴨”,變成如今人人爭相追逐的“白天鵝”,不能不讓人感慨市場的莫測。在即將到來的2004年,“丑小鴨”的故事還會繼續上演嗎?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至少世界上多數知名的外匯交易商們都這么認為。目前,歐元兌
美元的匯率在1:1.25左右。而英國匯豐銀行預計,到2004年底,這一匯率將升至1:1.35。也有些外匯經紀人將目標鎖定在1:1.40左右。
根據經濟學理論,從長期而言,一種貨幣對外價格的強弱,往往是由該種貨幣所能提供的回報率,即由發行該貨幣的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決定的。但在歐元與美元的故事中,這一理論卻似乎失去了作用。
毫無疑問,歐元在顯著升值,但歐元區經濟卻從未提供過任何像樣的支持。歐元的這輪升值,始于2002年3月,但歐元區的經濟增長率卻自2001年的1.5%一路下滑至2002年的1%,再至2003年的0.5%。雖然歐元區2004年的增長率預計將升至1.8%,但仍將遠遠落后于美國。
顯然,美元才是故事的主角。是美元太軟,而不是歐元太硬。不單是歐元,其它貨幣兌美元匯率也連續攀升。迄今為止,英鎊兌美元的匯率已攀升至5年新高;而澳元兌美元則創出6年以來的最高。
在美元對歐元匯率連創新低之際,美國總統布什和財政部長約翰·斯諾一直信誓旦旦地表示,美國仍將執行“強勢美元”政策。但大多數分析家相信,他們不過是說說而已。
如果用簡單的語言來描述美國經濟,那就是“美國人替全世界消費,全世界替美國人買單”。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美國人在超額消費,從全世界的進口遠遠大于其出口,因而形成了龐大的經常項目赤字。買東西是要花錢的,美國人的資金從哪兒來?從全世界來。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資金擁入美國,等于是世界各國將從貿易中賺來的美元又統統借給了美國人,美國也因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04年的經濟展望報告,明確指出了美元在中期要貶值的原因。該組織指出,在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的赤字主要是靠國內和海外的私人投資者對美國資產和業務的需求來彌補。現在,美國赤字越來越依賴海外購買美國國債來提供資金,而購買者主要是亞洲各國央行,購買目的則是打壓這些亞洲國家貨幣兌美元的匯率。
但關鍵問題是,海外資金對美國的流入是不是無條件的?看來并非如此。特別是當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屢創紀錄時。目前,美國每月需要吸引約500億美元的外來資金,才能彌補其經常賬戶赤字。專家們預計,到了2004年年底,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將升至創紀錄的800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
此外,盡管2004年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將高于歐元區,但利率水平(目前為1%)預計仍將低于歐元區(目前為2%)。在政治層面,2004年美國在伊拉克仍將泥足深陷,“反恐”斗爭也難有盡頭。種種因素都讓投資者減少了對以美元計價的資產的需求。投資者對美元信心動搖之時,便是美元貶值之始。要知道,目前外國投資者擁有大約一半的美國國庫券、三分之一以上美國公司債券和12%的股票。因此,不難想像,在人們重新愿意將大量資金注入美國之前,美元的匯率將要不可避免地下跌。
長期以來,美元一直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占據霸主地位,是世界主要的貿易、投資和儲備貨幣。經濟學中有個著名的“特里芬難題”。這個難題雖然提出時是針對美元與黃金掛鉤的情況而言,但在目前美元仍是主要國際清算貨幣的情況下依然有效。這個難題的存在,為美元定下了周期性貶值的宿命。
英國《經濟學家》雜志曾發表一篇文章,將目前美元貶值的勢頭與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元大幅貶值的情況相提并論。看來,在2004年,美元仍將繼續自己的宿命,而歐元也將延續現在的“風光”。(記者田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