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中國人壽命變長將導致壽險提價”的說法遭到保險專家和業界人士的質疑。上海財經大學保險系一位精算專家昨天指出,在保監會對壽險生命表修訂的最終數據沒有出來之前,很難簡單地說哪些壽險產品的價格會升還是降。
中國保監會日前啟動的對壽險生命表的修訂,將于2006年完成,是現有生命表誕生以來面臨的最大幅度調整。作為壽險產品定價和保險公司責任準備金提取的主要依據,生命表
的調整不僅為保險業界所關注,還牽動了普通市民的眼光。
知情者透露,此次生命表的調整不會涉及整體框架,而僅是數據的更新,另外還會新加入健康和重大疾病的有關數據。專家特別指出,這里的生命表,專指壽險業經驗生命表。與國民生命表有所不同,經驗生命表的數據來自保險公司的客戶數據庫,而國民生命表的數據則來自人口普查。
參與修訂工作的精算師也向媒體透露,生命表調整的最主要原因,是保險業業務結構和規模的變化,這和人們的普遍印象迥然不同。上海財大精算專家介紹說,在美國,生命表的調整時間并不固定,有時候七八年調整一次,有時候十來年調整一次,其主要依據就是壽險市場的發展狀況。
經驗生命表具體描述了某一個客戶群體死亡規律的概率分布,是壽險定價的主要依據。那么調整后的生命表將對壽險產品價格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來自保險銷售一線的情況表明,客戶在觀望。許多人認為,由于居民壽命變長,年金類的產品將會提價,因為保險公司將要支付更多的養老金;而以客戶死亡為賠付依據的壽險產品可能會降價,因為死亡率下降了。
在上海財大的精算專家看來,這種預測并不一定科學,“總體來看,中國人的壽命是變長了。但是某些特定群體,比如40-50歲的知識分子和年輕白領,他們由于承受了巨大工作壓力,死亡率反而出現上升趨勢。”這位專家的言外之意是,只要被保險公司的經驗數據證明某一群體的死亡率比較高,那么他們購買壽險產品通常會比其他群體要貴。“生命表還反映了社會環境的變化。”她說。
除了生命表,壽險產品定價還有另外兩個依據: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和公司費用率。一位參與修訂生命表的精算師指出,死亡率是壽險,特別是年金產品價格制訂的主要因素,但是最終價格的確定,取決于3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