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女士是一家游戲機房的老板,她的子女在美國工作,經常給她匯些美元貼補家用。她笑吟吟地說:“現在美元一年期利率才0.5625%,扣除20%的利息所得稅,實際收益只有0.45%,在匯市里隨便炒一下,翻幾番還帶拐彎呢。”已有年把炒匯經歷的她透露:日元受消息面影響最大,稍有風吹草動就會有變化,操作上快進快出很容易賺到錢。去年她僅在日元上盈利就達到了11%。
業內人士介紹:俗話說的“炒匯”,用專業人士的話說就是“個人實盤外匯買賣”(外匯寶),即擁有外匯存款或外幣現鈔的居民,通過柜面服務或其他電子金融服務方式,按照銀行發布的國際外匯市場的實時匯率,在可自由兌換的外幣之間進行的不可透支的自由兌換。這一平常的投資活動,在發達國家和地區早已家喻戶曉。老百姓只要在銀行開立一個外匯賬戶,就可以進行外匯交易了。
曾經有一種流行說法,講得是香港的老太太每天去一下外匯市場,當天的菜金就有了。雖然有些夸張,但卻反映出炒匯風險是最小的,這源于外匯市場相對公平的市場環境和其對基本面因素的較高依賴程度。
從股票市場、期貨市場轉到匯市兩年多的李先生說:目前銀行開辦的有美元、歐元、日元、港幣、英鎊、加拿大元、瑞士法郎、澳大利亞元等十幾個炒匯品種供匯民選擇。操作簡單,易學易會。同時,匯價跌幅不大,風險小,不會輸到只剩“一張紙”的地步。而且,外匯放在銀行賬上,好歹還有一點利息,何樂而不為?
外匯的“價格”就是匯率,它是兩種貨幣之間的交換比價,其波動直接反映著國際經濟的脈搏。從時間上看,國際金融中心能夠按照世界時區的差異相互銜接,從新西蘭的惠靈頓開市→澳大利亞的悉尼→日本東京→香港、新加坡→中東巴林→德國的法蘭克福、瑞士的蘇黎世→英國倫敦→美國紐約,循環往復,國際匯市是24小時不間斷的市場,匯價分分秒秒都在波動之中,從周一到周五可進行不間斷的連續外匯買賣。張先生是位退休教師,平時聽廣播、看電視、讀報紙,關注天下大事,去年他4至5月份炒歐元,6月份炒英鎊,7至12月份炒日元和歐元,由于節奏把握得好,全年盈利達到了30%。
如果說十個人炒股,結果是一盈二平七虧損的話,那匯市就是70%的人賺錢了。作為一種理財方式,炒匯一般是通過套匯、套利來實現盈利的。陳女士持有1萬美元,2002年初1美元可兌換135日元時,她拋掉美元兌換成135萬日元,年底見1美元可兌120日元,她將日元全部賣出兌得11250美元,凈賺1250美元。將一種匯率下降的外匯轉換成另外一種匯率上升的外匯,從而獲得匯差收益,這就是套匯。
套利則是將一種利率較低的外匯轉換成另外一種利率較高的外匯,從而獲得利差收益。如某人現在持有100萬日元(折合人民幣約7萬元),在銀行存一年定期,利率是0.01%,到期后扣除利息稅,只有80日元的利息。但通過個人外匯買賣業務把日元兌換成利率較高的英鎊或歐元,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假如在英鎊兌日元匯率為190時將100萬日元換成5263.16英鎊,而英鎊一年期儲蓄利率為2.3125%,到期可得稅后利息97.37英鎊,本息合計是5360.53英鎊,假定匯率未變,相當于1018500日元,顯然比把日元存上一年多賺18500日元。
作為一種投資行為,外匯市場的風險主要包括市場中各種基本面因素引起的交易風險,各個幣種不同的利率水平而引起的利率風險,還有個人對市場預測的對與錯而產生的判斷風險等等。經歷過股市風雨的匯民王醫生總結說:同炒股相比,炒匯是用一種外匯去買另一種外匯,其清算方式為T+0,當天可進行多次反向交易,交易之間沒有手續費、印花稅等其它費用,只要按照銀行公布的牌價買賣就行了。如果匯率的走勢同自己預期的相反,則完全可以把它當做普通外幣存款,本息兼得,予以保值。
風險小、收益大,這是匯市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青睞的一個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