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監會穩健把握中介牌照 意在做大保險公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19日 12:42 中國經濟時報 | ||
郝大為 保監會日前在兩周內連續批準了7家保險代理公司、兩家保險經紀公司和4家保險評估公司開業。 這正好印證了年初保監會有關人士在批準百余家保險中介機構籌建,并為約500家此類 與保險中介的審批大開綠燈相比,中國政府自1996年批準新華、泰康等5家中資保險公司成立后,長時間內就一直嚴格把關,未再對中資保險公司做真正意義上的審批。現在,同樣是對保險機構的審批,為何反差如此之大? 在筆者看來,一松一緊,正好反映了保監會對整個保險市場穩健發展的把握。 做大做強保險公司 對于兩類保險機構審批的截然不同的態度,除了對不同類型機構本身的要求不同外,可從看出,監管機構期望擴大現有保險公司規模的良苦用心。 這一舉措可以說是充分考慮了我國保險市場的現狀,為充分利用中國加入世貿前期及過渡期發展壯大中國保險業創造了有利的市場環境。 相對于保險公司的嚴加審批,短期內大量保險中介機構的設立,就是希望利用中介的觸角迅速擴大現有公司的規模,使之做大做強。因為如果市場上保險公司也相應的增多,必將會把由于中介機構產生帶來的業務規模擴張效應稀釋。 從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看,許多頂級保險公司都是在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主業,即抓好承保、精算、險種開發、成本控制和資金運用等核心工作,而從理賠等與主業聯系不緊密的領域逐步退出,從而有利于形成一個精簡、高效的機構。 而保險中介正是架設在保險公司與客戶之間交易的橋梁,從事與保險公司主業聯系不緊密的工作。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保險公司是生產產品的工廠,代理公司則是銷售保險產品的商家,保監會大力批設中介機構,就是希望以此為契機,促進保險公司轉換經營思想,集中精力生產好產品,努力增強公司的競爭力。 保險公司若仍然沿襲老一套“大而全”的模式,必將影響其主業的發展。 變零售為批發 以現有數量最多的保險代理公司為例,保險公司通過專業代理公司開展業務,實際上等于是把零售業務轉變成了批發業務。由于現有代理公司也是法人機構,為了自己的長遠發展,中介必將對投保風險進行初步的選擇和評估,零售的業務經過專業代理公司的初審,交給保險公司時已是成批的半成品。 因此這種省時、省力又提高承保業務質量的營銷方式,將為保險公司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保險公司的每一位正式員工費用大約在10萬元,而使用保險代理人則不但無固定開支,而且是先收保費再付手續費,可省去大量的前期費用,節約交易成本。 目前,保險代理公司對于審核基本可以確定的案件往往實行墊付制,待保險公司正式賠付后,再補充自己的賬戶。這樣在增大了保險公司的現金流量的同時也提升了保險公司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因為往往人們對公司的印象很大程度上體現在理賠的速度上。 從中國保險中介業的發展來講,大量批設中介機構成立,將有利于民族保險中介機構迎接入世。隨著中國加入世貿,大量外資公司涌入中國市場,帶來了新的習慣做法和經驗,這其中除了管理服務上的新觀念外,也包括業務方式,如采用直銷還是利用中介。尤其是對于一些來自發達中介市場國家的保險公司來說,他們可能更習慣于利用中介機構來開展業務。 在美國市場上,有60%的保險業務都通過經紀人來完成,在英國市場,保險經紀公司也是與保險公司、勞合社并稱的三駕馬車之一。 個人營銷制還能存在多久 保監會今年3月份新批準的瑞典斯堪的亞保險公司,就明確表示,他們將不采用大陸流行的個人營銷制。當類似機構脫離了本土環境,來到中國時,如果我們的市場上沒有相應的中介機構,自然會被外資中介機構來填補。 隨著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外資中介機構也在逐步進入中國市場,中國政府在入世中承諾“對于大型商業險經紀、再保險經紀自加入時起,將允許設立外資股比不超過50%的合資企業,中國加入世貿后3年內,外資股比可增至51%,5年內將允許設立外資獨資子公司”。 “依照國民待遇,將允許外國保險經紀公司不遲于中國保險經紀公司,并以不低于中國保險經紀公司的條件提供統括保單業務”。而且目前已有外資保險經紀公司和保險公估公司獲準在華營業。 可以預見,未來中介市場定是一個群雄逐鹿、競爭激烈的領域,為了能在將來獲得有利的地位,中介機構就必須利用好中國加入世貿后的過渡期,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擴大保險中介業務量,在市場上確立應有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