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豆油粕加工業的發展(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16日 12:07 世華財訊 | ||
2.政策的變遷和市場的力量推動著榨油能力的合理布局 "米袋子省長負責制"時代,各地力爭"自給自足"并推行當地生產就地加工的政策,加上資本短缺、物流設施落后,結果是產區小規模油粕廠林立。加工能力主要"以原料為導向"分布在上海以北地區,加工原料包括大豆、花生、棉籽、葵籽等。上海以南地區則主要也是就地取材加工菜籽。 1996年國家因蛋白資源短缺而終止了大豆及豆粕的進口配額制度,為油粕加工"以市場為導向"在南方的興起奠定了政策基礎。南方本來就有成熟的產品市場,現在原料供應又有了保障,而且進口大豆到南方和到北方的成本并無差別,為什么不就地建廠? 1998年國家嚴厲打擊走私的措施,一方面穩定了豆油、棕油等食用油的價格,另一方面為企業創造了公平競爭的環境,增強了油粕工廠投資者的信心。 1999年進口豆粕恢復征收增值稅,消除了大豆(原料)進口因不平等稅率而增加的成本,從而加速了南方銷區乃至全國范圍大豆油粕加工能力的建設。 2001年5月23日國務院發布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2002年3月20日實施的《轉基因農產品安全管理臨時措施》和國家質檢總局隨后控制豆粕進口《檢疫許可證》發放的實踐,使市場普遍認為,即使國際市場豆粕便宜,也難以進入中國市場。這進一步堅定了大豆油粕工廠投資者的信心。 經過1999--2002年南方的建廠高潮后,2002年華南地區進口大豆的分額從2000年的8%急增至2002年的31%,進口大豆目前已形成了北部、中部、南部三分天下的格局。這就是當今我國大豆油粕加工能力的新的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