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理財“五大困惑”因人而異 因事而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07日 11:59 經濟日報 | |||
超越理財“五大困惑” 鄭若蘋(2003-05-07 09:19:59) 理財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家庭理財如何走出“事倍功半”誤區?“資深理財師”建議———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伴隨著經濟增長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上海城市家庭已經達到一定的富裕水平。我們手頭的錢多了以后該怎么花?現在越來越多的市民也開始明白“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道理。 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理財中心的沈曉勤主任有著多年的理財經驗,可謂是一名“資深理財師”,發現“理財”對國內大多數居民而言還是一個較新的概念,大多數市民對其仍存有誤解和困惑,以至于在理財時往往“事倍功半”。沈曉勤對此總結了“五大困惑”以及走出困惑的建議。 困惑一:理財=投資收益? 不少人首先問理財師:“給你100萬元資金,你可以給我多少收益率?”,可見人們經常潛意識地將理財與投資收益畫等號。 但實際上,“投資”和“理財”并不是一回事。理財關注的是人生規劃,不僅要考慮財富的積累,還要考慮財富的保障;而投資關注的則是如何錢生錢的問題,所以理財的內容比投資要寬廣得多。我們不能簡單地將炒股等投資行為等同于理財,而應將理財看作是一個系統,通過這個系統和過程,使人的一生達到“財務自由”的境界,從而使自己生活無憂。 困惑二:理財隨大流,賺錢也能隨大流? 曾經的“5·19”行情的賺錢效應使得中國不少百姓懂得了“快速致富的秘訣”。在這潮流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證券公司有許多中老年人天天準時“上班”,他們可能把所有的養老金都投資于股市,卻忽視了風險。其實,從家庭理財的角度來看,人的一生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在每個階段中,人的收入、支出、風險承受能力與理財目標各不相同,理財的側重點也應不同。因此,我們需要確定自己階段性的生活與投資目標,時刻審視自己的資產分配狀況及風險承受能力,不斷調整資產配置、選擇相應的投資品種與投資比例,而不應盲從他人的理財行為。 困惑三:追求短期收益,會有長期風險嗎? 近年來,在房價累積漲幅普遍超過30%的市況下,房產投資成為一大熱點,“以房養房”的“理財經驗”廣為流傳,面對租金收入與貸款利息的贏余,不少房東為自己的“成功投資”暗自欣喜。然而在購房時,某些投資者并未全面考慮其投資房產的真正成本與未來存在的不確定風險,只顧眼前收益。 沈曉勤介紹說,其實,眾多的投資者在計算其收益時往往忽視了許多可能存在的成本支出。同時,對未來可能存在的利率風險、通貨膨脹風險、流動性風險、商業風險、借款能力等缺乏合理預期,缺乏一定的市場預見性。因此,建議投資房產時必須作深入地研究分析,事先做好心理準備。 困惑四:長期投資沒賺頭嗎? 據沈曉勤分析,有許多投資者比較樂于短線頻繁操作,進進出出,不亦樂乎,滿足于獲取投機差價。他們往往每天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研究短期價格走勢,關注眼前利益。在市場低迷的時候,由于過多地在意短期收益,卻常常錯失良機。特別是在證券投資時,時常是騎上黑馬卻拉不住韁繩而摔下,還付出不少“買路錢”。例如,不少市民誤把基金作為短線投機,因忍受不住市場上下幾回漲落的“煎熬”,忍痛割愛,而坐等大幅上漲時又扼腕嘆息不已,體現了很不成熟的“投資心理”。 困惑五:應該追求廣而全的投資組合嗎? 在考慮資產風險時,不少市民對一種投資理念可能已經爛熟于心,那就是:要把不同的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然而,在實際運用中,不少投資者卻又走到了反面,往往將雞蛋放在過多的籃子里,使得投資追蹤困難,或者“分心乏力”,造成分析不到位,則可能又會降低預期收益。 因此,沈曉勤提醒說,投資需要分散,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但也不要放在太多的籃子里。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 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