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雖為股市上的“老面孔”投資者仍存疑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4月08日 13:38 人民網-人民日報 | ||
到3月底,國內基金市場總規模達到1350億份,基金資產約占證券市場流通市值的10%。作為重要品種,基金已成為股市上的“熟面孔”。但記者在近日對一些普通投資者的采訪中發現,他們對基金或多或少還有些疑問。 不以收益論“英雄” 疑惑之一:基金既然是“專家理財”,為什么也會虧錢,而且虧那么多呢? 截至3月31日,54只封閉式基金和13只開放式基金2002年度報告已全部亮相。這是一份令基金業有點尷尬的“成績單”:封閉式基金整體虧損,全年凈虧37.15億元;開放式基金表現稍好;整體而言,基金在2002年凈虧損36.35億元,浮虧119.39億元。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去年之所以虧損,主要是因為大盤指數下跌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事實上基金整體的表現要好于大盤指數。而且,評價基金的表現,僅關注收益是不全面的。 深圳證券交易所研究人員王霞介紹,基金投資業績不穩定是很自然的,國外早期評價基金曾采用過基于各個投資周期收益率的評價方法,現在已不使用;而另一類基于基金投資組合信息的評價方法被認為更合理。 事實上,對同一時期各個基金的收益率進行橫向排名也不盡科學。因為各基金的投資風格和理念各異,面對的風險也不同,不能進行簡單的比較。 華夏證券研究所基金分析師胡志光提醒投資者,在閱讀基金年報時不僅要看基金去年盈利或虧損多少,還要著重注意兩點:一是基金經理對2002年虧損原因的分析;二是基金經理對2003年市場趨勢的判斷,以及將要采取何種投資策略。這樣才能對自己的投資行為更有幫助。 投資服務不可少 疑惑之二:如今的基金概念太多,有成長型、價值型和平衡型,還有大盤藍籌、中小盤基金等等,最近又有了傘型基金,讓人眼花繚亂。等弄明白這些概念后,還是不知道什么樣的基金適合自己。 對此,胡志光認為,隨著投資者群體的日益龐大,個性化投資需求越來越突出,基金公司必須不斷創新,推出有特色的產品,因此今后各種基金產品的差異化程度還會加大。 然而普通投資者由于時間和知識的限制,不可能對一個新的基金產品在短期內作出準確判斷。如何化解這一矛盾?胡志光說,關鍵是要有獨立的第三方基金評級機構,對基金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 據介紹,為了滿足基金投資者選擇基金的需要,海外很多評級公司積極推出關于證券投資基金的各種評價系統,其中最著名的評級公司是美國的晨星公司和標準普爾公司,它們為投資者提供了一系列基金評價產品。 王霞認為,對于我國的基金投資者來說,最需要了解的信息包括三方面:一是基金投資的歷史業績,作為分析基金未來表現的參考;二是對基金資產實際價值的評估;三是對基金管理人投資管理能力的評估。 目前,國內已有證券公司開始著手建立一些基金評價系統,然而評價結果并不是所有普通投資者都能獲得的,評價方法也有待完善。如何為基金投資者提供更好的服務,還是一個市場空白。 獲取信任最關鍵 疑惑之三:現在買基金總覺得不那么放心,2000年出了個“基金黑幕”,2001年基金又踩上那么多“地雷”股。基金要是沒做好,虧錢的可是投資者啊。 和股份公司一樣,公募基金也存在委托代理風險問題。盡管所有的基金經理在年報中都承諾要“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然而僅有口頭的承諾顯然不夠,更要有制度上的保證。 經濟學家王國剛表示,在目前的契約型基金中,基金管理人的行為所受約束很少,雖然在有關文件中也有更換基金管理人或基金托管人的條款,但基金持有人彼此分散、意見難以統一,這種更換幾乎是不可能的。 他說,20世紀90年代以后,公司型基金已經成為國際上基金組織模式的主流。在公司型基金中存在一個代表并維護基金持有人權益的有形機構———基金公司,對基金管理人會形成更有效的約束。我國在新設基金時應逐步考慮選擇公司型的組織體系。 另有業內人士也認為,目前基金管理人的力量太強大,而持有人和托管行的聲音過小。設立公司型基金可能還需要一個過程,在目前可以做到的是增加其他參與者的話語權,管理人交出一部分規則制定和風險控制的權力,并由特定機構來代表持有人的利益,以取得投資人的信任。 報酬業績應掛鉤 疑惑之四:市場不景氣,基金管理公司卻“旱澇保收”,去年提取的管理費還超過了10個億,這是不是有點不公平? 目前基金管理人的報酬與其績效相關度不高,不能對其形成有效的激勵。胡志光認為,這個問題主要存在于封閉式基金中,對于開放式基金而言,如果做得不好,持有人就會要求贖回,資產規模相應會減少,管理人提取的管理費也會隨之減少。 去年9月發行的博時增長基金在契約中引入了“價值增長線”的概念,價值增長線由基金管理人每180天調整一次,如果某一日基金凈值低于價值增長線,則當日不計提管理費。這應當算作是基金管理人的自我激勵。 胡志光認為,就目前的管理費率而言,并不能算很高,而且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還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關鍵是如何讓管理人報酬和業績掛上鉤,以起到激勵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