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郵市短視現象 郵票市場緣何炒新不炒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3月21日 13:28 中華工商時報 | ||
殷敏/文 “炒新不炒舊”已成近年來郵市的一大陋習。拿始于2003年年初時的郵市行情來說,發行不久的《中秋節》加字小版張、《楊柳青木版年畫》、《癸未年》生肖小版張等郵資票品在市場上炒得熱火朝天。但2000年發行的“春節”、“第27屆奧運會”小型張,以及更早些發行的《上海浦東》、《三國演義(1)》小型張、《榮寶齋》郵資封、《技巧》和《桉樹》 首先,新品的市場需求較為旺盛。 由于新品發行的時間不長,市場對其的換手必然不甚充分,市場在短時期內對它的需求會遠大于早些年發行的郵資票品。正是出于這方面的考慮,市場參與者們往往較為喜好那些市場屬性較好、交投較為旺盛的品種,以期從中獲取一定的利益。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郵市行情出現轉機時,市場的供求關系往往會隨著行情的變化而變化。此時只要有新的增量資金和收藏愛好者們介入,原本微弱的供求平衡狀態勢必會被打破。在這種情況下,市場的供求矛盾會更加的突出,市價的走高則完全在情理之中。 其次,新品沒有套牢盤。 新發行的郵資票品因剛面向市場,故此其市價沒有任何的套牢盤,在行情的運作過程中既可以免受套牢盤的沽售壓力,又能夠有廣闊的上升空間,這與早些年發行的郵資票品相比具有非常大的優越性。近期的郵票市場上《百合花》小型張的市價之所以能夠處在較高的位置,相當程度上也說明了這一點。 存在就是合理。市場喜好“炒新不炒舊”固然有其道理,但假如有關方面能夠在培育后續集藏隊伍,規范一級市場運作,加強市場監管等方面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的話,相信目前的這種短視現象及行為能夠得到匡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