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居民儲蓄--該吃哪種退燒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2月17日 10:23 中國經濟時報 | ||
-吳學安 央行自1996年以來,已多次降息,并取消保值儲蓄,同時征收高達20%的利息稅。 但最新統計資料表明,2002年,國內城鄉居民儲蓄額仍繼續快速增長,儲蓄余額達8.7萬億元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7.8%,增幅比上年末提高31個百分點。 國內居民儲蓄“高燒”不退,儲蓄率僅次于日本,高居世界第二。盡管銀行存款利率經過數次降息,但銀行依然出現“超儲蓄”現象,儲蓄余額與歷史同期相比達到了頂峰。 增量放大喜憂參半 對于當前低迷的市場而言,降息無疑是個啟動消費的極好時機。但降息并非為人們所預測的那樣,消費市場和商家帶來福音,使沉寂的市場沸騰起來,而物價也連呈低走趨勢。 專家分析,國內居民儲蓄居高不下,是由社會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任興洲認為,國內銀行出現“超儲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居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時,即時的商品消費和支出卻未能同比增長,造成儲蓄增長較快。同時,由于股市“行情”不如人意,部分投資于股市的資金轉化為銀行儲蓄。 央行調查顯示,2002年國內居民選擇投資股票的人數僅占7%,跌至近兩年來的最低點。另一方面,體制轉軌帶來不確定因素增加,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居民對未來的就業和收入不確定性預期增強,也導致一部分居民增加儲蓄存款。 近年來,國內相繼出臺了若干重大改革措施,如住房、醫療等項制度改革。從長期看,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經濟發展,但從短期看,造成居民對未來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性預期增強,他們在考慮收入的支配時,防范風險的意識明顯增強。 業界認為,居民儲蓄居高不下的原因,除了居民儲蓄的預防性動機進一步增強,直接左右居民儲蓄存款的基本走向外,在未來預期收入可能下降,支出可能增加的雙重壓力下,中低收入階層早已不再把追求利息收入作為儲蓄的主要目的,而是把預防性動機放在了首位。 突出表現為,新增儲源中轉存率大幅度上升,新開儲蓄戶數急劇增加。其次,個體、私營企業經營性存款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民間投資躊躇不前也使本應用于投資的資金轉化為儲蓄存款。由于個人儲蓄賬戶具有提現方便、安全增值且易于偷稅逃稅等特點,個體、私營企業主對個人儲蓄格外青睞,普遍將用生產經營性的資金作為個人儲蓄存入銀行。另外,公款私存現象仍然存在,致使儲蓄存款虛增。 有學者認為,8.7萬億存款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社會購買力,在當前情況下并不能簡單地形成有效需求。只有在對這8.7萬億存款進行結構分析的基礎上,才能準確地判斷出現階段居民“真實性”的購買力,為進一步擴大內需找到行之有效的對策。 8.7萬億與拉動內需 在這8.7萬多億元儲蓄存款中,首先應剔除的是不能對消費市場形成現實需求的那部分。如個體、私營企業經營性存款。由于一些行業經濟景氣度不高,導致部分投資者的投資意愿較低,民間投資者便將閑置的資金大量存入銀行,以期等待投資最佳時機。 隨著個私、民營經濟迅速發展,這部分存款也隨之增大,業內人士估計約在兩萬多億左右。此外,還有以銀行存款形式表現的大量“黑色收入”、“灰色收入”和“公款私存”現象。由于這部分存款隱蔽性較強,難以統計,因此,誰也難以能夠說出其準確的數字,這部分存款在通常情況下并不構成對消費市場的需求。 扣除上述“假性”存款,事實上還不完全是居民儲蓄存款中應該對消費市場形成需求的那一部分。其現實原因在于,社會收入分配差距越來越大,想消費的人沒有錢消費,能夠消費的人又苦于沒有新的消費項目。在利率不斷下調的情況下,應著眼于開發新的消費熱點,而不僅是只在家電、食品、服裝等市場競爭激烈并趨于飽和的消費品上轉圈。 正視“超儲蓄”現象 隨著經濟增長,居民手中確實有了更多的余錢,雖然國內消費市場正從萬元向10萬元、幾十萬元的消費能力過渡,然而大多數消費者與這一轉型還有一定距離,消費能力仍處于轉型前的積累期,所以儲蓄就成為大多數居民積累的重要方式。 居民“超儲蓄”現象的出現,表明城鄉居民對社會的發展、穩定及國內金融安全都有著較充足的信心,但同時也反映了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著的一些問題:一方面,國內居民收入兩極分化問題較為突出,儲戶結構與收入結構極不對稱。盡管目前以中小儲戶居多,但他們擁有的儲蓄額并不高。 另一方面,高儲蓄額也增加了銀行的金融風險,一些企業效益不好,信用水平較低,致使銀行貸款不能及時足額收回,銀行還要為越來越多的儲蓄存款支付利息,而企業則越來越多地依賴于銀行貸款,這就等于將經營風險更多地轉移到銀行的肩上,這種融資渠道單一的局面容易造成決策失誤,形成新的不良資產。 盡管居民“超儲蓄”意味著社會投資和消費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對擴大內需帶來不利影響,但儲蓄的大幅度增長也為銀行提供了充足的信貸資金,保證金融機構的穩健運行,為國家重點項目建設和積極財政政策的順利實施提供了物質基礎。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與現在中國現在的情況很相似,有著很高的儲蓄率,日本銀行就是用這些錢來支持本國的制造業發展,最終成為世界制造業強國。因此,關鍵問題在于如何提高國內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讓充足的資金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