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忘錄: 回顧2002年債市的波折與創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15日 09:54 中國經濟時報 | ||
記者黎霆北京報道 中央國債登記公司近日發布了對2002年銀行間債券市場的述評,指出去年債市出現了有史以來最為火爆的行情,但也經歷了大幅調整,“其發展和創新都是我國債券市場發展歷程中值得一提的”。其中創新主要表現在債券品種、發行方式、交易方式及市場建設各方面。 2002年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債券發行總額再次創下歷史新高,達到6537.86億元,同比增長了37.68%,發行主體分別為財政部、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全年債券發行的一個特點是冷熱不均,上半年和下半年市場反差較大,發行利率明顯前低后高。同時,債券市場風險在本年度得到了顯現,下半年現券行情的快速調整,給很多“短炒”的游資和投資者以驚醒:以“短期行為”、“持券待漲”的理念進行債券投資,顯然不符合債券這類固定收益工具本身的特點。中央國債登記公司的述評認為,市場風險的顯現,有利于投資者走向成熟并引導債券合理定價,這對今后債券市場的發展不失為一件好事。 債券品種方面,首先是期限有了突破,繼去年成功發行15年和20年的長期國債各一期之后,財政部今年上半年又嘗試性地發行了一期30年的超長期國債,國家開發銀行也在上半年增發了30年期金融債。述評指出,這使債券期限結構比往年有了改善,但長期品種和短期品種仍然偏少。其次,國家開發銀行推出了一期投資人選擇權可贖回債券和三期發行人選擇權可贖回債券,探索和推動含權債券品種的發展。此外,國開行還推出了兩期可進行本息分離的附息債券和兩期一年期以上的零息債券等創新品種,為債券市場的創新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但由于目前機構投資者參差不齊,對于創新品種的合理定價尚需過程,因此創新品種上市后交易不夠活躍。 在發行方式上,財政部第十五期國債同時面向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和銀行柜臺市場發行是一個創新,并且上市后跨市場機構可在各交易場所之間辦理轉托管,這意味著債券市場的統一進程正在啟動。 現券交易迅猛增加是2002年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一個亮點,全年現貨交割7205筆,交割量4340.30億元,較2001年增加了122.46%。盡管相對于132只可流通的債券券種、25525億元的債券托管余額而言,今年的現券交易表現僅是相對活躍,但與以往相比已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同時,隨著債市風險的增加,使債券的投資者產生了對風險控制手段的需求,導致一些帶有衍生性質的交易方式不斷出現。由于現有的債券交易方式規定只能進行現券和封閉式回購交易,因此目前的衍生交易方式或交易品種是非標準的,述評認為,盡管這些衍生交易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避險之目的,但由于缺乏規范的管理必然使避險效果存在不足,并且有可能形成新的風險。 在市場建設方面,許多已討論了多年的措施和方案均在2002年得以出臺:第一,銀行間債券市場由過去的審批制改為備案制。今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2002年第5號公告,對金融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市實行準入備案制,簡化了行政審批程序,為各類金融機構進入市場提供了便利。第二,醞釀和開發測試已久的商業銀行債券柜臺交易終于在去年6月推出,這一措施有助于拓展債券發行渠道,有利于滿足個人和企業投資者對債券投資的需求,而且打通了個人和企業間接進入銀行間債市的通路,拓展了銀行間債市的覆蓋空間。第三,銀行間債券市場向社會全面開放。10月份人民銀行公布了39家開辦債券結算代理業務的商業銀行,允許其與非金融機構委托人開展現券買賣和逆回購業務。非金融機構通過結算代理業務進入了銀行間債券市場,改變了銀行間債券市場參與者構成,使一個統一的包含各類型機構投資者的場外債券市場框架基本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