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月末,大學生張某發現,自己這個月的生活費又用盡了。無奈,他只得向同學借錢。像張某這樣經常入不敷出的情況在大學里并不鮮見。筆者日前針對目前大學生的理財方式進行了深入調查,發現同學間的理財觀念存在很大區別。
九成同學想靠兼職掙錢
大學生步入社會之前,始終是家庭中的“享用者”,這種傳統觀念使得他們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仍由家庭提供。在保證了基本生活消費的基礎上,大學生們大多采用兼職打工或贏得獎學金的方式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
記者通過調查發現,約有40%的大學生有較為穩定的兼職工作,曾經或打算兼職的同學超過了90%。專業背景不同在兼職報酬的反映上也相當明顯。IT類專業的同學往往可以靠替網絡公司開發軟件或網頁一次拿到上千元,而一般性的促銷、家教工作報酬就不算高。大學生對打工的熱情一般不太長久,一方面,這只是社會實踐的一種手段;另一方面,大學生打工的目的往往是為了攢錢買“大件”,如償所愿后繼續兼職的熱情就會銳減,轉而進入新品消費的“蜜月期”。
在學業無憂的情況下能拿到數額不菲的獎學金對于大學生們還是很有吸引力的。20%的獲獎同學把獎學金納入旅游基金予以保留,其余大部分用于“一飽口福”或購買相機、手機等。
需要指出的是,在記者訪問的數十位大學生中,僅有一兩人提到每月會為自己攢一點錢以供不時之需。但相當一批同學不僅沒什么存款,反而每到月末都要靠借錢度日。這不禁使人想起了社會上的“都市新貧族”。雖然這其中有大學生沒負擔、家庭供給有保障的原因,但這種消費習慣也是其中一部分人最終“進化”為“新貧族”的重要因素。
學生股民在校園“露頭”
在這次采訪中筆者了解到,大學校園中已開始出現學生股民。他們涉足股市并不是為了掙錢,主要是為了解投資市場,為今后的個人理財積累一些經驗,因此,其中既有學經濟的,也有學法律的,甚至還有哲學專業的。他們的投資額基本在3萬至8萬元,資金來源大多是家里人從炒股資金中抽出來額外提供的,到現在大部分人已經賠了20%至30%,多的已經賠了一半。
當談到這筆錢賠進去是否對他們的生活產生影響時,幾位同學都認為更多的是積極方面的影響:一方面這是他們接觸投資領域必交的學費,同時也讓他們知道了掙錢的不易。一位同學已將家里給他買車攢的錢賠了三分之一,他表示,將來一定要憑自己的本事再賺回來。同普通同學相比,學生股民們在個人理財方面顯然已走在了前面。
貧困生獎學金用作培訓費
家境較為貧困的同學的理財方式比較特殊。他們的日常開銷大部分靠申請助學貸款、爭取獎學金和兼職打工。因此他們學習非常刻苦,做兼職也更為持久。為了節約開支,他們的生活圈一般固定在學校里,也不會有洋快餐、唱卡拉OK這類消費。環境的艱苦讓他們更加堅韌,心態也更平和。對于手機、電腦、CD機這樣的大學生三大件他們一般都不會問津。合理分配資金完成學業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這部分人對獎學金的處理方式多是繳納學費或作為TOEFL、GRE的培訓費。相信今后他們將成為社會上個人財政規劃性最強的群體。
實習生岳照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