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美國總統拜登近期簽署了《2022芯片與科學法案》(以下簡稱《芯片法案》),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對芯片行業投入527億美元補貼,試圖提升美國的芯片技術研發和制造能力。同時,該法案還試圖逼迫芯片企業選邊站隊,限制企業在中國的投資發展。
在經濟發展上奉行自由主義的美國,很少直接推出產業政策。美國的頭部企業,無論是亞馬遜、蘋果,還是谷歌、微軟,沒有一個是靠美國的產業政策扶植起來的。此外,美國過去屢屢以產業政策造成不公平競爭為由,指責和制裁其他國家和地區。這次針對一個產業,拿出一大筆資金,推出這么明顯直接的產業政策,充分說明在芯片問題上,美國真的急了。
不過,對待這一法案,市場并不買賬。就在拜登簽署該法案的當天,美股三大指數收跌,芯片股普遍下跌,說明市場認為《芯片法案》治不了美國的“芯病”。美國政府雖然看到了問題,卻開錯了藥方。
缺人的問題靠補貼無法解決
市場不認可美國政府加大補貼的方案,究其根本,是因為美國芯片產業的問題不是缺錢,而是缺人。美國現有人力資源的結構和儲備,與芯片行業的需求并不匹配。
多年來,隨著美國芯片制造產業不斷衰落和外移,芯片行業不再是一個高薪、高美譽度的行業。因此,美國優秀人才在選擇專業的時候,會選擇金融、營銷等專業,而不會選擇電子信息工程、機械設計自動化、材料等與芯片相關的專業。芯片行業是一個產業鏈,美國不僅缺乏與芯片相關的專業人才,也缺乏芯片生產上下游的工廠建設、儀器耗材制造、物流儲運相關領域的人才。
人才的缺乏,使得芯片公司不愿意在美國投資,連美國自己的芯片公司也在不斷出走。美國政府的優惠、補貼力度再大,在美國依舊很難招到合適的員工。沒有符合要求的勞動力,芯片公司自然不愿意在美國投資設廠。臺積電、三星在美國的一再壓力下,被迫到美國設廠,而其現在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工廠建好了,員工哪里來?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6月份公開表示,在美國招聘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很困難。拜登簽署《芯片法案》之后,白宮發布新聞稿說該法案給美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事實上,就業機會是創造出來了,但是美國到底有多少匹配這個機會的勞動力呢?
就算好不容易招來了專業對口的員工,很多人的敬業精神也無法達到芯片行業的要求。美國的員工評價網站上曾經出現過一篇文章,作者正是臺積電在美國好不容易招來的新員工。他參加新員工培訓之后發現,臺積電的員工每天工作至少10個小時,要上夜班,周末還要輪班,其他時間還要隨時待命。同事告訴他,這就是芯片行業的日常工作狀態。這個美國人抱怨,他沒想到要這么拼,工作強度這么大。
美國芯片行業衰落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留不住人。臺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之前在美國德州儀器公司做到副總,之后離職創立了臺積電。臺積電的現任董事長劉德音,之前在英特爾任工藝流程整合經理、在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貝爾實驗室做研究經理,之后離開并加盟臺積電。今天在高端芯片制造上普遍采用的浸潤式微影(又稱光刻)技術,發明人是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的得主、新竹清華大學半導體研究學院院長林本堅。他早年間在IBM工作,后來因研究得不到公司重視,于是選擇離開。隨著這些技術骨干一個個離開美國芯片公司,美國芯片行業自然不斷衰落。美國要問問自己,這些骨干人才的流失,是因為薪酬不夠高嗎?還是因為發展通道受阻,沒有施展才華的舞臺?不識才、不惜才、不愛才,是美國半導體業衰落的重要原因,這個問題,通過增加補貼無法解決。
打壓別人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
《芯片法案》拿出的527億美元補貼,對于美國政府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目,但是對于芯片行業來說,充其量只能算是“毛毛雨”。2022年臺積電在芯片制造上的投資超過400億美元;今年1月英特爾在美國俄亥俄州新建兩個芯片制造廠,就要耗資200億美元。芯片產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500多億美元的補貼,算不上什么“牛排大餐”,充其量只能是個“餐后水果”。
但是,美國政府卻給這個“餐后水果”附加了一個極為苛刻的限制條件。按照法案的要求,企業一旦接受了美國的補貼,10年內不能到中國新建或擴建先進的芯片廠。這個條款連英特爾和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都是反對的,因為這等于讓他們眼睜睜放棄一個大市場。美國企業心里很清楚,放棄中國這個大市場,不僅是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大客戶,而且還會得到一個更強大的競爭對手。當下,整個芯片行業面臨即將到來的下行周期,在下行周期中,誰能夠抓住客戶,誰就能度過冬天。《芯片法案》拿出一點點資金,卻讓芯片公司放棄大客戶大市場。這部法案對芯片公司來說,不是一顆糖,而是一根繩。它的結果,不是幫助芯片公司,而是困死芯片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在《芯片法案》簽署后白宮發布的新聞稿標題中就提到,這個法案是為了“對付中國”。但是,美國需要明白,靠補貼振興不了美國的芯片業,靠打壓中國也無法讓美國的芯片業崛起。打壓別人是美國一貫的做法。20世紀,日本的紡織業崛起,美國打壓;日本的汽車業崛起,美國打壓;日本的芯片業崛起,美國還是打壓。然而,美國自己的紡織業、汽車業、芯片業并沒有因此而再起。而且,中國不是日本,面對美國的打壓,中國和日本的態度截然不同:日本選擇向美國低頭,中國選擇的是不懼打壓,勇于斗爭,加快發展自己。2018年以來,美國對中國芯片業“卡脖子”的動作越來越大,次數越來越多。但是,4年過去了,中國在芯片制造領域取得的進展,世界有目共睹。美國招數用盡,氣急敗壞之下,又炮制了這部《芯片法案》,逼著芯片公司一起搞“切割”和“脫鉤”。
打壓別人并不能讓自己強大起來,給別人下套使絆并不能讓自己跑得更快。世界是個網,科技進步也是一個網。縱觀人類科技史,科學發展從來都不是只有一條路。你可以在某條路上設置障礙,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路上都設置障礙。美國不可能把芯片科技向前發展的所有路都堵死,何況在這個行業中,美國早已不是領跑者。美國的心思放在圍堵中國上,中國的心思則放在突破技術瓶頸、實現技術升級上。二者高下立判,最終結果可以預見。
美國的確得了“芯病”,但是并未對癥下藥的《芯片法案》注定無法實現美國的“芯愿”。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