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了6年后 國潮開始塌房了

火了6年后 國潮開始塌房了
2024年10月08日 09:00 快科技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

很多詞用著用著,它就成了一個貶義詞。

小鮮肉最初用來形容?“?年輕帥氣的男星?”?,但隨著沒有演技和唱功的小鮮肉越來越多,它被網友用來諷刺?“?沒實力的男星?”?。

原本專家說啥老百姓信啥,后來瞎建議的專家不斷變多,現在年輕人們都建議專家不要建議。

早期的網紅也是個中性詞,特指那些網絡里走紅的人。

但這些年,網紅后總跟著負面新聞,它在冥冥之中也成個貶義詞了。

這些詞能成為貶義詞,往往都經歷了一個過程,是在潛移默化里緩慢形成的。

但最近,這個規律似乎被打破了。

有一個詞的語義變化速度,可以用“?塌房?”來形容。

它就是——

國潮。

事嘛,大家都知道。

自從“ 國潮外賣 ”被挖出真面目后,國潮已經成了臟亂差的代名詞。

一夜之間,它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也人人自危。

有人辛苦了一天,決定點個外賣犒勞自己,結果一打開發現是國潮包裝。

那一刻,心比自己的尸體都涼。

互聯網上也延伸出了相關梗圖,要形容一人苦逼,國潮外賣元素全拉滿就是了。

哪怕不在外賣領域,只要帶一點國潮圖案,都會免不了被網友們一頓創作。

當然,絕對不是所有的國潮都有問題。

但很明顯經歷這次事件后,?“?國潮?” 這個詞成了一個雷,碰都碰不得。

看起來,?“?國潮?”?是因為國潮外賣而塌房了。

但其實它和網紅、專家一樣,也是經歷了一個逐漸變味的過程。

國潮外賣,不過是壓倒國潮的最后一根稻草。

首先,國潮到底是啥?

從字面來說,國就是國家特色嘛,傳統文化;潮呢,是新潮,時尚。

國潮就是代表那些創新地融合本土文化和潮流文化的產品和設計。

劃重點,創新。

但在 2024 年,我們身邊早已被千篇一律的?“?國潮?”?包圍了。

這些國潮設計,壓根不能用創新形容。

似乎對商家來說,只要在海報上貼一些從免費素材網站上扒下來的獅子、祥龍、仙鶴、臉譜等中國傳統元素,就能稱自己為國潮了。

餅干是國潮的。

浴巾是國潮的。

甚至襪子,傘也要國潮的。

前兩天,差評君小區迎國慶,物業在樓下搭了個臺子,放上幾排椅子,搞個音樂節。

幾個歌手從周杰倫唱到陶喆,從《?稻香?》唱到《?找自己?》。

我聞聲過去,遠遠就看到了舞獅和仙鶴,想著不會這么巧給我送素材了吧。結果好巧不巧——

國潮音樂節。

就在剛剛,差評君點外賣,瞄到了一個國潮脆皮炸雞。

我翻遍了詳情頁都想不明白,這炸雞到底和國潮有啥關系。

是這雞是傳統中國土雞了,還是你們的炸法很新潮。

不是,真就萬物都可以國潮了唄?

那咱公司的火鍋穿著喜慶點的衣服給大家拜年,是不是也算國潮拜年?

其實國潮泛濫成現在這樣,差評君倒一點不驚訝。簡單盤下歷史,你也能明白。

國潮一詞,其實一開始是相對美潮和日潮說的。

在 1993 年創建的日本潮牌 BAPE ,經常在服飾中融入浮世繪風格和象征日本戰國時代武將的龍與虎。

美國潮牌鼻祖 Stussy ,根源就是南加州的沖浪文化。衣服在設計時也會融入沖浪板、涂鴉、朋克、滑板等美國文化元素。

相對美國潮牌日本潮牌,本土那些潮牌自然會被稱為國潮。

但當時的國潮并沒有什么設計特點,主要就是打版和模仿,比較廉價。

直到 2018 年,李寧把國潮的概念發揚光大了。

2018 年 2 月,李寧在紐約時裝周上高調推出了中國風?“?悟道?”?主題。

全新的服裝設計結合了 90?年代懷舊復古和街頭潮流元素。

一夜之間,悟道火了。

根據相關媒體報道,當天?#?中國李寧?#?微博話題討論閱讀量 7800?萬次,有十幾篇?“?中國李寧?”?相關的公眾號文章閱讀量 10?萬?+?。

再后來的事,大家可能也有點印象。

李寧新品服裝和?“?悟道?”?跑鞋一開售就顯示?“?售罄?”?,朋友圈有人用幾倍的價格求購悟道。

同年 6 月,在巴黎的時裝周走秀上,李寧又以?“?中國李寧?”?為主題,繼續在服裝中融入中國元素。

這兩場大秀讓李寧徹底翻身。

此前,李寧已陷入瓶頸期多年,遭遇過嚴重庫存問題,品牌定位也一直搖擺不定。

但 2018 年李寧打破了歷史記錄,營業收入 105.11 億元。凈利潤達到 7.15 億,同比增長高達 39%?,

當時媒體用?“?百億李寧,返老還童?”?形容此刻的李寧。

不過,2018 年能被稱為國潮元年,最重要原因,并不是李寧靠國潮賺錢了。

而是?“?國潮?”?這個概念徹底打入了國人認知,也被無數商家看在眼里。

國潮紅利,正式開始了。

自那以后,市面上帶著國潮字樣和元素的產品是越來越多了。

有零食品牌開始做國潮零食,推出有祥龍、獅子、靈鹿這些古典祥瑞元素的盲盒。

也有紙巾品牌推出了國潮紙巾。

連國際品牌也走起了中國風,推出帶有中國傳統元素的周邊。

縱觀這些國潮產品,大部分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甚至有新興品牌就是靠著國潮飛黃騰達。

為什么國潮會受大家歡迎呢?

歸根結底,它源自于老百姓文化自信,一種民族認同感。

有人說國潮的根源,在 2008 年北京奧運會。我認為有一定道理,那年不光讓全世界人都見識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也讓老百姓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變深。

國潮能夠迅速崛起,其實就是因為我們民族沉睡已久的文化能量,找到了突破口。

因為內心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人們愿意在吃的,穿的,用的上面看到我們自己的本土文化。

本來,差評君倒也希望國潮產品能多一點。

畢竟,它既滿足了我們對時尚的追求,也做到了傳統文化的傳播和表達,同時也為品牌創造了商業價值。

一箭三雕,這不好嗎?

但問題是,國潮的紅利太大了。

這就導致它就很容易成為商業的犧牲品,從泛濫到腐爛。

2021 年,就有媒體報道:

雙十一期間,衣服上印有?“?中國?”“ CH ”“ China ”?等文字或元素的品牌服裝超過 1200?種。在某電商頭部平臺?“?男裝排名前 100 ”?的品牌中,有至少 86 家都推出了含有上述?“?國潮元素?”?的衣服。

如今 2024 年,國潮更是出現在你我身邊的任何地方,祥龍、仙鶴、臉譜這些元素總能在任何時候出現。

國潮是什么,是結合新潮的元素,創新地加入和傳播傳統文化。

但為什么最后,國潮開始千篇一律。

差評君大概分析三點。

第一,懶。

大家懶得在設計上做創意,也懶得去理解和解構中國傳統文化。

因為國潮是一個經過市場驗證的標準答案,創不創新不重要,只要能找地方塞進一些本土元素,就已夠用了。

像外賣包裝的國潮女孩,衣服上寫了個大大的?“?潮?”?字。

這個字,在這張圖被濫用的當下,其實很諷刺,大家都只是在簡單、刻意地展示“ 潮 ”。

第二,審美斷層。

可能有一部分設計師知道國潮這么設計并不好看,不足以吸引年輕人,但掌控話語權的決策層并不覺得。

這些在 2024 年拿出來吸引年輕人的營銷,會反過來被年輕人嫌棄,成了下水道的代名詞。

你看,即使國潮已經成了貶義詞很久,還是有品牌剛剛換上國潮的營銷廣告牌,評論區被那些下水道外賣店名字沖陷。

第三,國潮只是幌子。

推廣中國文化肯定沒錯,很多人只是把它當作一個幌子,去迎合群眾的情緒,并不會去深入研究傳統文化。

這就是為什么國潮產品,永遠只有中華文化里那些最表層,最宏觀的那些元素。

他們呈現出來的那叫符號,不叫文化。

文化是什么?是衣食住行,是生活方式。是一小塊人的生活狀態和喜歡事物的集合,很微觀,很具體,很真實,這樣的表達才更容易共情。

這種文化的傳播需要時間,更需要沉淀,不能急于求成。

當那些標簽化、低設計感的符號被流水線生產,像大字報一樣張貼在你生活中每個角落,即便你與他們同根同源,也只會覺得有點惡心。

這就是為什么我開頭說:國潮外賣,只是壓倒國潮的最后一根稻草。

即便沒有這根稻草,以后也必定會有其他的稻草,其他的國潮設計,出現在下水道外賣上,出現在任何領域。

國潮翻車,是早晚的事。

其實關于國潮,整件事挺讓人唏噓的。

它明明是個非常好的模式,既能讓品牌收獲大量的關注和商業價值,也能向國人,甚至世界傳播中國本土文化。

但它從巔峰到塌房,僅僅過了 6 年。

這 6 年,中華傳統文化傳播了多少,解構了多少我不清楚,我只知道——

他們是賺得盆滿缽滿了。

國潮李寧潮牌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