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孟會緣
來源/鋅刻度(ID:znkedu)
這幾天,每日優鮮旗下便利購業務作價3000萬元被收購的消息在網絡上瘋傳。
外界一邊驚嘆,在無人化零售行業最火熱的2017年,每日優鮮便利購順利完成過兩輪融資,融資金額累計1.97億美元,約合13.47億元人民幣,可惜就算曾經獲得如此大手筆的“輸血”資金,到最后卻依然是“割肉”收場。
一邊好奇,冒著風險接手每日優鮮便利購業務的深圳每日便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不足3個月就完成了這項收購案,明知后續運營還要繼續投入不菲的維護成本,為什么會如此看好這項業務。
實際上,無人化零售作為便利店未來發展的一大新方向,借著可節省人力成本、能滲透全時段消費場景這兩大優點,被業界廣泛認定其具備一定的發展潛力,不過在項目實際落地運營時的缺點也很明顯:防盜能力差、同質化嚴重、消費體驗差。
無人化零售能否再度掀起“水花”,還要市場來驗證。
3000萬元“賤賣”,便利購前途未卜?
回首往事,每日優鮮便利購業務最風光的時候,莫過于在2017年得到了資本的青睞,順利完成過兩輪融資,融資金額累計1.97億美元,約合13.47億元人民幣,投資方包括騰訊投資、鼎暉投資、啟明創投以及君聯資本等。
選擇在無人化零售行業最火熱的2017年入局,達到如此成就或許是沾了“天時”的光。彼時,順利誕生的每日優鮮便利購業務,主要覆蓋寫字樓等場景,每日優鮮希望借力便利購覆蓋用戶全場景,與到家業務形成雙向的戰略協同效應。
然而事與愿違,該業務隨后幾年間的落地運營過程中都沒有激起太大的水花。據每日優鮮2021年Q2財報數據,當季每日優鮮其他收入為4040萬元,同比增長23.6%,這一增長主要得益于其便利購業務產品銷售額的增加。
等到進入2022年,雖然能看到便利購業務開始發力。比如在今年1月,每日優鮮便利購宣布全資收購北京在樓下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主要布點在小區、醫院等人群較為密集的地方,銷售包括乳水飲料、速食鹵味、面包零食等在內的多種商品。收購完成后,每日優鮮便利購的遍布的場景更多,其點位也達到了近1萬個。
但這次行動的最大價值,或許是為收購方提供了一大批“添頭”——每日優鮮便利購還有1.4萬臺設備,在運營的有8000臺左右。按照3000萬元收購價算下來,相當于每臺設備價值2142元。
相關業內人士認為,每日優鮮此舉“是為了緩解供應商的還款壓力,為上市公司爭取時間”。
而對于收購方的意圖,業內人士卻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部分認為,花3000萬元收購這份資產,盡管這個價格已經屬于“撿漏”,但收購方也不可能拿著錢打水漂,持有并繼續運營該資產的可能性很大;
另一部分則表示,雖然賣價不高,但便利購類似業務的運營風險很大,如果像在每日優鮮旗下運營時那樣表現依然不佳,后續再想找第三方會接手很難。據久謙中臺的專家紀要顯示,每日優鮮便利購目前只存在于一線城市,成本較高,需本地團隊維修。
無人化零售的新“天時”已到?
其實,無人化零售一度被視為便利店未來發展新機遇。尤其在便利蜂、多點等連鎖便利店品牌深陷“關店”風波的近兩年間,借著可節省人力成本、能滲透全時段消費場景這兩大優點,被業界廣泛認定其具備一定的發展潛力。
從相關新聞報道來看,今年上半年以來,便利蜂陸續將一部分門店進行“臨時關店”處理。但近期有消息顯示,不少城市的便利蜂門店遲遲未能重啟,關店、撤店不在少數;面臨類似困境的還有多點便利店,背靠物美卻并未因地理優勢先一步占據市場,而是在試水便利店模式后大幅收縮;與此同時,2018年前后崛起的不少電商品牌聯名連鎖便利店,也已經所剩無幾。
據悉,從去年開始,不少便利店還出現了旺季不旺的情況。一般而言,每年夏季都是便利店、水品的銷售旺季,而為了適應這樣的消費節奏,便利店往往也會提前擴張冰柜區域并更新飲料品牌。但事實卻是,即使進入夏季,客流高峰也仍是早餐、中餐兩個時段,便利店行業熱度的衰退顯而易見。
有行業分析認為,在沒有價格優勢、品類優勢的情況下,行業在面對內部競爭的同時,新消費品牌的擠壓、新茶飲品牌的崛起等因素,也是加速連鎖便利店行業衰微的重要原因。便利蜂、多點等品牌的遭遇,正好印證了便利店行業整體面臨瓶頸的事實。
既然身在其中又缺乏獨特的競爭優勢,又怎么能置身事外?
不過,在連鎖便利店企業急于探索求存新道路的當下,每日優鮮便利購的收購案之所以會引發“收購方會持有并繼續運營該資產的可能性很大”的聯想,與無人化零售又迎來了一次“天時”脫不開關系。
從實際情況來看,隨著人工成本的上升,無人化零售逐漸成為未來發展方向,同時移動支付的普及,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發展,都為無人化提供了重要的技術保障;加之疫情的正面影響,進一步促進了無接觸消費的大范圍普及和應用,據資料顯示,2021年我國無人零售行業市場規模達282.7億元,同比增長24.6%。
這些都為無人化零售行業帶來了一個新的共識:要實現大規模收益或許還需要很多方面的改進,但是發展前景和潛力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驗證。
換句話說,無人化零售的第一次“天時”來自資本的看好,讓初入局的企業有足夠成本去試錯。第二次“天時”則是基于市場逐漸成熟的當下,用戶有足夠的認知去理解并使用這種運營模式。
適應環境的變化,2022年以來可以看到不少入局企業的新動態:順豐旗下豐e足食,在2月份完成了3億元A輪融資;農夫山泉、元氣森林等飲料企業也都設置了終端設備的投放目標;5月底友寶披露的招股書,則是進一步推動了無人零售行業再一次走到人們眼前......無人化零售“翻紅”的勢頭初見端倪。
行業整體向好發展的趨勢不變
當然,無人化零售的“硬傷”也很明顯,這也是為什么有人并不看好收購每日優鮮便利購這一舉動。
從無人零售市場結構來看,目前我國無人零售市場主要以自動售貨機零售為主。2021年我國自動售貨機零售市場份額為95.9%,其他無人零售市場份額為4.1%。
因為無人貨架一般都將點位部署于非開放式場景,為固定消費者群體提供零售服務,無人貨架能滿足消費者近距離、即時的消費需求,但貨損率高、同質化嚴重、消費體驗差始終是無人化零售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具體來看,其一是防盜能力較差。早期的無人貨架大都為開放式無人貨架,還有相當一部分未搭載人工智能等最新技術,消費者完全可以直接接觸商品并將之帶走。
對此,有報道顯示,每日優鮮便利購在推行時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貨損,如果顧客購買后未及時關閉柜門,商品便會被偷。據久謙信息,一開始,貨損率甚至達到了50%。若想要解決這個問題,老舊設備的更新周期和成本都需要考慮到位。
其二是同質化嚴重。因為準入門檻較低,市場參與者眾多,在行業發展初期企業往往采取補貼的方式拓展市場。如此一來,打價格戰、盲目擴充點位等問題也頻頻出現。
更關鍵的是,在補貼結束之后,無人貨架中的商品價格往往不再具有競爭力,也就無法長期留住用戶。而利用地區特產、自有商品等進行差異化競爭,或許是較為有效的解決方案。
其三則是消費體驗差。無人貨架運營企業高度依賴成熟的運營模式和物流系統,而現在該模式落地使用時,補貨、清潔、整理、售后等工作依然需要人工完成,一旦這些工作環節出了問題,消費者的不佳印象就接踵而來,之后再想改變用戶的看法,必然要付出更多時間和成本。
可以理解,在任何一個行業從發展初期走向成熟時,都需要從資金、技術、人力,以及供應鏈、精細化運營、場景價值的打造,各個環節實現長期且穩定的運行。
雖然在目前看來,以每日優鮮便利購為例的諸多無人化零售商并未取得值得稱道的成績,但依然可以確定,無人零售行業整體向好發展的趨勢是不會變的。區別只在于,誰能活到“黎明之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