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作者 | 雨辰 編輯 | 唐飛
來源:價值星球Planet
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的元年。
一系列的標志性事件讓知識付費站上了風口。這一年5月15日,付費語音問答平臺“分答”上線。很多名人和各領域的專家加入了這個一分鐘付費問答的模式中。緊隨其后,邏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打造了“得到”App,知乎也上線了“知乎Live”。
到了2017年3月,豆瓣網推出了首款付費產品“豆瓣時間”,而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宣布微信公眾號正式上線付費訂閱則把知識付費推向了高潮。
其實,在從業者高呼知識付費時代來臨之前,早就有一家公司讓知識付費走進了千家萬戶。幾乎每一個大學生都聽過它的名字,多數高校、科研機構都需要向它付費購買使用權。
依靠龐大的數據庫和“知識付費”的模式,公司2010年該項營收高達3.8億元,并且每年保持10%以上的穩定且高速地增漲,毛利率從來沒有低于50%,2021年,營收高達12.89億元,毛利率53.35%。
這個知識付費的鼻祖公司就是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知網”)。但守著這樣一顆搖錢樹,母公司同方股份2021年卻巨虧18.79億元。而且,飽受爭議的知網業務已經引起了監管注意,反壟斷恐怕將成為懸在知網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年年漲價 高校叫苦不迭
知網,又一次讓輿論嘩然。
4月17日,中科院一封內部郵件在網上流傳,郵件內容稱,2021年,中科院集團訂購知網數據庫總費用達到千萬級別。2022年續訂費用依然“接近千萬”,由于收費太高,中科院無力承擔,被迫停用知網。
當天,中科院負責人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消息屬實。不過,知網隨后回應卻說“消息不實”。
4月19日,知網官方發文稱,2022年,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對包括知網數據庫在內的國內外部分數據庫的采購模式進行了調整,由統一集中采購模式轉變為有需求院所組團聯合采購模式。經過友好協商,調整知網數據庫訂購模式的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由各院所選擇訂購內容,計劃在近期完成組團工作、簽署協議并啟動2022年度服務。
盡管雙方各執一詞,但知網引發爭議是事實,而且這已經不是知網第一次因為收費問題引發輿論關注了。
2021年12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89歲高齡的退休教授趙德馨發現,知網未經授權上架了自己160多篇學術文獻,作者本人下載文獻居然還要交費,憤怒的老人一氣之下將知網告上法庭。最終,知網被判賠償趙德馨70余萬元。
訴訟發生后,知網稱,已經在2019年開通作者服務平臺,所有作者實名注冊后,都可以無限期免費使用自己作品。
論文作者沒有報酬的同時,知網針對個人使用者,絕大多數文獻都需付費。知網“計費標準表”顯示,常規數字出版期刊全文和會議論文按照每頁0.5元價格收取下載費用,碩士學位論文每本下載價格為7.5元,博士學位論文則是每本9.5元。這還是論文的下載費用經歷了一次下調的基礎上,此前博士論文為25元一本,碩士論文15元一本。
知網收費的項目不僅是在論文領域。要想下載年鑒、統計年鑒、字典詞典等工具書內容、專利、科技成果等,都需要付費。甚至連學術圖片都要付出2元一張的價格才能使用。
以上收費價格,面向的都是個人用戶。如果是高校的學生或老師,在學校里查閱下載知網的很多文獻并不需要花錢。這是因為高校已經向知網購買過數據庫,采購一般一年開展一次。
價值星球查詢了中國政府采購網與知網相關的中標結果。2022年,清華大學續訂費用為188.03萬元;武漢理工大學為127.85萬元。2021年,北京理工大學的采購價格甚至高達294萬元。
可以發現,不同的院校續訂費用不同。但相同的是,每年價格都會上漲。以北京語言大學為例,采購費從2019年的44.5萬元漲至2022年的65.45萬元,四年漲幅近50%;中南大學則從135.5萬元漲到150萬元,漲幅約10.7%;武漢理工大學從115萬元漲到127萬元,漲幅約10.4%。
對于這種漲價,不少高校也公開“抱怨”過。2016年3月,北京大學圖書館發布公告稱“由于知網數據庫漲價過高,圖書館目前正全力進行談判,上一年度合同期截至2016年3月31日,期滿后知網數據庫隨時可能中斷北大的訪問服務。”
2018年12月,太原理工大學圖書館發布公告稱,“因與知網在數據庫續訂價格及使用方式上未達一致,自2019年1月1日起,我校師生暫停訪問知網系列數據庫。”
此后,太原理工大學也轉向了知網的競爭對手——萬方數據知識服務系統和維普中文期刊服務平臺。今年的中標結果顯示,萬方的中標價格為20萬元,維普的中標價格僅為8萬元。作為對比,知網在中標名單中的報價高達60萬元。
海量資源 競對難望其項背
那么,知網為什么能賣這么貴?最直接的原因是知網擁有的海量學術資源。
官網顯示,知網目前已收錄中國大陸出版的期刊10320種,全文文獻總量6000萬余篇,其中學術期刊8439種,核心期刊1978種,收錄率達到99%。在查重和文獻參閱上有著其他平臺無法比擬的優勢。
但知網并不是沒有競爭對手。萬方官網顯示,數據庫包含8400余種期刊,其中核心期刊3300余種;維普官網顯示,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累計收錄期刊15000余種,期刊總量3800余萬篇。在論文數據庫方面,知網的競爭對手萬方和維普顯然還不能撼動知網的地位。
知網稱,目前已有海外機構用戶1600余家,分布在60個國家和地區,在中國大陸有3.2萬余家機構用戶,核心用戶覆蓋各國重要高校、研究機構、政府智囊、企業、醫院、公共圖書館。2021年,知網的個人讀者超過2億人,日均訪問量達1600萬余人次,全文下載量達到23.3億余篇。
知網能夠取得目前的市場地位,與知網的歷史有關。
現在我們熟知的知網其實是個狹義概念,最早是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的一部分。
1995年,知網的“光盤版”《中國學術期刊》正式立項,并在1996年1月30日拿出了成品。
1998年,世界銀行提出了“國家知識基礎設施”的概念,次年6月,由清華大學、清華同方發起,“中國期刊網”開始上線服務,這就是今天知網的前身。
因為其主打“知識共享”,為學術研究和知識傳播帶來了便利。因此,國家將其列入“火炬計劃”,除了大量高校無私貢獻了自己的學術資源,還有教育部、科技部、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版權局等各部委支持。
2001年,隨著網絡帶寬的擴大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CNKI在建立兩個中心站點的基礎上,在各城市建立了數據交換中心。CNKI從光盤搬到了網絡上。
到2003年,中國期刊網發展為集期刊、報紙、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圖書、年鑒、多媒體教育教學素材為一體的知識服務網站。也就是在這一年,中國期刊網更名為“中國知網”。
目前,知網不僅有海量的中文文獻,而且還包括劍橋大學、牛津大學這樣頂級大學的數據庫,以及美國、韓國、法國等國科學技術數據庫,成為了一個國際性的知識資源平臺。但想要分享龐大的數據庫,自然代價不菲。
獨家版權 知網壟斷疑云
可以說,知網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是國家力量成就了知網,各界的無私支持了知網。現實卻是知網把“知識基礎工程”做成了牟利工具。
僅2020年,同方知網主營業務收入11.68億元,毛利率高達53.93%;2021年,該公司主營業務收入進一步增長至12.89億元,毛利率53.35%。在同方股份主要六家子公司中,同方知網主營業務收入和歸母凈利潤處于中游水平,但其毛利率卻是最高的。
公開資料顯示,從2005年開始,同方知網的毛利率從未低于50%,最高時甚至超過70%,價值星球統計,2021年,同方知網的毛利率水平超過了85%以上的A股上市公司,這塊業務穩定的盈利能力可見一斑。
在商言商,面對龐大的訪問量和各項維護費用,知網需要覆蓋經營成本,知識的使用者適當付費無可厚非。但打著“中國知識基礎工程”的名頭,無視文獻作者的版權,并且向學術機構收取巨額續訂費還年年漲價,顯然與知識分享的初衷背道而馳。
其實,輿論對于知網的抱怨并非只是收費模式,很多網友都認為知網的行為可能涉及壟斷。
一位上海高校老師對價值星球表示,國內主要的學術期刊數據庫中,知網擁有的文獻量最大,因此多數高校在論文查重時都會首先使用知網。而且,不管是學生的畢業論文還是教授的學術研究,評價影響力時都會參考知網上的下載量和引用次數,想要自己的學術研究有更廣的影響,就需要把版權交給知網。有些重要文獻,知網還擁有獨家版權。對于知網來說,這就形成良一種性循環。
知網的獨家版權是否涉及壟斷,可能需要非常嚴謹論證和法律界定。按照之前市場監管總局辦理阿里、美團壟斷案件的經驗,通常只有核實確認知網有較大的違法嫌疑才會正式立案,立案后的執法過程包括界定知網的相關市場范圍、認定是否處于市場支配地位、確定是否構成濫用這三個步驟,時間一般會比較長。
不過,與學術期刊版權有些類似的例子是,去年7月,市場監管總局對騰訊作出責令解除網絡音樂獨家版權的處罰。
4月25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回復媒體網上留言時表示:已關注到各方面反映的知網涉嫌壟斷問題,正在依法開展相關工作。
其實,不論知網是不是涉嫌壟斷,作為承載著知識分享、學術研究重擔的機構,知網應該更有擔當,而不是現在這樣,把“知識付費”當成是牟取私利的工具。
參考資料:
[1]《起底知網的“貪心”生意》,連線Insight
[1]《訂購費每年增幅超10% 高校、院所“苦知網久矣”》,中國經營網
[1]《市場監管總局關注知網涉嫌壟斷:正依法開展相關工作》,長江日報
[1]《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騰訊控股有限公司作出責令解除網絡音樂獨家版權等處罰》,市場監管總局
*本文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