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來源:市值榜
作者:齊子概
2017年初,何小鵬喜得愛子,在朋友圈公布這個好消息不久,他接到了GGV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符績勛的電話,“小鵬,智能汽車的賽道已經打開,如果你再不出來做,過兩年窗口就要關閉了”。
半年后,他從阿里離職,出任小鵬汽車董事長。
年底小鵬汽車首款量產車型下線,18年1月它的交付數是39輛。
同時期,蔚來發布首款量產SUV蔚來ES8,到第二年5月,首批10輛交付;理想還叫“車和家”,它在三勢力中進度最慢,李想還在找錢。
同樣在2017年,樂視崩盤,賈躍亭遠赴美國,至今未歸。
從2014年特斯拉入華掀起新能源造車熱至2017年,蔚來、理想、小鵬是最受矚目的三家,這三年里,他們的首要任務是融資,其次是讓車型落地。那個階段,相對于交付量,交付落地更重要。
走得更快、情況更好的是特斯拉,它在2017年的全球銷量邁過了10萬門檻,第二年超過20萬,特斯拉在18年下半年連續兩個季度盈利。
再從2017年至今,行業玩家越來越多,造車進度在加快,行業成熟度不斷提升,衡量、比較他們的緯度里,交付量變成一個極其重要的參數,成了各自股價、估值的晴雨表。
車企之間的競爭,也開始變得更加具象化:一場比拼銷量的交付戰爭打響了。
為什么交付戰爭節點已至?
對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說,交付戰的關鍵節點是否來臨,核心要看一件事:行業是否跨過了新能源技術研發及產品驗證階段。
這個節點何時到來,取決于主機車商、上下游供應商、資本方等多重產業角色,最終的落腳點則要看市場接不接受、用戶買不買單。
基于這一前提,我們從以下幾個緯度展開分析。
第一,新能源汽車行業處于景氣上升階段,滲透率在持續上漲。
過去五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均復合增速為32.8%,2020年滲透率為5.4%,今年1-3月,這個數字提升到了7.49%;未來五年,國務院辦公廳的官方預測中,新能源汽車的年復合增速為34.2%,到2025年的滲透率將達到20%左右。
從投融資來看,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投融資總金額達到1292.1億元,同比增長159%,平均單項投融資金額達到14.5億元,總額和平均單項金額均創歷史新高;
從產業鏈相關上市企業的市值變化來看,電池一哥寧德時代的股價較2018年上市之初翻了超26倍,“蔚小理”三家市值較上市之初,分別翻了近七倍、近四倍、兩倍有余。
第二,“蔚小理”累計交付量邁過10萬輛門檻,月交付量逼近一萬,未來加入這一陣營的企業將越來越多。
截至今年9月,蔚來、小鵬、理想的累計交付數均達到10萬量級,剛剛過去的10月,除蔚來汽車之外,小鵬、理想的單月銷量分別為10138臺、7647臺,從今年的累計交付輛來看,蔚來70062臺、理想62919臺、小鵬66542臺。
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是追求穩定的單月銷量過萬、年銷量過10萬。參考2017年的特斯拉,年銷10萬輛目標達成,通常被業界認為是經營進入正軌的標志。
何小鵬2019年就曾對媒體表示,“一年賣出10萬臺車是所有未來可能性的前提”。
隨著時間進一步推移,車企方的造車進度只會加快,行業拐點即將來臨。
第三,純電動車過往在續航里程及電池成本上的難題,正在呈現出向好趨勢。
一方面,電池成本在持續下降,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系統平均售價,從2014年的2.89元/kw降到了去年的0.84元/kw,而電池長期占據純電動汽車近三分之一的成本;另一方面,關于新能源車充、換電的基礎建設正不斷走向完善,從行業角度出發,這會進一步加快市場教育進程。
以上兩點不可避免地導致一個結果:率先實現規模量產的車企,將在產品定價上掌握較高的調整空間。比如特斯拉Model 3國產標準續航升級版,自2019年發布至今,累計降價幅度接近10萬元。
再從產業鏈角度來看,行業依然處于新能源技術研發及驗證階段,尚未解決及未被驗證的,主要集中在自動駕駛環節,但那是一條從智能輔助駕駛逐漸過渡的必由之路,現在這條路還未被徹底打通,但規模戰已經提早上演,并將持續加劇。
而規模戰,便直接指向交付量。
第四,從過往來看,資本市場的態度走過了從看好到降溫、到過熱的階段,如今回歸理性,他們到了向車企要成績單看的時候。
資本不是慈善家,對車企來說,無論是想繼續引入新的資本,還是出于對既有資本交代的態度,他們都需要講出有說服力的故事,而隨著市場進一步擴容、競爭進一步加劇,交付量,是最具說服力的一個支撐。
最近的例子是蔚來,它在10月的銷量只有3667臺,同比下降27%,環比下降60%,直接引發了外界對它“掉隊”、“失去先發優勢”、“陷入困境”等質疑。
在未來,這個以交付量衡量車企在某一階段市場競爭力的判斷緯度,將持續發揮作用——交付量不是唯一的緯度,但它是最赤裸裸的階段性事實反饋。
三大造車陣營,各有各的痛
天風證券在一份研報中指出,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達到20%是一個階段性指標,行業屆時進入洗牌階段。參照智能手機行業,其滲透率在2010年達到22%,終端市場正式進入洗牌階段。
業界普遍認為,滲透率達到20%的時間節點是2025年,那時行業將呈現兩個特征:一是市場的教育普及工作基本完成,二是供應鏈開始趨于穩定。
伴隨著滲透率的走高,新能源汽車的交付戰,規模會越來越大、玩家會越來越多、局面會越來越復雜、形勢會越來越慘烈。
從競爭格局來看,新造車勢力、互聯網科技企業、傳統車企構成三大陣營。其中,新造車勢力自2014年起便站在聚光燈下;小米、百度等互聯網科技企業的入場是最近一兩年的事情;傳統車企在三方勢力中聲勢稍弱但在加速轉型。
他們各自的背景不同,入場時機、面臨的環境也不同,但最終,他們將統一在“交付量”的緯度上被比較和審視。
他們準備好了嗎?
回答這一問題無非以下幾點:賣得怎么樣、產能夠不夠、技術硬不硬、錢夠不夠花、現有的供應體系夠不夠穩固。
對造車新勢力而言,資金是他們先期最大的挑戰,穿越生死線之后,產能、供應鏈體系以及資金,轉而變成影響交付量的關鍵因素。
從市場表現來看,現階段我國造車新勢力市場份額高度集中,蔚來、小鵬、理想、威馬、哪吒合計占據93%的份額。而如上文所述,“蔚小理”率先達成累計交付10萬輛的階段目標,他們是穩固的第一梯隊。
從產能來看,理想汽車2023年北京順義工廠投產后,合計總產能將達50萬輛、小鵬汽車肇慶+武漢+廣州三大產區的合計產能大概到30萬輛、今年底蔚來江淮工廠的產能將提升至30萬輛。
按現在的銷量來看,產能夠用,但考慮到未來,既有產能難以滿足他們的胃口——以理想為例,它2025年的銷量目標是160萬臺車,擴產能是一條必走的路,也意味著持續的資金投入。
從資金來看,頭部造車新勢力當前仍未實現自我造血,行業高研發投入、長回報周期的特性也決定了,長期虧損將成為常態。參照特斯拉,它在近兩年才實現盈利,且盈利的方式是出售碳排放積分。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里,他們依然需要依賴外部輸血。
再從供應鏈來看,這很有可能成為他們的一個潛在隱患。比如去年11月,理想汽車在一起芯片爭奪戰中,被一家傳統大廠捷足先登,對方席卷走了所有剩余的存量,險些導致其常州工廠停線。
這也直接說明了一點: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中,造車新勢力們以互聯網思維造車,他們更懂用戶、深諳互聯網打法、模式創新能力更強,但傳統車企過往成熟的供應商配套體系、互聯網科技公司的產業鏈整合能力,是他們欠缺的優勢。
傳統車企也面臨著轉型陣痛。
一方面,傳統燃油車產線產能將被逐漸廢棄,帶來大量資產減值;另一方面,新造車勢力對銷售渠道及體系的革新,也倒逼他們作出選擇。
另一重挑戰在于,相對于造車新勢力及互聯網企業,傳統車企需要補上它所欠缺的互聯網用戶思維。
至于新入場的互聯網科技企業,他們不缺錢、沒有明顯的技術短板、也擅長從用戶的角度設計產品、懂互聯網營銷,但他們缺時間、缺經驗。
他們或許可以復刻一個“蔚小理”,過往同行犯過的錯、走過的彎路,也為他們掃清了一些障礙,但不犯錯,并不意味著他們就能成功。
橫向技術競賽,縱向產業整合
漂亮的交付數據,并非衡量車企的唯一標準。
過去一兩年,市場上起量最快的純電動汽車,是售價3萬元以下的五菱宏光MINIEV:它在上市第一個月賣出了1.5萬輛,200天賣出了20萬輛。
這個故事的兩面性在于,沒人能否認五菱宏光的成功,但同時,很少有人覺得,它比特斯拉及蔚小理乃至同行的競爭對手們更具想象力。
五菱宏光的火爆原因可以概括為三點:第一,它足夠便宜;第二,它是一款迷你代步工具,不給用戶帶來附加價值;第三,它的主戰場在二線城市以下。
簡單來說,它的這些特性,適配低線城市的出行場景、迎合低線用戶的出行需求,實際上構成了差異化優勢。
五菱宏光本身無需過多探討,它的爆火呈現出的產業趨勢卻值得關注:
1.行業未來將走向精細化、差異化產品布局。
這分化為兩條路徑,一條是維持或沖擊高端智能電動市場,比如蔚來的ET7、理想的X01、小鵬的中大型SUV;另一條是產品下沉,沖擊10-20萬元價位區間、市場潛力大且缺乏競爭力純電車型的空白市場,如小鵬的P5、零跑的C11等車型。
2.產品多元化的最終走向,是車企間打響市場份額爭奪戰,交付量是重要表現形式。
車企追逐市場份額,更深的意圖在于追求規模效應及更多的生態入口。
我們在《馬斯克正在蓄謀一場大規模價格戰》中提到,特斯拉之所以敢頻繁降價,一方面源于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下降,另一方面,靠軟件盈利是未來新能源汽車生態的一個重要方向,靠降價提升市占率,搶占更多的入口才是目的。
在手機行業,這個故事已經上演了很多年:手機廠商們從硬件打到軟件、打到AIoT生態,他們不遺余力地爭搶渠道,讓利經銷商,也毫不猶豫地在5G窗口集體向高端突圍。
他們的目的無非分為兩點,靠中低端產品沖量,獲取生態入口、高端產品沖利潤——這更貼近商業競爭的本質,“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提出,商業競爭的意義在于最大化地攫取利潤,而不是打敗競爭對手或者從對手那里搶生意。
聚焦當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這個理念更加適用。新型行業向成熟階段過渡,意味著行業競爭環境將發生多個重要的變化,其中之一,是競爭的重點將轉向成本和服務。
橫向來看,新能源汽車整車差異化焦點將轉向智能化與自動駕駛,指向服務升級,考驗的是車企的技術儲備與創新能力。
這一點無需多言,無論是推動自動駕駛的研發進度,還是在智能網聯上下苦功夫,這都是當前三方勢力的重點布局方向。
縱向來看,當前新能源車整線產業鏈均呈現資源整合趨勢。
與整車相比,上游零部件及相關設備的毛利相對較高,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車的主要生產成本來自核心零部件,而部分零部件技術門檻高,導致供貨不足,造成了產業鏈上游的較高議價權。
比如,動力電池是整車制造過程中成本占比最高的部分,也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構成,就目前發展階段而言,整車廠的產能受上游動力電池供貨影響。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部分整車廠或自研自產電池,或與電池廠深度合作,達成穩定供貨關系,促進產業鏈中上游融合。
在這一過程中,企業間在供應鏈端的優先級將產生分化,他們對于供應鏈的掌控權,也將逐漸分出高低。
而那些在這一環節落后的車企,將被迫陷入被動,一旦風險來臨,他們很可能最先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