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吳曉波頻道
這是屬于一個地方縣的宏偉敘事,它承載著方言、尊嚴和榮耀,這和經濟發展沒有半毛錢關系。
李老板平時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他只做一些棺材生意,87%出口到日本。他經常開著一輛二手的大眾,日復一日,甘愿當一個時間的奴隸。
今年是他的本命年。
得知我們是前來調研的外縣人,他突然畫風一變,驕傲地談起了縣城和他這幾年的發展。這一聊,就聊了大半天。
我們僅僅是萍水相逢。臨別時,他喊住我們:“來我家吃個飯吧。”
這里就是“宇宙中心”——曹縣。
曹縣城北人民公園和四季河公園
今天的曹縣實在太火了,也不知道是怎么火起來的。
前段時間,杭州蕭山特別火,因其盛產贅婿,而蕭山原本是蕭山縣。再往回推,獨山縣特別火,只因建造了一系列魔幻的仿古“爛尾樓”。
城市發展太快了,或許是出自鄉愁,我們竟開始關注小縣城的一切。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縣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行政地理名詞。
縣作為地方行政機構,并出自秦朝的郡縣制,它最早誕生于周。《說文解字注》中記載: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為百縣則系于國,秦漢縣系于郡。
你可能不知道,“縣”字本身是一幅殘酷的畫面。
“縣”原是“懸”的本字,即懸掛的意思,二者都寫作“縣”。這個字在金文(大篆)中怎么寫的呢?
左邊是一根木頭,右邊是一根繩索,掛著一顆血淋淋的人頭,也就是一種古老的刑罰——梟首示眾,以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
梟首示眾與“縣”的金文寫法
因此“梟首于掛于木上”的“縣”,象征著一種統治權威,也代指國家暴力機構和行政機構。這是“縣”作為行政單位的起源的一種說法。
從西周到春秋戰國,縣的誕生千奇百怪。有的縣是大國吞并小國而設立的,有的是從貴族那里瓜分了土地,有的則是幾個鄉合并一起而形成的。
到了戰國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廢除分封制,設立三十一縣,縣成為直屬中央的行政單位。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郡下設縣。縣也由此成為大一統王朝最小的官方行政細胞。
在后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不管高級行政單位是變成了州、道,還是省,縣始終是最堅挺的基本行政單位。
在古代,縣是農村和城市的紐帶。古人來到了異鄉,往往自稱來自“某某縣”,縣是地方歸屬感形成的基礎。
清代科舉金榜
至于縣太老爺,他是中央委派的。但是初來乍到,對一個縣的基本情況并不了解。有人就想了個辦法,找人編了一本當地的百科全書,把歷史、人口、山林、物產、民俗等等都寫得清清楚楚。這本百科全書被稱為“縣志”。
從此,小地方也擁有了自己歷史的書面載體,其內容甚至比歐洲小國的古代史都來得精彩。
直到有一天,縣迎來了最大的競爭對手——市。
在很長時間里,市是市集的意思,是一個商品交易場所。
漢代長安曾設“東西九市”。隋唐時期,長安城設東市和西市,日中而市,東市賣漢人的商品,而西市因離絲綢之路起點開遠門較近,所以胡商聚集,酒店業發達,李白就常常“笑入胡姬酒肆中”。
所以今天我們把購物稱為“買東西”,就是從東市、西市演變而來的。
北宋《清明上河圖》中的集市
中國古代重農輕商,市受到了嚴格管理,所以地位低下。而中華民國以后,工商業取代了農業,人員流動更頻繁,這要求行政機構需要更強的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縣老爺就有些捉襟見肘了。
于是,市作為新的行政機關出現了。1921年,廣州建市,成為中國首個行政意義上的市。
今天,如果派你到一個地方去當行政長官,你選擇當縣長,還是愿意當同等級的市長呢?
想必不少人毫不猶豫選擇當市長,因為二者在角色定位、行政財權和招商引資等方面是完全不一樣的。
第一點是名。縣一般以農業為主要產業,市則重點發展工商業或者服務業。今天,種地的哪有辦企業搞服務的聽上去“洋氣”。
第二點是權。縣獲得的上級政府轉移支付或者專項扶持資金,一般只能用在農業相關領域。而縣級市可以把這筆錢用在城市建設的眾多相關領域,還可以開征并使用城市維護建設稅,縣長就沒有這個權力。
另外,縣市同在一個等級的行政單位,縣歸地級市直管,縣級市歸省政府直管,它上頭的地級市只行使代管職能,因此縣級市的行政管理權限就要比普通的縣大一點。
第三是錢。縣級市的定位是發展工商業,容易爭取到項目和資金,繼而能夠促進當地的發展和人才的聚集。而縣長想弄點招商引資,頭就容易大。
怎樣,當縣長是不是“又土又憋屈”?于是,在上世紀80年代,國家提出“以大中城市為依托,形成各類經濟中心”的目標后,中國掀起了一輪城市化運動:
撤縣改市。
在這一時期,不管是經濟數據灌水,還是亂占耕地,總之不少縣城為趕上這班車,拼命地達到縣改市的標準。
1983年到1988年,累計建市192個,平均每年32個。即使后來國家提高了標準,1994年到1996年,依然冒出了95個縣改市。
像浙江義烏、安徽桐城、四川峨眉、湖北黃岡等地方縣長們,搖身一變,成為了市長。
而今年以來,才過去5個月,全國就有7個縣改名為市。
與之對應的是,縣城卻越來越少。
1949年,全國有2067個縣,66個縣級市;
1997年,全國有1520個縣,442個縣級市;
2019年,縣的數量繼續下滑,只剩下1323個,縣級市也跟著下降到387個。
為什么縣市都減少了?因為除了撤縣改市,還有撤縣市改區。
比如兗州市變成了濟寧市兗州區,紹興縣變成了紹興市柯橋區,邯鄲縣劃歸到叢臺區、邯山區和復興區,直接被改沒了。
杭州蕭山區,原是蕭山縣,經濟以農業為主。改革開放以后,隨著鄉鎮企業的崛起,蕭山成為了一個制造業強勁的縣級市,一度排名全國百強縣的前三位。
到了1987年,蕭山縣就改為了蕭山市,其經濟實力能秒殺杭州的幾個市轄區。
當然,杭州人和蕭山人經常隔著錢塘江噴口水,相互看不起,本來二者的語言和文化也并非同宗。
但是,在之后的十多年里,蕭山卻一度被“肢解”:西興、長河、浦沿三鎮劃入杭州,設濱江區。
到了2001年,杭州市為“跨江發展”,又把蕭山市直接改為蕭山區。蕭山市長一下子變成了區長,蕭山的產業功能和城市定位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撤市縣改區肯定是讓人不爽的。
本來你可以對外自稱來自XX縣、XX市,在網上還能套用一下“我大XX如何如何”的句式,突然有一天,你的家鄉“消失”了,你不僅有可能為鄰居輸血,還成為了一個文化意義上的流浪人。
在這方面,湖州長興縣人民可要剛得多。
2013年,長興縣面臨撤縣改區的“危機”。長興是個旺縣,曾花了20億人民幣打造“全世界第一縣衙”。
當撤縣改區的消息出來后,數千名長興人民冒雨前往市民廣場抗議,拉橫幅、寫“血書”,逼得長興縣委副書記當場宣布暫停決議。
長興人民抗議“撤縣改區”
原因很簡單,長興縣的財政歸省直管,原本只需上交20%到省里,80%留給自己,一旦縣改區,長興區就得交50%給湖州市。
想必換做是你,也不會同意吧。
今天,中國城市發展基本上是以超級城市為核心,進行大幅度的外延式擴展。而城市的規模和競爭力的提升,都需要經歷一次又一次行政區劃的調整。
今天,“北上廣深”的縣已經消失了,武漢、南京等新一線城市,也基本實現了“無縣化”。無論是撤縣改市,還是撤市縣改區,背后都是在城市化的鋼鐵洪流中,星巴克、肯德基、火車站、飛機場和大型醫院拔地而起的喧囂。
這確實是歷史的進步。
唯一傷感的是什么?
是“縣志”將被丟進了圖書館或載入電子檔案,是最原始的“我是XX縣人”的身份被殺死了。
人永遠該為家鄉自豪,小地方的人也有小地方的血氣。
獨山縣人民不會厭棄自己的“世界第一水司樓”,長興縣人民會為自己花20億打造的縣衙而自豪,曹縣的李老板還是一邊吹著家鄉的牛逼,一邊悶聲不響地造棺材。
因為這是屬于一個地方縣的宏偉敘事,它承載著方言、尊嚴和榮耀,這和經濟發展沒有半毛錢關系。
蒙古人說,我的故鄉是那片草原。此時你很想說,咱們的故鄉是那座縣城。但是,你欲言又止,你也對新區沒有感情,你和你的后輩們,只能在一座沒有草原的偌大巨籠中,做一個沒有根的流浪人。
是的,中國人的根在縣城。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