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秦朔朋友圈
近期,價格高臺跳水的比特幣成為焦點,在中國監管部門的“圍追堵截”和特斯拉CEO馬斯克(Elon Musk)的出貨及“不環保”言論下,比特幣在5月19日盤中一度下探至30000美元整數關口,日內最大跌幅超10000美元、近30%,創今年2月以來新低。
盡管此后一度回升至40000美元,但波動之劇烈令人瞠目。
在流動性狂潮下,比特幣早前一度突破6萬美元大關,企業擁抱、華爾街入局等所謂的“大趨勢”令投機者前赴后繼,甚至比特幣被標榜為“新黃金”。
不過幣圈人似乎也深知一個事實——“要不是馬斯克早前持續喊單,比特幣可能早就跌了。他是讓這次幣圈牛市莫名延長的重要因素。”某加密貨幣交易所人士對筆者感嘆。
區塊鏈和部分加密貨幣的價值不能被否認,但其并不能取代或和傳統金融資產畫上等號。早年,比特幣和法幣之爭一度被炒至風口浪尖,而后愈發被證偽;如今,比特幣乃“新黃金”的呼聲又不絕于耳。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在全球減排的背景下,能耗問題究竟各界怎么看?華爾街又真如報道的那樣對比特幣趨之若鶩嗎?
“骯臟的貨幣”暴跌
這一輪加密貨幣暴跌,馬斯克無疑是頭號肇事方。盡管比特幣這幾日勉強反彈到4萬美元大關以上,但幣圈開始“軍心渙散”。
馬斯克一直是比特幣和狗狗幣堅定的“帶貨者”,他的“信徒”也時刻追隨著他。但陰晴不定的馬斯克在5月13日表示停止接受比特幣購車,理由是比特幣耗能太大、不環保,這對比特幣構成致命一擊,一度大跌1萬美元。
5月18日,中國三大行業協會集體發聲,“幣圈”迎來監管重拳整治,協會要求會員機構不得開展虛擬貨幣交易兌換以及其他相關金融業務。
“早前中國就禁止了比特幣交易,此次協會聲明更多是情緒的影響。其實,要不是馬斯克早前的持續喊單,比特幣可能早就跌了。”交易所人士告訴筆者。
馬斯克近期的操作確實讓人大呼看不懂,一會兒力挺比特幣,一會兒又嫌棄它能耗太大。這位“幣圈教主”究竟在打什么小算盤?
事實上,早年被華爾街資本大鱷做空的馬斯克一度瀕臨崩潰,但過去兩年他在幣圈掌握了另類金融的主導權。可以說,他在比特幣上嘗到了融資的甜頭。
特斯拉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公司持有比特幣的公允市場價值為24.8億美元,這意味著如果該公司將該數字貨幣兌現,有望獲利約10億美元。
3月31日,比特幣價格報59000美元,24.8億美元的市值中有10億美元是盈利,說明特斯拉的比特幣持倉平均成本僅為不到25000美元/個。換言之,馬斯克在唱多比特幣之前,早就“埋伏”好了。
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創造了歷史上最高季度利潤——44億美元。其中,出售比特幣帶來了1億美元的利潤,賣車反而賠了1億多,剩下的利潤來自于出售碳積分。
有觀點認為,既然出售了,當然馬斯克也不需要再唱多比特幣。隨后,比特幣持續下跌。這其實也證實了一點——相比起黃金等資產,比特幣的所有權仍非常集中——2%的比特幣持有者擁有所有可用比特幣的95%。集中度本身就是風險。
相比之下,黃金開采分布在全球各地,所有權也分布廣泛。全球官方黃金儲備占已開采出的黃金總量的17%左右。其中,美國財政部是已知的最大的單一黃金持有者(4%)。近50%以珠寶形式存在,而21%以金條、金幣和黃金ETF的形式由大量個人和機構投資者持有。
此外,比特幣生產的能耗問題也被馬斯克再度推至風口浪尖。在這一階段,馬斯克可能需要關注大型機構投資者的看法,炒作比特幣的行為令很多機構感到反感。
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全球機構都在為投資組合“減排”。特斯拉之所以ESG評級高,就是因為“清潔科技的機會”這一項的助力,或許馬斯克如今并不想讓比特幣來拖后腿。
比特幣究竟有多耗能?近期,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了題為“骯臟的貨幣:日益突出的比特幣能耗問題”的專題文章。
文中提及,劍橋大學比特幣耗電量指數的最新計算似乎表明,比特幣挖礦每年耗電量為133.68太瓦時——這一基于最佳猜測的估算數字在過去5年里不斷上升。這使得比特幣的耗電量略高于瑞典(2020年用電量為131.8太瓦時),同時僅次于馬來西亞(147.21太瓦時)。
比特幣的真實耗電量數字實際上可能高得多。比特幣價格上漲會吸引新的礦工,并意味著用更老、效率更低的設備挖礦,才能在財務上站得住腳。
當然也不能否認,中國有一部分挖礦活動使用清潔的水力發電。劍橋大學的研究顯示,約75%的礦工使用某種可再生能源,但可再生能源在總能耗中的占比仍不到40%。一些挖礦活動可能在電網外進行,從而加大追蹤難度。所有這些細微差別都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此外,有觀點認為,黃金挖礦的能耗整體也不低。但如果比較單位價值能耗,比特幣遠超黃金。同時,黃金的生產也有眾多實際用途,除了投資,還包括金飾、工業用途等等。而且,黃金行業整體也在大力推進減排計劃。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WGC)測算,黃金行業排放的99%的溫室氣體與金礦開采有關,估計大約75%的排放與發電和用電有關。因此,黃金采礦業能否按照《巴黎協定》的目標減少排放,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其改變能源和燃料來源和使用方式的能力。
近期,眾多金礦公司宣布轉向低碳能源,正越來越多地計劃利用可再生能源,目前太陽能光伏是首選。這些舉措可能會使礦井的電力排放量平均減少20%,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減少50%以上。它們對該行業電力排放的總體影響是減少約6%。
暴漲暴跌成常態
如今,可能投資人更關注的話題是——比特幣還能跌多少?何時能進場抄底?
目前來看,比特幣尚未跌到馬斯克持幣的成本價25000美元。其實,幣價距離“持幣大戶”灰度基金的成本價更是相去甚遠。
OKlink顯示,灰度持倉65.29萬枚比特幣,估計成本為89.31億美元。也就是說,灰度持有一枚比特幣的平均成本僅約1.37萬美元。
其實,比特幣漲多少只是一方面,你能否承受這種極端波動才是關鍵。自2020年10月至此輪下跌前,比特幣從1萬美元上漲至近5萬美元。
歐易研究院表示,比特幣是一種高風險的新興資產,日價格波動幅度很大。在比特幣牛市中發生的回撤大約為基本趨勢方向推進幅度的33%~66%,持續時間在一周或幾周時間。即便自2021年1月以來比特幣已經進入牛市,累計上漲了近2倍,但也經常發生暴跌,其中日最大跌幅超過5000美元的至少有7天,在2月22日和23日連續兩天的日內最大跌幅都超過了10000美元。
這樣的高波動會導致無數杠桿客爆倉。這也意味著,比特幣等加密貨幣難以像黃金那樣成為機構或央行投資組合中的長期穩定配置資產,更不可能成為法幣。
數據顯示,過去10年,比特幣的波動率高達16%,相比之下,以科技股為主、波動率相對更高的納指的波動率也僅2.3%,標普500為2.3%,黃金僅2.2%;過去2年的數據顯示,比特幣的波動率為9.9%,而黃金仍為2.2%。
此外,比特幣平均每四周就會出現一次2.5%以上的下跌,而標普500或納指平均為每12周一次,黃金為平均每13周一次。
比特幣的在險價值(VaR)也相當高。在過去兩年的任何一周,投資者有5%的幾率(95% VaR)在比特幣上每投資1萬美元就至少損失1382美元——幾乎是同等黃金投資的5倍。
雖然投資者可能青睞比特幣等高回報的戰術資產,但他們仍需要適當的工具來管理額外的風險。因此,如果是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如果對加密貨幣的敞口越大,黃金的配置也應該越高。
具體而言,黃金和比特幣之間的相關性很低,大部分時間在-0.5到0.5之間。雖然在2020年的平均值是正的(疫情下的美元荒導致黃金、比特幣等資產都被投資者拋售以換取現金),但后續相關性持續下降。這表明黃金和比特幣并不互為替代品。
此外,如果比特幣是黃金的替代品,它對其他資產(尤其是股票)表現的反應將與黃金類似。雖然黃金和加密貨幣與標普500指數或納指的相關性通常較低,但對投資者來說,股市下跌時的相關性才是最重要的,因為這通常是分散投資最有用的時候。
然而,在股市大跌期間,黃金往往與股票呈現負相關;在納指暴跌時,比特幣卻同樣有可能上漲或下跌。
比特幣暴跌,黃金閃耀
有趣的是,在近期“新黃金”暴跌的同時,真黃金卻在反彈。5月18日,國際金價一度突破1870美元/盎司,年初曾探至1670美元/盎司附近。
在通脹不溫不火的環境下,黃金難以被關注,但如今當通脹擔憂真的攀升且可能威脅經濟健康時,黃金終于真正崛起,重現對沖通脹的屬性,這就好比在20世紀70年代原油危機引燃的通脹周期那樣。亞洲部分地區疫情重新抬頭以及中東緊張局勢升級近期也助推了金價。
一位幣圈大佬曾表示——“比特幣與黃金,在非彈性供應、可分割及可轉移方面具有諸多相似性,在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比特幣已經逐漸退出與法幣的競爭,更偏向于在價值儲備功能上發展,類似黃金。但比特幣與黃金的區別也非常明顯,它基于密碼學和分布式網絡、抗審查并極易轉移,在創造財富的歷史上,雖然黃金凝結了數千年人類對價值的共識,但在電子化、數字化浪潮下,價值的增長將是指數級的,加密資產可能是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新生資產。”
話雖不無道理,但這種比較過于簡單,忽視了二者的根本區別。
除了上文提及的黃金特點,如果要說供應有限是比特幣的優勢,這點也可能被證偽——加密貨幣領域競爭激烈,且不提純粹是為了惡搞而誕生的“山寨幣”狗狗幣等,“幣圈老二”以太坊近期勢頭遠超比特幣。而黃金的稀缺性和地位則是經過歷史沉淀和證明,白銀早已敗下陣來。
此外,2000多年來,黃金一直作為交換手段和價值儲藏手段。黃金由機構和個人投資者以及央行持有。同時,珠寶首飾是黃金市場不可或缺的屬性。黃金需求的很大一部分與文化和宗教信仰密切相關,尤其是在印度和中國。
黃金還廣泛應用于高端電子產品,包括電腦、手機和其他技術的組件(有趣的是,這些組件是“挖掘”加密貨幣所需的)。這賦予了黃金獨特的雙重屬性,使其在歷史上既能在經濟壓力時期表現良好,又能從長期經濟擴張中獲益。這鞏固了黃金在投資組合中的戰略角色。
近期全球央行購金的動態近期備受關注。數據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央行凈購金95噸,同比下降23%,但環比增長20%。其中,匈牙利央行購金量最大,購入63噸黃金,三倍于其之前的黃金儲備,抵消了土耳其(-31.5噸)的大量售出(有時新興市場國家央行賣黃金是為了換取美元流動性)。
匈牙利央行表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風險是此次購金決策的關鍵因素。全球性政府債務激增,市場通脹擔憂加劇,黃金作為避險資產和價值載體的重要性在凸顯。
印度央行今年以來累計購買18噸黃金,黃金儲備達688噸;波蘭央行也宣布計劃在未來幾年內至少增加100噸黃金儲備,并表示黃金在波蘭外匯總儲備中的占比應提升至20%,目前為8.35%。
華爾街頂級投行的澄清
那么華爾街當前對比特幣的態度又是如何的?最終會否取代黃金或與黃金平起平坐?
由于對加密貨幣服務的需求激增,高盛在當地時間5月8日(周五)宣布正式成立加密貨幣交易柜臺,并成功執行兩種比特幣衍生品的交易。
但是,近期高盛出來澄清了。
“首先要做一個澄清。對于絕大多數的金融機構,特別是華爾街的金融機構,我們仍把加密貨幣作為一個‘商品’去看待,而不是‘金融資產’。根本的原因是加密貨幣在托管和對沖風險上有天然的劣勢,使得金融機構沒辦法去衡量它上行、下行風險。”5月20日高盛私人財富管理投資策略組聯席主管王勝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一直認為,目前它價格的大漲大跌,有非常大的投機性。”
“高盛專門成立了加密貨幣投資團隊,這是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但高盛自身并不進行任何加密貨幣的交易,”他稱,“客戶有強烈的需求把加密貨幣作為投資資產組合的一部分,那么我們輔助客戶會給他們提供一些建議,包括以基金的形式去投資,但這并不表示高盛正式、極力地推動數字貨幣作為金融資產交易和投資的一部分。我們其實是非常謹慎的,更多是把加密貨幣當作商品來看待,這也與美國證監會的看法一致。”
簡而言之,一些金融機構很難衡量加密貨幣的內在價值,即難以進行有效的風控。比如說如果一個客戶擁有比特幣,他最想做的可能是將其質押給金融機構從而進行融資。對于有形資產比如房產,金融機構是可以接受其為質押物的,因為它們擁有市場的公允價值,同時托管和處置也很容易。但比特幣除了一些遠期合約,機構沒法對其進行抵押和處置。此外,區塊鏈特性導致比特幣的交易速度極慢,這是天然的劣勢。
加密貨幣的流動性問題也導致機構更趨謹慎。2020年,比特幣現貨交易量預計平均不到20億美元,最高為40億美元。相比之下,黃金的流動性極佳,2020年場外交易(主要通過現貨)、期貨和黃金ETF的日均黃金交易量總計超過1800億美元,這使大多數黃金交易工具的買賣價差保持在相當窄的水平,通常不到兩個基點,從而使投資者能輕松買賣。
順便提一句,你當然可選擇比特幣作為投資組合的一部分,但癡迷于其高風險回報的投資者要當心了——5月20日發布的4月的美聯儲會議紀要顯示,一些成員認為應該開始討論美聯儲縮減購買金融資產的規模(tapering)。
這是一個重要事件,在經濟強勁復蘇的背景下,部分委員對通脹和金融風險的擔心可能在上升。8月的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會美聯儲可能會宣布縮表的時間表。幣圈可能要系緊安全帶了。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