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賈浩楠
來源:量子位(ID:QbitAI)
那位大范圍“統一”了數學和物理學的數學家伊薩多·辛格(Isadore Singe),去世了,終年96歲。
他是華人數學巨匠陳省身的弟子,與楊振寧、丘成桐、吳文俊同門。
他最重要的貢獻,是與證明了黎曼猜想的數學家邁克·阿蒂亞一同提出了阿蒂亞-辛格指數定理。
這項定理打通了拓撲和分析這兩個數學子領域壁壘,之后,又成了純數學和理論物理的橋梁。
他的工作被評價為“牛頓和萊布尼茲時代以來數學物理蓬勃發展的基礎”。
紐約大學的數學家杰夫-切格說:”他改變了人們對數學的看法,他表明看似不同的領域有著深刻的聯系。”
他還是虔誠、狂熱的數學信徒,他直言:
數學大門只對少數人敞開,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教授數學就像是給聾子解釋音樂。
二戰前線學數學
伊薩多·辛格1924年出生在底特律的一個波蘭移民家庭,父親是印刷工人,母親是裁縫。
辛格一家是猶太人,初到美國只會說意第緒語,是年幼的辛格先學會了英語,然后又教會了全家人。
辛格的本科,就讀于密歇根大學的物理專業。
但是由于二戰爆發,才上了兩年半大學的辛格,匆匆畢業,以雷達技術員的身份加入美國陸軍,駐扎在菲律賓。
這時的辛格,仍然深愛著物理。
本科匆匆畢業,辛格的許多基礎課程并不扎實,他發現自己學相對論和量子物理時,數學知識根本不夠用。
所以,在菲律賓的軍隊駐地,辛格利用每晚的空余時間,通過函授課程學習數學。
為了心愛的物理去修數學,而且還是在二戰前線,這樣熱愛物理的辛格,最后為什么“叛逃”去了數學陣營呢?
一入數學深似海,從此物理是路人
二戰結束后,辛格來到芝加哥大學申請了數學系。
但是這時,他心心念念的仍然是物理。
他晚年接受采訪時說,當時打算只學兩年數學,基礎打好后,一定要回到物理學。
但是學了一年數學之后,他的想法發生了變化。
他開始為數學而傾倒,他說,在研究數學時,他才真正感到滿足。
而之前的愛的物理,遠沒有數學來的優雅。
就這樣,辛格說,他還是喜歡跟更“漂亮”的在一起。
至于量子力學,則成了他口中那個“丑東西”(uglyness)。
任(zha)性(nan)…….
于是,他在芝加哥大學數學系申請了博士學位,而他的導師,正是華人數學大師陳省身。
師從陳省身,師徒共創數學科學研究所
陳省身是世界著名幾何學家,他奠定和開創了微分幾何研究,高斯-博內-陳定理和Hermitian流形的示性類理論已經成為現代數學重要組成部分。
陳省身1911年出生在浙江嘉興,先后就讀于南開大學、清華大學數學系。
在漢堡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后,先后在清華、西南聯大執教。
楊振寧在西南聯大讀書時,修過陳省身的微分幾何課。
他還是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位數學碩士,1985年后回到祖國定居,主持建立了南開大學數學所。
1949年,陳省身赴美,進入芝加哥大學做教授。
陳省身教授本身的研究領域是微分幾何。
在他的帶動下,二戰后,幾乎被人們認為“已死”的微分幾何學,又在芝加哥大學復興了。
當時,陳省身的麾下,聚集著一大批日后優秀的數學家,其中就包括伊薩多·辛格。
辛格在慶賀陳省身八十壽辰的文章中曾回憶說:“在陳省身的影響下,很多書出版了,學科繁榮起來了。我無需在此強調眾所周知的事實:陳省身把大范圍微分幾何引進了美國數學……半個世紀以來,正是陳省身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微分幾何。”
1981年,辛格還和自己的老師陳省身一同創建了美國國家數學科學研究所(MSRI)。
正是陳省身,帶領辛格走上了幾何學和分析數學交叉的研究方向。辛格日后主要的學術成就,都來自這個領域。
對辛格自己來說,改變計劃學數學是一件幸事。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初拋棄物理學的辛格,在數學方面的成就,竟然又“反哺”了物理學。
構建純數學到理論物理的橋梁
伊薩多·辛格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著名的阿蒂亞-辛格指數定理。
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辛格來到MIT做博士后,并在這里度過了他的全部職業生涯。
辛格擅長的優勢方向是數學分析,簡單地說是用微分方程來描述各種物理過程。
但彼時,沒人知道如何精確求解復雜微分方程,科學家們只能用近似的方法來解決。
而英國數學家邁克·阿蒂亞,他專攻拓撲學,研究抽象的數學物體的形狀,它們往往比普通的三維物體多出許多維度。
拓撲學認為形狀是有彈性的,所以物體可以被拉扯或擠壓而不改變其基本性質。
而數學分析則要求對象是剛性的。
當時,人們認為這兩個領域似乎幾乎是不可調和的。
保羅·狄拉克在1927年提出了一個描述自旋電子波函數的方程。
方程中,引入了一個“狄拉克算子”。
但在辛格之前,沒有人意識到狄拉克算子對數學有多重要。
1962年,當辛格在牛津大學休假時,邁克爾·阿蒂亞和辛格展開合作,試圖找到將拓撲工具應用到微分方程上的解決方案。
具體來說,他們弄清了如何定義自旋流形上的狄拉克算子,就是沒有方程的精確值,也能計算出方程的解。這就是Atiyah-Singer指數定理:
對于緊流形上的橢圓微分算子,解析指數(與解空間的維數有關)等于拓撲指數(用一些拓撲數據定義)
這個結果在拓撲學和分析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在接下來的十年里,Atiyah博士、Singer博士和其他人在此基礎上不斷拓寬和發展,創造了一個新的領域——指數理論。
指數理論打破了拓撲和分析學壁壘,“橋梁意義”不言而喻。
當時,物理學界對阿蒂亞和辛格所證明的內容一無所知。
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似乎居住在兩個不同的世界。
物理學家正在研究規范場,試圖統一四種基本力中的三種—電磁力和弱相互作用力和強相互作用力。
而數學家則在研究 拓撲學中的纖維叢,它是在每個點上附著一個平面矢量空間的彎曲空間。
但在1975年,辛格以前的學生吉姆-西蒙斯(Jim Simons)和他在石溪大學物理系的同事楊振寧一起討論時意識到
楊振寧提出的規范場理論 ,其實就是拓撲學中的纖維叢。
這種觀點的中心思想是,橢圓微分算子的行為與狄拉克算子一樣。而狄拉克算子是所有其他算子必須遵循的模板。
通過這種聯系,阿蒂亞-辛格指數定理適用于物理學,就像它適用于數學一樣。它給數學帶來的革命現在也延續到了物理學。
這一進展堪稱20世紀末數學和物理學統一的大爆炸,而伊薩多·辛格就是那個點燃火花的人。
“數學大門只對少數人敞開”
對于大多數數學家來說,哪怕只有一個同名定理,也是事業的巔峰。
在MIT的執教和研究生涯中,除了阿蒂亞-辛格指數定理,辛格還留下了許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定理公式。
在全局微分幾何學中,有安布羅斯-辛格定理。
在C*代數中,有一個重要的猜想,叫做Kadison-Singer問題,是基于他們關于三角算子的論文。
雷-辛格扭轉(也叫解析扭轉)在拓撲學和物理學上有重要的應用。
麥肯-辛格則公式將熱方程方法引入指數理論。
作為數學家,辛格可謂成果頗豐。
而他對于數學的看法態度,也與之前量子位介紹過的“玩數學”的大師康威不同。
他對數學,更加嚴肅、虔誠。
在晚年的采訪中,他說,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教授數學就像是給聾子解釋音樂。
而“真正的數學大門,只對少數人敞開”(available for few people)。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