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文化和旅游部聯合發布《網絡主播行為規范》,明確提出網絡主播在提供網絡表演及視聽節目服務過程中不得出現31種行為,比如不得惡搞、歪曲、丑化、褻瀆、否定英雄烈士和模范人物的事跡和精神;不得侮辱、誹謗他人或者散布他人隱私,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等。
近年來,網絡直播行業借著短視頻的東風一路狂奔,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逐年增長,網絡主播行業越發火爆。有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超7億人,占網民整體的68.2%。另有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直播電商市場規模超1.2萬億元,預計2023年我國直播電商規模將超過4.9萬億元。而直播電商主播的人數在2020年底時就已達到123.4萬人。
由于網絡直播行業準入門檻較低,主播素質良莠不齊。特別是在“流量至上”的誘導下,網絡直播亂象層出不窮。一些主播為了攫取利益,采用博眼球、秀下限等方式,把低俗內容視為“流量密碼”,突破法律紅線、挑戰公序良俗,讓公眾、平臺、行業都深受其害——有的醫生在網上直播婦科手術、某網紅女主播用無底線的內容套路粉絲打賞、個別“頭部主播”直播PK過程中以“辣眼睛”的方式毒害觀眾……
網絡直播不是法外之地。為治理網絡直播亂象,主管部門陸續出臺了《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內容管理從業人員管理辦法》《網絡直播營銷活動行為規范》等一系列法規。網絡監管環境與內容生產要求趨嚴,在一定程度上凈化了網絡直播行業生態,但低俗直播依然屢禁不止,這與主播違規成本過低有關,也與監管不夠完善有關。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31條紅線”的出臺,釋放了強烈信號——直播行業監管不斷趨嚴、監管網絡不斷織密,倒逼網絡直播行業規范發展,徹底擺脫“唯流量”的錯誤價值觀。期待“31條紅線”能夠助力網絡直播行業門檻提高、主播素質提升,讓更多正能量的內容涵養網絡社會的公序良俗和秩序。這也是凈化網絡生態的題中應有之義。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