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在“富士康化”?

小米在“富士康化”?
2021年09月04日 20:43 新浪科技綜合

  原標題:小米在“富士康化”?

  來源:華爾街見聞

  小米自誕生以來便一直強調其極致的性價比,雷軍曾表示小米硬件綜合利潤率不超過5%,但小米生態鏈公司的毛利卻不低。

  主要是受益于代工模式,公司本身不承擔制造生產成本,通過擠壓代工廠利潤來實現增值,與此同時小米也賺取了分成。

  長期以來,代工龍頭富士康便是通過控股方式,向產業鏈上游延伸,構建盈利長城。

  小米低毛利是個噱頭?

  小米自誕生以來便一貫強調其極致的性價比,雷軍曾喊話,小米硬件綜合利潤率不超過5%,如有超出部分,將超出部分全部返還給用戶。

  根據小米2020年財報顯示,其智能手機的毛利率為8.7%,再扣除各項費用,硬件確實不賺錢。

  不僅僅是小米自己,小米生態鏈公司銷售的米家產品的毛利率同樣也不高,這主要是由合作模式決定的。

  小米生態鏈公司與小米的合作以成本價采購/利潤分成模式為主,在該模式下,公司按照成本價格將小米定制產品銷售給小米,產品在小米的各種渠道最終實現對外銷售,小米再將其產生的利潤按照雙方約定的比例分成。

  石頭科技在其招股說明書中羅列了小米生態鏈模式公司的毛利率,石頭科技旗下米家產品的毛利率為13.58%,另一家九號智能生產的電動滑板車的毛利率為15.39%。

  不過近年來隨著小米生態鏈公司相繼上市,公司也在逐步尋求“去小米化”,以提升自身盈利能力。

  石頭科技最新公布的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23.4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2.19%;凈利潤6.5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1.57%,銷售毛利率為50.74%。

  針對業績增長,公司給出的原因系公司逐步拓展自有品牌銷售渠道,毛利較高的自有品牌產品銷售額占比由86.25%提升至98.23%,同時海外業務持續擴張也使得盈利能力得到提升。

  圖:石頭科技銷售毛利率和銷售凈利率

  毛利背后的秘密

  一方面毛利更高的自有品牌開始搭臺唱戲,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石頭科技給自己找了兩家代工廠。

  根據石頭科技上市招股說明書,石頭科技的產品全部采用委托加工方式進行生產,自己并無自建生產基地,2018年之前石頭科技的主要代工廠為欣旺達,2018年石頭科技引入東莞長城擔任第二家代工廠商,但欣旺達的占比仍接近90%。

  值得一提的是,欣旺達也同樣是小米手機的供應商。

  在石頭科技的成本構成中原材料和委外加工費是大頭,其本身并不承擔制造生產成本,石頭科技只需要做好設計和研發工作,大部分的辛苦活都交給了代工廠。

  依據微笑曲線理論,生產環節是毛利率洼地,事實也確實如此。成功將制造生產環節外包出去的石頭科技的毛利率能達到50%,而欣旺達的毛利率就只有16.64%了。

  另根據公司股權結構,天津金米和Shunwei兩家公司均是雷軍的“小米系”,也就是說石頭科技通過分包賺得錢小米也都是有份的。

  無獨有偶,在另一家小米生態鏈公司九號智能的供應商列表中也有欣旺達的身影。

  九號智能在其招股說明書中披露,公司的產品生產主要采用自主生產和代工生產并行的模式,其中代工生產主要由欣旺達等代工廠進行,2019年代工廠生產的產品數量占比為49.75%,其中欣旺達的占比為81.13%。

  或許由于九號智能仍承擔著一半的生產任務,其毛利率水平并沒有石頭科技那么矚目,近五年的毛利率基本穩定在25%上下,不過還是要高出其代工廠約10個百分點。

  圖:九號公司銷售毛利率和銷售凈利率

  上述兩家小米生態鏈公司的經營情況揭示了小米極致性價比背后的玄機,雖然自己的硬件不掙錢,但可以通過擠壓代工廠的利潤來實現增值,在這一點上小米的互聯網模式踐行得很到位,找到供應商和代工廠合作,自己充當渠道角色從中賺取分成。

  也正因為要守住產業鏈的利潤回流,小米對于生態鏈公司的供應商保留了一定的決定權。前述兩家公司的招股說明書中均提到,在現有合作模式下,按約定公司在更換產品關鍵零部件及組裝供應商時,需提前告知小米。

  富士康模式?

  事實上,層層代工模式并非小米獨有,代工廠鼻祖富士康早就開始在供應鏈環節下功夫了。

  作為全球電子產業的代工龍頭,富士康的營收可以說是巨無霸級別的,2020年鴻海實現營收1.2萬億元,但其毛利率常年維持在6%左右。

  圖:鴻海毛利率和凈利率

  想要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守住這微薄的利潤也不容易,而富士康仰仗的便是強大的成本管控和供應鏈管理能力。受益于自身的規模優勢,富士康向產業鏈上游延伸,構筑盈利長城。

  以工業富聯為例,據其招股說明書顯示,公司向關聯方采購的PCB、連接器等零組件,以及模具等產品的占比為7.29%。

  其中原材料采購金額最大的PCB(成本占比高達40%)的供應商之一,鵬鼎便是由鴻海子公司間接控股。

  富士康既充當著采購者的角色,同時又是控股方,從材料到元器件等多個環節,都可以排摸到其子公司的身影。

  有了這樣一層關系,即便是在毛利較高的環節,富士康也有降低報價的資本,控制了采購成本的同時還能從產業鏈上“淘金”。

  長期的積累之下,富士康構建起自己的供應鏈。根據美國資管公司普信集團(T.Rowe Price)的估算,富士康自有零件在其出廠金額中所占的比例超過30%,而另一家電子代工大廠新加坡偉創力的該比例約為10-15%。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