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愷(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試問誰不想擁有超強的記憶力呢?哪怕有效期只是短短的一小時也好。特別是考試將近,不論多么難背的課文、難懂的公式、難記的單詞,只要吃下“記憶面包”,便可不費吹灰之力輕輕松松記得全部,那可真是一大妙事。過目不忘的人物一直都是頗為神奇的存在,那么,如何才能擁有記憶力MAX的“天才大腦”呢?
大腦的記憶密匙
人的大腦中存在復雜的神經網絡,其基本功能單位是神經元,而記憶的過程就是由這數以百億計的神經元的活動產生。神經元活動時產生特定的膜電位變化,可以傳遞刺激信號,而通過這樣的活動和傳遞,信息便在大腦中儲存。
遺忘可以發生在記憶形成的任何過程中
記憶是對獲取的信息進行編碼、存儲、提取的過程。人的記憶中包含其所知的一切學識、技能以及經歷,而遺忘則可以發生在記憶形成的任何過程中。若想要新獲得的記憶變得穩定,則需要不斷地鞏固再鞏固,重復記憶過程,否則就會遺忘。正如我們所熟悉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展現的那樣,遺忘的進程是有規律的,若非像超憶癥患者那樣不停地自動重復強迫記憶,可以說沒有人能做到不遺忘。既然如此,世界上是否存在“過目不忘”的神奇本領呢?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何以造就“天才大腦”
記憶可以按其保持時間的長短分為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感覺記憶類似于知覺加工,只保持極短的時間,大部分信息在這一階段流逝;少部分得到注意而進入短時記憶或工作記憶,并在幾分鐘內指導決策;隨后一些重要的短時記憶被進一步加工,轉化為長時記憶,可保存幾天甚至幾十年。我們一般認為的“過目不忘”指的都是短時記憶,但這其實并不可靠,一旦分神或是記憶并未進一步加強,一段時間過后也會忘得一干二凈。
而通過使用一些記憶方法,的確可以起到提高記憶速度和能力的作用。靈活運用分類記憶、特點記憶、諧音記憶、爭論記憶、聯想記憶、趣味記憶、圖表記憶、碎片記憶及編提綱、做筆記、卡片等記憶方法均能增強記憶力。
可以說,興趣是我們獲得記憶的最有效的方法,并且能夠將短時記憶自然過渡到長時記憶,如果某個信息足夠引起很大興趣或很大震撼的話,那么短時記憶可能會很快轉變為長時記憶。
掌握最佳記憶時間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加快記憶的速度,人在一天和一生中都存在最佳記憶階段。記憶的最佳年齡是青少年時代,此時的記憶速度最快;而隨著年齡增長,記憶速度雖有所下降,提取信息的能力卻更強,也會轉變為另一個優勢。
而一天中的最佳記憶時間卻是因人而異:有些人習慣于規律作息,記憶效率在早晨八九點鐘最高;有的人習慣于挑燈夜戰,到了夜間思維才活躍興奮。“一日之際在于晨”不見得人人適用,若是能找到自己的最佳記憶時間,就能事半功倍。
此外,像日本教育學家七田真倡導的“波動速讀”“照相記憶法”,則是從開發右腦的思路對記憶進行訓練,其主要目的是增強形象性思維,培養豐富的想象力,探索智力潛能。
記憶本身便是一種很神奇的概念,它存在于你的腦中,卻看不見摸不著。如同沙灘上的印記,不停地被海浪沖刷,有的就此被潮水抹去,有的永遠鐫刻在岸邊。
“過目不忘”的短時記憶固然令人羨慕,“最強大腦”的天才能力令人神往,但人的一生很長,所有的少年都會長大,真正留存心底的美好會隨著歲月沉淀,逐漸成為長時記憶甚至終身記憶。
延伸閱讀:海馬區突出的表現
海馬區是加工記憶的重要場所,尤其是陳述性和空間記憶。記憶的能力與海馬的激活、海馬中新神經元的產生速度、海馬結構的大小等息息相關。記憶形成的整個過程都與海馬有著密切的聯系,海馬不僅參與記憶的編碼,也促進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的轉化。這個區域一旦受到嚴重損傷,就像著名的只有20秒記憶的“金魚人”亨利·莫萊森那樣無法形成新的陳述性記憶,不過程序性記憶倒是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陳述性記憶指的是你知道自己記得的東西,比如好友的生日,昨天看過的一場精彩的電影,又比如上周背過的一篇古文;而程序性記憶指的則是你不用有意去回想就能夠知道的東西,就比如很多年沒有騎過自行車的人依然能夠在騎上車的時候找到感覺。程序性記憶并不存儲在海馬區,而更多需要小腦的能力。
(責任編輯 / 黃盈盈 美術編輯 / 李子夜)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