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各種商家營銷套路侵害權益?買到的商品出故障投訴無門? 黑貓投訴平臺全天候幫您解決消費難題【消費遇糾紛,就上黑貓投訴】
8月3日,廣東省教育廳發布《關于堅決做好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校外培訓負擔工作的通知》,對標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的各項要求,要求全省各地堅決做好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校外培訓負擔工作。
對廣東眾多校外培訓機構的從業者而言,另一只靴子也終于落下來了:可能引發焦慮的宣傳已被明確禁止,野蠻生長的行業終將被納入規范。
今年5月至7月,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以求職者身份先后參與了學某某、新某某、龍某教育、卓某教育等機構的教師應聘,深入這些校外培訓機構,親歷了其高效的標準化教師培訓,也目睹了培訓機構教師日益“內卷”的生存競爭。
在如今的“雙減”大背景下,校外培訓越來越需要規范化。校外培訓機構未來路在何方?曾經的校外培訓市場需求如何消化?素質教育會否成下一個風口?種種問題,答案仍有待觀察。
教培機構“師訓體系”調查
“××老師您好,您已經通過我們的簡歷初篩,請問您明天早上可以來參加試講嗎?”
5月中旬,在投出簡歷后不久,非師范畢業、無帶班經驗的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接到某校外培訓機構的電話,被邀請參加初中小班授課教師的試講。
彼時,“雙減”政策尚未出臺,各大校外培訓機構的教師招聘依舊進行得如火如荼。隨意點開一個招聘網站輸入“學科老師”搜索,立刻就能彈出新某某、學某某等培訓機構發出的上百條“急招”帖——根據那些招聘需求的描述,應聘者既不需要畢業于對口專業,也不需要持有教師資格證。
事實上,這是近年來校外培訓機構招聘的慣常做法:先低門檻大批招人,再進行崗前培訓。為確保一個沒有教學經驗的大學畢業生能夠在兩個月之內成長為一名授課老師,培訓機構自身有著一套標準化的教研體系和全方位的師訓體系。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歷時兩個月,先后參與了新某某、學某某、龍某教育、卓某教育等八家機構的教師應聘,實地體驗了教培機構的“師訓體系”。多位參與培訓的新老師告訴記者,這樣的師訓體系雖然高效,但身處其中的新老師痛苦焦慮無處不在。
一、低門檻大批量地招聘
5月中旬,記者通過招聘網站,向新某某、學某某、龍某教育、卓某教育、某某1對1等五個品牌的八家校外培訓機構投遞了應聘學科老師的簡歷。記者是非師范類專業畢業且無任何教學經驗,但出乎意料的是,這八家機構都迅速向記者拋來了面試的“橄欖枝”。
在接下來的應聘過程里,記者進一步感受到了這些校外培訓機構用人的迫切程度。
應聘學某某·愛某某時,記者與HR簡單交談幾句后,就被邀請參與面試。這樣的面試每周都在進行,記者參加的面試期數為第253期,一同面試的還有近百名應聘者。應聘新某某高中老師時,HR甚至向記者表示:“我們的崗前培訓有專業團隊,您培訓一周可以接高二生,兩周可以接高考生。”
準備面試時,這些機構還會為應聘者提供貼心的“一條龍”服務:卓某教育的HR給應聘者發送“面試攻略視頻”,手把手地教會應聘者試講步驟;學某某·愛某某給應聘者發送了四套試卷,并表示“面試時的功底測題目就從這四套卷子里出”。
據記者觀察,“先低門檻大批招人,再進行崗前培訓”是這些教培機構招聘的慣常做法,而這一低門檻往往也意味著,對應聘者的專業或經驗要求并不高。
在龍某教育的試講中,一位數學老師在講中考幾何題時,頻頻指錯圖形的邊長;一位語文老師在介紹陶淵明的謚號時,把“私謚(shì)靖節先生”念成了“私益(yì)靖節先生”,但依然順利通過了面試。
在順利通過八家機構的面試環節后,記者參加了學某某網校一對一、學某某培優、龍某教育、卓某教育的試講環節,也全都非常順利通過。其后,記者選擇了與學某某培優簽約,成為準英語老師。
與記者同期被招攬入職該培訓機構的還有上百人,大部分是剛出校門的畢業生,他們有的本科專業為心理學,成為一名準數學老師;有的本科專業為工商管理,成為一名準英語老師。
“招聘的時候,我們看的是這個應聘者的‘可培性’‘潛力’,但說實話,就是沒有把門檻設置得很高。”一名學某某的HR這樣表示。
二、“放開自我”的激情賽課
這些沒有教學經驗的準老師們還要經歷為期四周的崗前培訓才能正式上課,第一步是“放開自我”。
校外培訓機構準教師在崗前培訓期間都要進行晨讀
每個培訓日的早晨,準老師們都要集體大聲朗讀教資考試的材料以及被稱為“羊皮卷”的企業文化手冊。這也是培訓環節中的一項考核——新老師們被要求用近乎嘶吼的音量朗讀,如果聲音不夠大,將被培訓師當眾嚴厲批評。
“這個羊皮卷很洗腦,培訓師一定要求你很大聲,最好是聲嘶力竭地喊出來。”和記者同期培訓的準英語老師王鑫認為,這個環節“很折磨人”,“那個時候很多人都走了,覺得受不了”。
為了讓這些準老師們進一步“放開自我”,培訓師們還設計了“激情賽課”環節:兩個人站在講臺上同時開講,在一分鐘內以一切方式吸引臺下觀眾的注意力,獲得更多注意力的一方獲勝。輸掉比賽的一方則必須留在講臺上,迎戰下一位對手,直到贏得比賽才能走下講臺。
第一次站上這樣的“擂臺”,方和有點拘謹,只是向臺下的人講解了一個英語知識點。在帶領大家一起唱歌的“對手”面前,她的聲音很快就被蓋了過去。在第二次激情賽課時,她用自己最大的音量朗誦了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成功“逃下”了講臺。比賽結束后,她的喉嚨徹底沙啞。
那段時間的激情賽課環節成了方和的“噩夢”:“每天都想放棄,我感覺自己的尊嚴一分錢都不值,被甩在地上。”
在這樣的比賽中,“尊嚴”“面子”是必須被放下的東西:有人跳到桌子上手舞足蹈,大喊“看看我、看看我”;有人當場表演起了鋼管舞,獲得了全場最高分;而一位內向的女生連續三次比賽失敗后瀕臨崩潰,在第四次比賽中不停地對臺下哀求“救救我,救救我……”
然而,在組織崗前培訓的學某某員工看來,這些環節是篩選到合適人選的必要步驟:“我們招聘的人數是實際缺口的兩倍,因為幾乎50%的人會中途放棄。這些不認同學某某文化的人,必須要提前篩掉。”
三、高強度的“瘋狂”練課
熬過激情賽課的準老師們,成功進入到崗前培訓的下一個環節:學習學某某的授課方法。
這套標準化的授課方法包含了激情、互動、邏輯、熟練度、教態五個方面,也被培訓師們驕傲地稱為“學某某五維評價法”。
在這一環節,培訓師會先給準老師們上一堂模板課,而準老師們需要做的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熟記培訓師的授課內容,并模仿培訓師的授課方法將課堂復現出來;在隨后的“過課考核”中,培訓師會按照“五維評價法”給準老師們的課堂打分。
而在接下來兩周的時間里,準老師們需要反復經歷高強度的“模板課—練課—過課考核”訓練,直到他們的教學方法達到學某某的標準。
據記者觀察,每次開始上模板課之前,培訓師會先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講解當期課件思路,隨后準老師們必須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里將長達30分鐘的模板課內容硬記下來,這些內容被拆分成一張張PPT,何時拋出問題、如何銜接到下一頁PPT,每一個細節都需要像流水線上的工藝品一樣完美復刻。
“同學們,這個知識點廣州今年考了150多次,所以它重不重要呀?”練課時,王蓓總會在這句話上卡頓,因為培訓師上模板課時沒有解釋過數據的來源,她雖不理解但無暇細究,只想著在過課考核前趕緊把這句話多背幾次。
王蓓的周圍,還有十幾名老師在同時練課,教室里練課的聲音此起彼伏。
通常在這個時候,會有培訓師在教室外的走廊上來回走動,一邊觀察每一個人的表現一邊鼓勵“不要怕干擾到別人”:看到練課特別大聲的老師,他們會錄一段視頻發到微信群,督促“其他老師要加油!”看到坐在座位上整理思路的老師,他們則會馬上提醒“不要坐著練課,要站起來,大聲練”。
四、嚴格的過課考核
每個培訓日的下午四點半,過課考核開始了。這是準老師們一天中最緊張的環節:培訓師要求準老師們上課時要有“激情”,要和學生互動,還要寫板書;然而對于沒有帶班經驗的準老師們來說,要在一開始就達到這些要求,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走上臺考核時,楊林還沒來得及把課件記熟。面對臺下表情嚴肅的培訓師,她深吸一口氣,揚起笑容,用飽滿熱情的聲音開始展現自己的“激情度”:“Now let‘s play a game, it’s called, it‘s called……不好意思我可以重來嗎?”
培訓師顯然沒有被楊林的“激情度”打動,冷著臉回答:“課堂上是沒有辦法讓你重新開始的。繼續。”
楊林的表情有些尷尬,她抿了抿嘴,重新努力帶動課堂氛圍:“There are so many games here, now let‘s play a game……”最終,楊林獲得的考核分數只有16分——只達到了及格線的一半。
那一天同樣沒有通過過課考核的還有陳亦。為了提升上課的“親和力”,她一個人在洗手間對著鏡子練課,檢查自己的表情是否微笑。但是因為對課件不熟,培訓師給她的評價是“你前面講題目的時候自己都不知道要做什么”。
在培訓師李靜看來,這樣的“嚴苛”是有必要的:“培訓的最開始是塑造一個新老師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對他不嚴,那他在接下來的備課過程中會非常痛苦。”
事實上,在這一輪持續兩周高強度的“模板課—練課—過課考核”訓練中,盡管準老師們每天在磨課和考核的輪番轟炸下筋疲力盡,但他們不得不承認,標準化的課件和教學方法能讓許多沒有教學經驗、英語水平一般的老師在最短的時間內勝任教學任務。
五、正式上講臺前的集體備課
通過了一輪又一輪的過課考核后,記者終于來到了正式上崗前的最后一個環節:集體備課。在學某某,授課老師不管資歷深淺,每周都需要進行一整天的集體備課。
所謂集體備課,采用的是主備課老師為下屬老師集體備課的模式,主備老師先上一堂模板課,其他參與備課的老師則對著講義聆聽,并可以針對模板課的內容細節提出意見或建議。這種模式的優點顯而易見,老師們可以集中在一起充分交流、溝通,取長補短,講義則在這個過程中一遍一遍地打磨至完善。
而對即將正式授課的準老師而言,這樣的集體備課需要持續兩周。形式則更像此前練課的升級實戰版:主備老師上的模板課通常長達一個多小時,其他老師學習并記住模板課的重難點和互動方式,練課的時間更短,然后參加過課考核。
在記者參加的集體備課中,主備老師會與其他老師分享他的互動方式,例如一位英語老師分享了她自己制作的“你畫我猜”游戲,用于激發學生們的課堂積極性。
這一備課模式的底層支撐,是培訓機構強大的課程內容研發能力。專門的教研部門負責將成熟、有效的教法和經驗沉淀總結形成標準化體系,總部針對全國主流教材和大綱進行教學內容的系統、深度的鉆研和建設,分校則只需要做好當地針對性的教研,更好地貼近學生的真實需要。
通過這一“中央廚房的標準化”模式,新手老師也可以實現教學的標準化,成為“會講課的好老師”。和記者一同參與培訓的數學老師鄭軍就認為,標準化的課堂使學某某老師的整體教學水平高于部分公辦學校:“公辦學校的老師還需要自己備課;學某某的老師只需要練課,按照教研團隊給的PPT來講就可以了。”
(王鑫、方和、王蓓、楊林、陳亦、李靜、鄭軍均為化名)
教培機構“續報推銷”調查
今年暑假,廣州學某某培優的新初一報班人次達到三萬六千人。盡管這一數字已較兩年前大幅增長,但僅35%的續報率還是讓老師們憂心忡忡。
這意味著,如果不想讓秋季班量下滑,新初一年級的每位老師都要在暑期結束前,必須讓至少五十名學生續報秋季課程。
在續報動員會議上,一位學某某培優的管理層若有所指地提醒剛入職的新老師們:“大家猜一下,被關掉的班級會是哪位老師的班級?老老師會有一個天然的優勢……所以呀,作為新老師,一定要想盡辦法把所有學生留到秋季。”
在用戶即流量,流量即成功的互聯網時代,做好課程續報是大多校外培訓機構走向商業成功的第一步,但瘋狂追逐“續報率”亦一度讓身處其中的老師與家長不堪其擾。
每日更新的續報率排名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在校外培訓機構臥底兩個月觀察發現,“續報率”成為壓垮不少老師的“最后一根稻草”——因為學生的續報率和退費率直接關系著老師工資的高低,老師不得不在教學之外承擔起更多的服務性工作,工作壓力大幅增加,但即便如此,很多時候也留不住學生。
一、令老師內卷的績效評級
被要求將續報率從75%提升至90%,英語老師林霖無奈地調侃道:“我感覺自己就像個保險銷售。”
林霖的調侃不無道理:在學某某培優,決定授課老師薪水的不是授課質量,而是銷售業績,即所謂的“三率”——續報率、退費率和滿班率。如果老師們的“三率”達標,他們將能獲得7-10元不等的課時費漲薪。
隨著獲得漲薪的老師越來越多,今年6月,學某某培優決定提高標準。“很多人都能達到這條線的時候,這個激勵是沒有意義的。”一位管理層這樣說。
機構老師向家長推銷續報的對話截屏
教學與盈利的捆綁讓許多純粹奔著教學而來的老師身心疲憊。一位入職學某某培優不滿一年的英語老師表示,她很喜歡給學生們上課,但是續報讓教學不再純粹,“我真的搞不懂,我明明是老師,為什么要做續報。”
但在這種績效導向下,個人想“躺平”是不可能的。據了解,學某某培優會對老師們的績效進行排名和評級,并設置末位淘汰規則:如果一位老師的績效排名連續兩期都位于后20%(C級),管理層將對其進行帶班考核;如果他的績效連續兩期位于后5%(D級),他將被直接辭退。
管理層鼓勵新入職的準老師們:“大家想一想,你只要比旁邊兩個人強,就不是后5%了。”
不過顯然,大多數準老師對這樣的鼓勵并不買賬,他們認為“只要有排名,就一定有人排名靠后,這是內卷式競爭”。但在一些S級(績效排名前10%)的老師看來,績效排名落后純粹是因為不夠努力:“怎么可能連續兩期都是后5%呢?肯定不要讓自己做最后一名啊。”
培訓機構要求老師們一定要養成“續報心態”
為了做好續報工作,學某某培優要求老師們一定要養成“續報心態”——要堅定地認為,續報是為了學生好。在記者參加的一次續報培訓上,一位S級老師激動地說:“我們要非常堅定地相信,咱們學某某的授課一定就是最好的!我們要相信,這位學生不報到我的班上,他的前程就毀了!”講到最后一句時,他甚至有點破音。
就連與家長聊續報也變成了一種“對家長負責”的行為。“我們必須要對家長負責,如果他都不回你,你也不理他,這叫對家長負責嗎?這難道可以說我們是在為家長負責嗎?絕對不是!”上述S級老師在續報培訓上如此強調。
王庚就是一位抱著堅定“續報心態”的老師。在和準老師們交流時,她反復強調“如果我的學生不續報,我真的覺得他虧大了”。
這樣的心態也使得她在和家長溝通時底氣十足。面對不想續報寒假班的家長時,她語氣嚴厲地反問“你寒假一點基礎都沒有,春季我們直接上壓軸題,那你春季怎么跟?”——王庚和家長的這段聊天記錄被學某某培優推為續報范本,一度在續報動員會上進行分享。
二、誘家長續報的外呼話術
事實上,學某某培優老師們的續報戰斗,在開始上課之前就已經展開。
按照要求,每期開課前兩個星期,老師們必須添加當期所有學生家長的微信,盡早與家長建立聯系。在崗前培訓期間,培訓師再三對老師們強調,“在開始上課之前就要先發制人,做到‘未聽其課,先見其人’。”
一位數學老師甚至在開課的兩個月前就與所有家長聊了一輪。在他看來,和家長溝通就是“與時間賽跑”,越快和家長建立緊密關系,就越能在續報上拔得頭籌。
面對不想續報寒假班的家長時,某位老師語氣嚴厲地反問“那你春季怎么跟?”
為保證這樣的緊密關系落到實處,學某某培優還向老師們細化了私聊任務列表:10天的課程期間,老師要與每位家長至少私聊兩次,為學生講解錯題;每天下課后還要及時在班群里進行課堂總結和表揚。
雖然增加了不少固定工作量,但一些老師認為這樣做是值得的,“續報要在課中就開始做,否則到時候催家長續報,你自己都不好意思開口”。
課程期間每晚10點,各年級負責人都會在各自的微信工作群公布老師們的續報率排名:續報率排名靠前的用淡綠色標記,排名末尾的則是格外刺眼的深紅色,這其中,續報率有增長的老師會被提出來單獨表揚。
每天更新的數據和無孔不入的排名壓力,讓續報率尚未達標的授課老師都繃緊了神經。
最緊張的就是一期課程結束后的幾天,老師們必須給沒有續報課程的家長打電話挨個詢問,行話叫“續報外呼”——授課老師們提高續報率的最后一波攻勢。
學某某培優將續報率未達標的老師們集中到一間空教室,人手一冊家長的聯系方式,挨個打電話過去催促續報。與此同時,系統后臺把秋季各個班的滿班限額從22人下調至15人,以“顯示秋季名額比較緊張”。
某教培機構的續報話術教程
在續報外呼現場,每位老師都會領到一份“外呼話術”,上面印著家長可能會問的各種問題以及回答的標準話術:
如果家長表示暫時不想報名,老師要回答“秋季不補一補,孩子的英語和其他同學的差距更大,中考被人拉開太大分差,其他科補不回來”;如果家長表示孩子開學后沒時間,老師要回答“初一是初中最輕松的時候,初一不分上下,初二兩極分化”;甚至當家長表示由于經濟壓力不允許時,老師也要繼續推銷課程,說服家長“先花670元報名秋季的前四節課,把學位先占了”。
在這樣的循循善誘下,家長多半都會動搖,選擇續費。
第一次拿到這份“外呼話術”的新老師楊林有些局促不安:“我真的不忍心讓那些學生報這么多班。”
旁邊,一位入職一年的老師已經克服這重心理障礙,淡定地勸說一位孩子剛升上六年級的家長續報初一的秋季課程。盡管家長已經明確表示不再續報初一的秋季班,但這位老師仍不放棄努力地游說,“孩子在六年級其實也可以學一下初一的知識……”
三、“雙減”后更加激烈的生存競爭
“資本已離開,教育正回歸。”7月30日,學某某培優廣州分校校長在教師會議上對分校全體老師說。
在此之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規定“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
為響應“雙減”政策的有關要求,學某某培優不得不把一至九年級的秋季課程全部調整至周中。截至記者發稿前,由于秋季排班方案還未最終完成,學某某培優要求所有老師統一對外回應“秋季按原計劃正常上課”。
但續報的工作并沒有暫停。學某某培優想盡力把所有暑期在讀的學生留到秋季,以平穩渡過難關,要求老師們繼續做好續報工作,“等到秋季班具體方案出來之后再通知家長做轉班調整”。7月31日,學某某培優要求所有老師注冊企業微信,以保證秋季方案“觸達”到位。
先讓家長交錢續報、再通知秋季課程方案的做法引起很多老師的不滿。“你還沒搞清楚下一步的戰略計劃,就讓家長繼續交錢,我感覺沒有必要了吧。”一位在職老師這樣說。
某機構教師App把已續報和未續報學員名單分開陳列
“支持‘雙減’,行業可以變得更規范,但個人感覺很復雜。”多位老師告訴記者,他們中的不少人懷揣著教育的初心而來,但走著走著卻發現,這個行業背后亦不乏燒錢營銷、關門跑路等亂象,被績效評級裹脅的老師們常常感到疲憊不堪。
對這些在職老師而言,無論課內課外,他們的工作強度都很大,一位老師如此描述自己的課外工作:“課前聯系家長,防退課,課后聯系家長,勸續報,課中還要和家長互動。”
“雙減”政策出臺后,他們即將面臨的是更激烈的續報競爭:周末不能上課,讓學某某培優的秋季班量大幅縮減。因老師們的工資與所帶學生人數直接掛鉤,學生總數不達一個班級的限額,帶班的老師將必須離開這個機構。
在這場競爭中,推銷課程的能力將會越來越重要。學某某培優廣州分校管理層表示,雖然他們也很想保留人才,但是老師們能不能留下來,取決于和家長的親密度,取決于手上有多少學生。
(林霖、楊林、王庚為化名)
臥底日記
一、嗓子要喊破他們才會覺得你努力了
參加崗前培訓時,最令我膽戰心驚的就是每天都要進行的朗讀活動。
負責帶讀的J老師用堪比軍訓喊口號的音量讀道:“教育與生產力的相互關系!”我們這些準老師齊刷刷站著,大聲跟讀:“教育與生產力的相互關系!”對面教室也在朗讀,似乎在和我們教室比賽誰聲音更大。
在我們朗讀的時候,會有兩個培訓老師在教室內四處走動,靠近聽每一個人的聲量夠不夠大。培訓師N老師嗓音有些沙啞,她一進來就非常嚴厲地喝道:“怎么還有人讀困了呀?!”
被這種既沙啞又“兇悍”的聲音一吼,所有人朗讀的聲量不由得立刻上了一個臺階。我走了一下神,并沒有拼盡全力地讀,N老師一下子就留意到了,站在旁邊盯著我許久,最后說一句:“你的聲音不夠大!”
J老師帶讀之后是短暫的中場休息,隨后培訓老師們把我們分成三組,分別朗讀。
第一組以男生居多,聲量總體較大。讀完后,J老師讓幾個聲音較大的人先離開,剩下的人站在原地。第二組都是女生,朗讀聲音明顯較上一組小。N老師隨即說道:“停!你們這么一組人,還比不過我一個人的聲音嗎?”
但這一組的聲音還是不夠大,于是J老師決定讓她們一個一個讀。他先站在左邊第一個女生面前,用堪比軍訓的音量開始帶讀。
這個女生大聲讀著,但后半段聲量有所下降,被J老師打斷,要求重新讀一次。第二次的音量依然達不到要求,J老師便帶著質問的口吻說道:“你覺得你的聲音只有這么大嗎?”
第三個女生聲音也不夠大,讀到一半就被J老師打斷了:“你是在和我說話嗎?你有沒有吃飯?要不我幫你點個外賣?好不好?好不好?”說完這句話,J老師停頓了將近10秒,沉默地盯著她。一時間整個教室里鴉雀無聲。
朗讀活動結束后,同組的準老師小C悄悄地說:“要不就是你真的讀得很大聲,要不就是你把嗓子喊破,這樣他們才會覺得你努力了。”
二、“這是我人生中最尷尬的時刻”
朗讀活動結束,離第一輪批課只剩下十幾分鐘了,而我才剛寫完教案,根本沒時間練習完30分鐘的課程。
所謂批課,就是指我們要在培訓師面前把上午的模板課盡可能地還原講授一次,培訓師則會指出我們不足的地方。
可我還沒記熟每頁PPT的內容,隨意打開課件中的一頁,我完全想不起下一頁內容是什么。我只能坐在教室里,一遍遍地聽開頭前幾分鐘的模板課錄音,一句一句地把培訓師H老師講過的內容背下來。
下午2時45分,批課開始。輪到我上去講課了,坐在臺下的H老師讓我一下子緊張起來,看著第一頁PPT,我只能想起要先自我介紹和分組,下一頁PPT是什么,想不起來了。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不行,激情度不夠,聲音不夠大。”H老師打斷了我。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Welcome to my class!”
講完開場白,我開始磕磕巴巴地講課,不停地望向身后的PPT以確定下一句話要講什么。看著H老師的眉頭越皺越緊,我真覺得這是我人生中最尷尬的時刻。就在我快講不下去的時候,H老師終于打斷了我。她從座位走上講臺,親自示范講授我剛才講過的那幾頁PPT,同時不忘提醒我們用筆記下她是怎么講的。
同組的另一個準老師忘記了模板課中所講的銜接,改用自己的思路去講課。H老師顯然不認同這樣的“自由發揮”,她直言不諱地指出:“你剛才是不是自由發揮了?剛開始講課不建議大家自由發揮太多。”
家教類崗位需求同比增逾8倍
在“雙減”政策出臺前,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與智聯招聘發布2021年二季度《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報告顯示,盡管教育/培訓職業的銷售類崗位招聘需求人數較去年同期明顯下降,但家教類崗位需求同比增加821%,由此推動教育/培訓職業就業景氣指數(CIER)排名首次居各行業之首。
此外,小學、初中與高中教師及教務人員類崗位需求也出現不同程度上升,教育/培訓職業總體需求仍大幅增加,CIER指數有顯著上升。
這一數據也意味著,“雙減”政策下,校外培訓機構老師成了首先被影響的那批人,對整個就業市場將產生怎樣的震蕩,需要密切關注。
8月5日,字節跳動被傳出旗下大力教育、瓜瓜龍、清北網校等項目正在裁撤輔導老師,旗下你拍一、GOGOKID等業務即將下架。這些被裁的授課教師大多面臨兩種選擇:一是自己轉型成“一對一”輔導模式繼續從事學科教培;二是大多數人選擇離開教培行業尋找新的職業。
“規范管理對整個行業來說是好事,但坦白說,節假日、周末不能補課對我們的師資影響很大。”深圳某校外培訓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大部分機構主要的收入還是來自雙休日、節假日和寒暑假,如果這些時段不能進行學科培訓的話,僅靠周中的那部分課時,校外培訓機構很難留得住老師。
在網上,關于“雙減”后校外培訓機構從業者何去何從的討論持續不絕。網友“@迷茫的羊羊”在校外培訓機構工作了近6年,他表示教完這個暑期班,準備出來做個體培訓老師,“我大概計算了一下,以現在手里補課的學生,加上最近談的幾個,出來后的收入不會少于在機構的工資”。
來源 | 羊城晚報、金羊網、羊城派
編輯 | 木言
校對 | 周勇
審核 | 岑杰昌
簽發 | 孫朝方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