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the Scientist 等
編譯 戚譯引
對多種抗生素具有耐藥性的“超級細菌”感染,往往發生在那些接受了抗生素治療的患者身上。但是近日,美國報告了首批“超級細菌”人際傳播病例,表明這類細菌可能已在美國醫療機構傳播擴散。
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于當地時間 7 月 23 日發布的一則公告稱,今年早些時候,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得克薩斯州兩地的長期護理機構和醫院的患者中發現了具有耐藥性的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而這些患者都沒有接受過抗真菌藥物治療。兩地的病例同時發生且相互獨立,但是處于同一地區的患者之間曾經使用相同醫療設施。
耳念珠菌最初于 2009 年在一名患者的耳道分泌物中被發現,所以它的名字來自于拉丁語的“耳朵”一詞,但它也可能在人體的各個部位定植,包括鼻孔、腹股溝、腋窩和直腸。健康人可能攜帶這種細菌而不出現癥狀,但如果人體免疫力低下,它就可能侵入血液和傷口,感染風險最高的人群是在養老院或醫療機構中接受護理、身上插著各種導管的人。耳念珠菌侵襲性感染的死亡率大約在 30%~60% 之間。這一數據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是因為病例數量較少,并且許多患者自身患有較嚴重的疾病。
耳念珠菌通常具有多重耐藥性。美國 CDC 將用于治療侵襲性感染的抗真菌藥分為三類:唑類(azoles)、多烯類(polyenes)和棘球白素類(echinocandins)。目前,對唑類和多烯類有耐藥性的細菌已經相對普遍,但只有約 1% 的感染對棘球白素有耐藥性。耳念珠菌中大約三分之一的菌株對兩類抗真菌藥物耐藥,一些菌株甚至對以上三類藥物都具有抗性。
健康人感染耳念珠菌的病例目前還極其少見,但它對住院患者而言仍然是嚴重的威脅。由于耳念珠菌容易在醫療保健機構中暴發,在住院患者中快速識別耳念珠菌感染非常重要,以便醫療機構采取專門的預防和隔離措施,阻止其傳播。
但是,耳念珠菌用標準的實驗室方法難以鑒定,它沒有容易識別的、區別于其他念珠菌的表型特征,這為醫療機構及時干預造成了困難。目前常用的鑒定手段主要包括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離子化飛行時間質譜儀(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簡稱 MALDI-TOF MS)鑒定,以及基因組測序。
據美國 CDC 公告,此前也發現過對所有三類治療都耐受的泛耐藥性(pan-resistant)耳念珠菌菌株,但感染者都是曾接受棘球白素類藥物治療的患者,而今年發現的這些患者都沒有接受該藥物治療。
據公告信息,2021 年 1 月到 4 月期間,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發現了 101 例耳念珠菌感染,其中 3 人攜帶泛耐藥性菌株,他們都患有其他嚴重疾病,在一家長期護理機構接受治療。而得克薩斯州在同一時期發現了 22 例感染,其中 2 人攜帶泛耐藥性菌株,5 人攜帶對棘球白素和氟康唑(fluconazole,一種吡咯類廣譜抗真菌藥)都具有耐藥性的菌株。目前沒有發現兩地病例中存在流行病學的關聯。據《達拉斯新聞晨報》(The Dallas Morning News)當地時間 7 月 23 日報道,得克薩斯州感染耳念珠菌的患者中已有 4 人死亡。
CDC 公告的合著者 Meghan Lyman 對《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表示:“令人擔憂的是,面臨感染風險的患者,不再僅限于已經發生感染并接受了藥物治療的少數人。”
如果感染了泛耐藥性菌株,患者只能接受多種抗生素組合大劑量治療。“如果你要設想一個抗藥性病原體傳播的噩夢場景,那就會是這樣。”美國弗吉尼亞州匹茲堡醫療保健系統(Pittsburgh Health Care System)的傳染病醫生 Cornelius Clancy 告訴《紐約時報》,“無法治愈的真菌感染將對免疫功能低下的器官移植受者和重癥監護病房的重癥患者構成嚴重威脅。”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NYU/Langone Health)的流行病學家 Michael Phillip 表示:“我們需要在監測和感染控制方面做得更好,尤其是在將患者分組的時候。我們當然應該關注耳念珠菌,但同時也不能忽視更大的圖景,因為還有很多其他抗藥性細菌值得關注。”
目前,美國 CDC 將包括耳念珠菌在內的 5 種耐藥菌列為緊急威脅(Urgent Threats),還有 11 種細菌被列為“嚴重威脅”(Serious Threats)。而新冠疫情還將為對抗耐藥菌增加更多的變數:因為新冠住院、需要依靠呼吸機呼吸的患者,感染耐藥菌的風險也大大增加。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