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歡迎來到實力主義至上的宇宙
來源:20社
飛向太空!這是無數人孩童時的夢。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夢相當昂貴。
載人航天,一直以來都帶有強烈的政治性,而后增加了科學研究屬性,以往只有以舉國之力,才能把寥寥幾位經過嚴密訓練的宇航員送入太空。
富商丹尼斯·蒂托(Dennis Tito)在2001年曾斥資2000萬美元買了俄羅斯聯盟號飛船的一個座位,成為第一位訪問國際空間站的游客,在地球軌道上住了近8天,繞地球轉了128圈。此后20年間,只有7人效仿。但在接下來的12個月內,這個數字就有望翻一番。
有幾位以“狂人”之姿著稱的億萬富翁,比蒂托走得更遠,他們在本世紀初陸續建立了私人太空公司,偏要親身參與這個游戲。要在太空領域獲得成功,需要多年甚至長達數十年的努力和耐心。這正是這些富豪們的優勢,能夠不計成本,不考慮短期的回報。
就在今年,英國鋼鐵俠”理查德?布蘭森的維珍銀河和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開始收獲回報,相繼舉行商業太空旅行首飛。SpaceX的老板馬斯克也找維珍銀河訂了張船票,這很微妙——SpaceX已經完全有能力搞“太空游”,事實上也已經發射過載人項目,但目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政府訂單上。
維珍銀河搶先藍色起源完成滿員太空試飛,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這體現出民營航天“三巨頭”太空旅行商業路徑存在區別,但面臨的基本問題是一致的——成本高昂,風險巨大,市場短時間內難以擴大。
新時代確實到來了
現在輪到杰夫·貝佐斯飛向太空邊緣了。藍色起源選定的起飛日是7月20日,正好是阿波羅11號登月52周年。
在布蘭森7月11日搶先貝佐斯順利升空并回程后,藍色起源失了第一的名頭,只得在技術概念上扳回一局,稱維珍銀河只是一次“亞軌道”飛行,沒有超過國際科學界定義大氣層和太空界限的“卡門線”——海拔100公里。
據藍色起源的說法,自家的新牧羊人號(New Shepard)將能夠飛躍卡門線,是真正的太空飛行,暗示自己的技術能力更強。
但對乘客來說,兩個項目的共同點更多,都像是乘坐一次巨型過山車,在最高點經歷幾分鐘的失重漂浮,通過舷窗觀賞超凡曲率視角的地球全景,都只飛到了外太空邊緣而沒有到達地球軌道——軌道飛行需要更大的推力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達到400公里的高度,降落需要更強的熱防護系統,因此成本要高昂得多。
載人航天并不新鮮,但這兩次飛行有巨大的象征意義。冷戰背景下,宇航員曾被塑造成一種與愛國主義和上帝信仰有關的特殊美國男子氣概,當航天計劃將重點轉向科學后,宇航員仍然是精英部隊。富豪們的太空旅行項目揭開了一個序幕,能進入太空的不再只有宇航員(astronaut),太空游客們(spacetourist)來了。
目前來看,“太空旅行”僅僅是一個面向富人圈子的產業。
維珍銀河已經把約600張門票賣給包括湯姆·漢克斯、賈斯汀·比伯、Lady Gaga在內的客戶,票價在20萬至25萬美元,2022年正式運營后,還將進一步抬高價格。藍色起源則預計在貝佐斯起飛后才宣布運營價格,不過首飛的艙票拍賣出2800萬美元的價格,全球有7600名競標者。
在這個未經證實的太空亞軌道旅行市場,有調查顯示,潛在市場總人數約為240萬人,人均凈資產超過500萬美元。維珍銀河的招股書中也提到,超過90%的訂票者個人凈資產超過100萬美元,約70%訂票者個人凈資產少于2000萬美元。
但僅僅局限在這一個市場,太空旅游產業能夠成為一個穩定的生意嗎?
維珍銀河5月的最新財報顯示,第一季度末手頭現金約為 6.17億美元,單季虧損5590萬美元,比上一季度5950萬美元虧損降低了那么一點點。
維珍銀河在財報中測算,最早在2022年進入常規商業運營,最終每年進行400次飛行,到2025年,太空旅行累計收入將達到10億美元。而這還覆蓋不了維珍銀河在過去17年投入的超10億美元研發費用。整個市場規模的增長也并非指數級的——Industry ARC的一份報告顯示,到2025年,太空旅游市場預計將達到13億美元,期間復合年增長率為12.4%。
但要做成一個商業公司,而不只是一個富豪玩具,布蘭森、貝佐斯和馬斯克需要的不僅僅是為超級富豪們提供亞軌道兜風服務。
從各自公布的規劃來看,維珍銀河是三巨頭里唯一一家專注“旅行”的公司。
首先,它與發射場所在的新墨西哥州一拍即合,希望打造一個主題樂園式的地域名片,新墨西哥州的納稅人為此花了2.2億美元在沙漠中建造了美國航天港。
其次,布蘭森的可以利用其高空飛機提供超音速飛行,面向對價格不敏感的企業高管。據維珍銀河的投資人介紹,這是一個非常有利可圖的業務,能夠將10小時的洲際飛行壓縮到90分鐘,可能需要5-10年來驗證這一技術,一旦成功將瓜分掉航空公司300億美元以上的收入。
藍色起源和SpaceX的目標則要遠大很多,經營這些業務所需的商業模式和技術能力水平也大不相同。對它們而言,太空旅游只是其商業航空業務的一部分。
藍色起源在官網上描述其愿景是,“實現一個讓數百萬人在太空生活和工作以造福地球的未來。為了保護地球,藍色起源認為人類需要擴展、探索、尋找新的能源和物質資源,并將對地球造成壓力的產業轉移到太空。致力于開發部分和完全可重復使用的運載火箭,這些運載工具安全、低成本,可滿足所有民用、商業和國防客戶的需求。”在這一愿景中,航天飛行是一種承載貨物和配套產業的新型運輸方式,并不局限在亞軌道業務。
美國政府主導的商業船員計劃和重返月球計劃,鼓勵民間力量進入太空領域,藍色起源和SpaceX等民營創業公司迎來了巨大機會。政府訂單是他們的核心焦點。
制造可重復使用的火箭,從而降低成本,是競爭前沿之一。藍色起源在這一點上曾經更快一步,比SpaceX早1個月實現火箭垂直著陸回收。藍色起源在2010年代曾經從美國宇航局(NASA)拿到超過2500萬美元的訂單,但隨著商業船員計劃的繼續,NASA往返國際空間站的載人飛行訂單被其競爭對手——SpaceX和波音瓜分。在今年4月下旬,阿爾忒彌斯載人月球計劃著陸器最后的競標中,藍色起源又輸給了SpaceX。這份訂單價值29億美元。
這讓藍色起源迫切地尋求其他客戶發展業務,太空旅游即是其中之一。
將殖民火星視為使命的SpaceX也有自己的兩個太空旅游項目,比競爭對手的亞軌道飛行成本更高,將進入太空,繞地球運行。在時間點上,SpaceX未能與藍色起源、維珍銀河競爭。
第一個計劃由億萬富翁賈里德·艾薩克曼 (Jared Isaacman) 資助,最早于 2021年9月起飛。另一個計劃于2022年進行,由Axiom Space組織,每人5500萬美元,將在空間站停留八天。
SpaceX目前已成為NASA的主要供應商,對它來說,將付費客戶送到太空是一個中間步驟,太空旅游可能會提供收入來源,以支持更大的、以火星為中心的星際飛船系統開發。在今年4月完成最新一輪融資后,SpaceX的估值從去年8月的460億美元升至740億美元。
而基于“太空旅行”的概念,還有許多創業公司設計了其他的服務項目。
載人航天飛行公司Space Perspective正計劃用一個高科技版本的熱氣球將乘客送至太空邊緣,最早2024年初起航,票價12.5萬美元。
Orbital Assembly公司計劃在2027年開設一家飄在地球軌道上的豪華太空酒店,包含餐廳、健身房、地球觀測休息室和酒吧,據報道,三天半的住宿預計耗資500萬美元。
以宇宙為賭局
“孩提時,我帶著夢想仰望星空。如今,我坐在太空船上俯視地球。我要告訴下一代的夢想家們:如果我們可以做到,放膽想像你們想做什么。”
當布蘭森在太空飛機失重狀態下錄下這段視頻時,維珍銀河已經17年未能實現商業化,但就在過去一年,它已經成功資本化。
投資者對太空技術的熱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
許多高管、分析師和投資者表示,這種繁榮的原因有兩方面,技術進步降低了太空服務的成本,這與消費電子、智能汽車行業的發展類似;而民營公司在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等業務方面對衛星數據的需求,以及視頻等對帶寬的需求,刺激了大量的民用發射需求。
商業航天各個領域,從發射、衛星通信、太空旅游、衛星寬帶、人類生命支持、供應鏈甚至小行星采礦,都受到追逐。分析公司Bryce Space & Technology2019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大部分資金把目光投向了“生態建設”范疇的業務,也是目前利潤最具確定性的業務,例如衛星通信、數據分析等。
根據太空分析公司BryceTech的數據,太空初創企業在2020年籌集了超過70億美元,是兩年前的2倍。今年的熱潮仍在繼續,衛星互聯網公司Astranis在4月完成了一筆2.8億美元的融資,旨在建造第一個商業空間站的Axiom Space在2月融資1.3億美元。
維珍銀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資本狂熱案例。
2019年10月,維珍銀河借助Facebook前高管帕里哈皮蒂亞(Chamath Palihapitiya)的SPAC殼公司上市,成為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在紐交所上市的商業太空旅游公司。維珍銀河自此點燃了公開市場的宇宙狂熱。維珍銀河股價在GameStop潮流中被一路帶至新高,發射項目前再次被炒高。
太空主題的基金也接連誕生,比如華爾街明星基金經理木頭姐(Catherine Wood)就推出了方舟太空探索 ETF ( ARKX )。
在此之前,太空企業要么是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等大型企業集團的旗下業務,要么是億萬富翁的私人公司。至關重要的是,原來投資者無法輕易從太空初創公司退出,因而使投資太空公司的風險更大。維珍銀河的SPAC模式為新生態系統鋪平了道路。
IHS Markit最近一份報告指出,價值100億美元的太空相關SPAC交易正在籌備中,謀求上市的包括發射公司Rocket Lab和Astra,衛星數據分析公司BlackSky和Spire Global,以及為航天器提供“最后一英里交付”的Momentus。
SPAC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瘋狂投機的代名詞。征服太空,本質上也是一種投機性的努力。在一些投資者看來,遠大的目標也許必須經歷某種形式的泡沫、非理性的繁榮才能抵達。正如風險投資家Bill Janeway所說,沒有SPAC,我們無法拼寫出空間(Space)。
但監管已經注意到其中的風險。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新主席金斯勒 (Gary Gensler) 針對SPAC的審查正在增加,一些交易可能失敗。
注重短期利益的二級市場情緒波動劇烈。以維珍銀河為風向標,股市資本熱情在減弱。布蘭森和帕里哈皮蒂亞最近拋售了大部分持股。
“很多人對這個行業懷有真正熱情,但其中一些只是害怕遲到。”摩根士丹利技術股權資本市場聯席主管麥克尼爾表示,一些崇高的努力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獲得回報,其中一些基金可能需要50年才能退出,這種新經濟需要耐心的投資者。
摩根斯坦利預測,到2040年,全球航天工業產生收入可能超過1萬億美元。這一數字差不多是韓國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GDP)。隨著發射變得更加精細、更便宜、更容易、更快,它將允許生態系統的其余部分,從衛星到服務,發展成為一個更廣闊的市場。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