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億歐網
文/陳俊一 編輯/顧彥
近日,比亞迪公布了6月份銷售數據,汽車銷量總計51015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41366輛,占比81.1%,燃油車銷量共9649輛,占比只有18.9%。
市場因此開始質疑比亞迪燃油車的未來發展。一份網傳的比亞迪內部交流會議紀要顯示,公司未來燃油車的規劃已經停止,最快明年全面替代(只要DM-i月產能達到8萬輛,月出貨4萬輛)。
對此比亞迪辟謠道,并無停產燃油車計劃,因為“目前市場及消費者有需求,合作伙伴經銷商有需求”。
DM-i混動:用燃油車軀體裝電動車靈魂?
在討論比亞迪放棄燃油還要多久之前,不妨先看一下其燃油車的市場表現到底如何。
2021年1-6月,比亞迪共計銷售新車246689輛,同比增長達55.51%。其中新能源車150211輛,同比增長161.47%,銷量占比60.89%,燃油車仍然占據四成銷量。
再回看近兩年數據,2019、2020年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連續下跌,分別為22.95萬輛、18.97萬輛,同比下滑7.39%、17.35%;而這兩年燃油車銷量分別為23.19萬、23.73萬輛,保持了連續微漲。
也就是說,盡管比亞迪早在十幾年前就押注新能源,一直定位自己是新能源汽車引領者,并在近兩年取得新能源車爆發性增長,但燃油車仍是其重要的營收來源,自然難言放棄。
其實對比亞迪而言,燃油車與新能源車本就不是割裂的關系。
在其他傳統車企都推出純電平臺之后,如廣汽的GEP2.0、吉利的浩瀚,比亞迪主力車型卻沒有純電平臺,其BNA平臺可以同時兼容燃油車、混動車和純電動車,王朝系列車型都具有燃油、混動、純電三個版本,這也使王朝系列新能源被消費者吐槽為“油改電”。
純電平臺比亞迪e平臺,車型局限于網約車出行領域,定位主打低端性價比,依然免不了“油改電”的爭議。直到近期發布的基于e平臺3.0的首款車型比亞迪EA1“海豚”,車身長度為4070mm,軸距達到了2700mm,軸長比高達66%,以及工信部第346批新車公告中曝光的軸長比61%的比亞迪元PLUS EV,長軸距、短前后懸的純電特征才開始明顯化。
而且比亞迪的混動技術,正在模糊燃油車與新能源車的界限與概念。
此前的混動技術為什么火不起來?因為饋電油耗過大、“油改混”成本過高,不充電行駛成本還不如燃油車。
而比亞迪的DM-i混動完全可以不充電、只加油,規避了此前混動車型的缺點。
6月比亞迪超過4萬輛的新能源車銷量中,DM-i混動車型占了一半,已經證明市場對于此類以電驅動為主的混動技術有著強烈的需求。定義上DM-i混動當然屬于新能源車,但在消費者眼中,DM-i混動沒有續航焦慮,和燃油車一樣方便加油,還能有純電的駕駛感,燃油車與新能源車的概念已經開始融合。
在比亞迪推出DM-i混動之后,更多傳統燃油車為主的車企也加入這一混動大戰:2020年12月長城推出檸檬混動DHT技術,今年4月上海車展奇瑞發布鯤鵬動力和鯤鵬DHT,6月重慶車展長安發布藍鯨iDD混動系統,廣汽推出綠擎混動-GMC第二代,東風發布馬赫DHT混動……
另外,新能源產業在電池回收、充電設施、動力電池原材料、三電系統、保養維修等更多方面迥異于燃油車,壓縮了車后市場大量利潤空間。這可能也是比亞迪聲明中沒有明說的燃油車經銷商“需求”。
新能源銷量明年還能翻番 比亞迪銷量只受限于產能
無論比亞迪是否承認,燃油車時代已經走向尾聲。
荷蘭、德國等歐洲國家提出2030年實施燃油車禁售計劃,加拿大宣布從2035年開始禁售燃油車,英國也將原先2040年禁售的計劃提前至2030年。中國還沒有宣布具體時間表,但業內已經在組織相關研究。
除了政府之外,各大車企也推出了自己的時間表。HMC">本田汽車提出,到2040年在日本停止銷售燃油車;大眾汽車宣布,最晚2035年在歐洲停止生產燃油車;長城汽車在其最新發布的2050戰略中明確,到2025年銷售車型80%將為新能源汽車。
作為短期內最有可能實現新能源車全面替代燃油車的傳統車企,比亞迪似乎并不著急實現這一目標。在DM-i產能充分釋放之前,比亞迪還不想放棄燃油車市場。畢竟,超10萬不能及時交付的DM-i訂單在林,不如月銷萬輛的燃油車在手。
比亞迪燃油車的真正終結,將與刀片電池、EHS電混系統、驍云-插混專用發動機等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的產能息息相關。
DM-i自發布以來訂單火爆,官方數據顯示截至5月中旬訂單已超過10萬輛。不過由于產能受限于上述核心配件,DM-i訂單延遲交付嚴重。為此,比亞迪在5月17日發布《關于DM-i超級混動車型訂單交付的說明》致歉消費者,并保證將進一步擴大產能。
據悉,比亞迪年產能50萬臺EHS電混系統裝配線預計今年8、9月在太原投產,9月之后DM-i就會進入產能飛速爬坡期。如果DM-i車型2022年能夠實現年銷50萬臺,無異于再造一個比亞迪(比亞迪2020全年銷量42萬輛)。
屆時,純電、混動雙劍合璧,比亞迪新能源車型將進一步夯實單車均價和高端定位,比亞迪的傳統燃油車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可以退出舞臺。
億歐EqualOcean汽車事業部分析師王瑞認為,比亞迪目前能夠在自主品牌中站穩高端,一是借助新能源特別是電動車發展大勢,成功提升單價,比亞迪漢甚至站穩近30萬元的價位;二是新能源主力車型在車標、營銷上更凸顯“王朝”系列而非“比亞迪”的品牌,避免了燃油車時代品牌定位不高的牽制。
乘聯會最新數據顯示,新能源車上半年銷量達到100.7萬輛,同比增長220.9%。但乘聯會年初時預計2021年全年新能源車銷量為150萬輛,實際銷量增速遠超預期,說明行業正在發生突破認知的劇變。
億歐智庫研究院院長黃淵普預測,2021全年新能源車銷量突破250萬輛是大概率事件,2022年將再翻一番達到500萬輛,2025年達到1000萬輛左右,屆時新能源車滲透率將達到50%,提前10年實現《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中2035年新能源車滲透率50%的計劃。
如此高的滲透率之下,更易抬升單價的新能源車,將成為包括比亞迪在內中國自主車企實現高端化戰略的最佳路徑。
分拆上市,危機并存
在比亞迪垂直整合產業鏈的十幾年歷程中,燃油車一直扮演著核心角色,直到近兩年,新能源車才取代燃油車成為新的主角。
新的主角也帶動了“小弟們”的成長,如比亞迪內部主要服務新能源車的比亞迪半導體。2020年底,比亞迪開始啟動分拆比亞迪半導體上市,今年6月底,深交所已經受理比亞迪半導體在創業板的上市申請。
比亞迪用了15年左右的時間,收并購一系列原本分散的企業、產業鏈,打造出垂直整合產業鏈。2002年進軍整車制造之前,比亞迪先是收購了北京吉普吉馳模具廠,打通模具和整車制造之間的供應環節。2003年再收購秦川汽車,進軍整車制造。
垂直整合雖然增加了比亞迪的前期資本投入,但能夠將供應鏈上每個節點的成本都壓到最低。以2005年誕生的比亞迪F3為例,如果將模具外包需要支出1.5億元,但是整合后的模具廠內部制作只需9000萬元,僅此一個環節就能節省40%。
除了乘用車、電池,比亞迪還先后進軍大巴、光伏、儲能、軌道交通、代工等多個領域,將一個個分散的產業整合成比亞迪集團的龐大產業版圖。
合的過程中,比亞迪也“順便”解決了很多卡脖子問題。如并購寧波中緯積體電路,逐漸發展為業務覆蓋功率半導體、智能控制IC、智能傳感器及光電半導體,擁有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和下游應用等全產業鏈的比亞迪半導體。
2017年,可謂是比亞迪從整合到分拆轉變的時間節點。
這一年,比亞迪失去了國內動力電池一哥的位置。垂直整合帶來強大的研發實力,但在商業策略上的封閉而非開放,讓比亞迪電池業務只能屈居第二,而且與第一寧德時代在市占率上的差距越來越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2019年5月第一家弗迪系公司——弗迪電池有限公司成立。此后多家弗迪系公司陸續成立,比亞迪開始將原本垂直整合但封閉的生態部分開放給業內,嘗試對外銷售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
從合到分的背后,或有兩方面考量。
第一,比亞迪自身下游整車銷量未達預期,上游只供應內部將導致上游企業發展被下游約束。第二,比亞迪上游已經不具備市場第一的地位,必須走出特供比亞迪內部的模式,去爭奪本來可能屬于自己的第一。
從燃油車入局整車制造,再到成為新能源汽車引領者,比亞迪需要從垂直整合走向分拆開放。
不過獨立分拆后的比亞迪半導體也面臨諸多挑戰。招股書顯示,雖然比亞迪半導體最近三年研發占比不斷提高,2020年營收同比也有三成漲幅,但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卻在連續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2018-2020年關聯方(主要為比亞迪集團)銷售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67.88%、54.86%和59.02%。可以說,比亞迪半導體依然近乎“自產自銷”的階段。
盡管供應了比亞迪新能源車超過90%的車規級半導體,但比亞迪半導體與全球前十的車規級半導體廠商差距仍較大。2020年14.41億元的營收,只有第十名羅姆半導體(2020營收9.87億美元)的22.57%,與汽車半導體供應商龍頭英飛凌(2020營收47.09億美元)的差距更大,僅有其4.73%。
沒有足夠的第三方客戶,比亞迪半導體的未來就沒有足夠大的想象空間,IPO之后又能撐起多高的估值?
不過,汽車電動化與智能化的核心在半導體技術,資本市場仍然看好并押注比亞迪半導體,紅杉、小米都是其戰略投資者。
畢竟在車規級IGBT市場,“自產自銷”的比亞迪半導體2019年市占率為18%,已經接近英飛凌的三分之一。
比亞迪已經用漢的實車性能驗證了自己車規級半導體的質量,只要能在價格優勢下,性能做到近似英飛凌,相信也會像弗迪電池一樣,逐漸打入更多車企的供應鏈。
本文由億歐原創,申請文章授權請后臺回復“轉載”,聯系相關運營人員,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