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文/佘 穎
反壟斷執法再出一記重拳——近日,市場監管總局依據反壟斷法,對互聯網領域22起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件作出了行政處罰,涉及騰訊、阿里、美團、滴滴等多家企業。此次處罰打破了很多人對于壟斷行為的種種僥幸心理。
幻想法不責眾嗎?“反正大家都在這么做,政府哪里管得過來”,這樣的想法顯然是幼稚可笑的。此次被處罰的企業共計30余家,除了行業巨頭,還有普通企業甚至國有企業,只要被認定為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一個也無法逃脫。
以為大而不倒嗎?不存在。跟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和公平競爭比起來,再大的企業也必然受到法律約束,哪有什么“老虎屁股摸不得”。這一信號越來越清晰。
那么,是不是“法不責小”,光打“老虎”就夠了呢?從這次的處罰來看,多家企業只能算中小企業,被認定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后,也同樣被罰。這說明,只要膽敢破壞市場秩序,大小企業均要付出代價。
是不是“法不責老”,傳統領域企業不受約束?也不是。涉案企業中有不少傳統企業,例如紐仕蘭是乳制品企業,廣州恒大足球是文體企業,三菱重工還是國外的制造企業。也就是說,反壟斷執法是針對整個市場環境的凈化。
也有人發現,此次公布的多個案件,時間久遠的發生于2011年,是10年前的舊事。這并非違背“法不溯及既往”,而是嚴格執法的表現。因為,反壟斷法自2008年8月1日起正式實施,只要法律生效后實施的違法行為,都應受到法律管轄。
地方政府同樣也要受到約束。近日,市場監管總局等5部門聯合發布了《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實施細則》,要求各地嚴格遵循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框架,重點關注妨礙平等便利退出市場、以獎補方式變相指定交易和實行地方保護、影響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等企業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推動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大市場。
上述情況充分證明,我國強調反壟斷法面前一視同仁,絕非一句空話。要強調的是,反壟斷也好,加強公平競爭審查也好,意在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用制度來保障和鼓勵創新,對新興產業包容審慎的監管態度并未轉向。只是,創新不能踐踏法律紅線、不能挑戰道德底線,更不能侵犯消費者權益。對此,市場主體務必銘記于心,因為壟斷再無僥幸空間,“出來混,早晚都要還的”。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