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把科學帶回家
今年5月,在英文期刊 Ichthyological Research 上出現了一篇奇怪的論文,這篇論文描述的是兩個新的蝦虎魚物種。這并沒有什么奇怪之處,但是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沒有署姓,只有一個名:Akihito。
更怪的是,這個作者的地址是…高輪皇族邸,也就是已經“退休”的日本明仁上皇和上皇后美智子現在的居住地。
原來,這個作者就是明仁本“仁”。
退休的“皇帝”不好好休息,為什么還要學習?
實際上,明仁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在發表學術論文了,他家里就建有一個生物學研究所。今年87歲的明仁已經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了30多篇文章,其中包括《自然》和《科學》。
讓明仁在學術界占有一席之地的就是一類手指這么短小的魚——蝦虎魚。目前他已經累積發現了10個新的蝦虎魚物種。這位斜杠“皇帝”還是分類學的專家,他發明的蝦虎魚分類法已經成為重要的學術依據,并通過蝦虎魚和我國的學者結下了數十年的友誼。
蝦虎魚(Gobiidae)是海洋硬骨魚中最大的家族,所含物種超過1500個,其中三分之一分布在太平洋的中西部。蝦虎魚個頭很小,其中最小的微蝦虎魚(Trimmatom nanus)成年后也只有8毫米長。
蝦虎魚有許多獨特的身體結構,比如它們的腹鰭發育成了一個吸盤,它們的骨骼也和其他鱸形目魚類不同。
大多數蝦虎魚沒有經濟價值,它們只是作為食物鏈的一環隱秘而低調地存在著。但是,這種不起眼的小魚卻和明仁有著深遠的交集。
明仁從小就喜歡自然科學。他在1963年的生日記者招待會上曾表示,小時候他就去過葉山和沼津和父親玩魚。實際上,明仁的生物研究所就是他爸造的。
不過,明仁沒有在大學里接受生物學訓練。他曾在東京學習院大學求學,專業是政治學,但是他并不熱衷政治學,也沒有從這所大學畢業。
和政治學相比,他對自然科學的愛好更強烈。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館長岡田洋在接受日本雜志采訪時表示,明仁是在1953年,也就是20歲左右開始每周學習生物學的。當時在東京大學研究水產學的末廣康夫曾經向明仁傳授生物學的知識,他說明仁是慢慢對魚類學產生興趣的。在繼位前,明仁就已經是日本魚類學會的會員,發表了超過數十篇學術論文。
而明仁對蝦虎魚產生興趣,是因為它們是一類很難分類的生物。實際上,蝦虎魚的種類非常多,不同物種之間差別很小很難區分,因此在半個世紀前大多數蝦虎魚都還沒有學名。在了解了這個問題后,明仁開始鉆研起來。
在20世紀60年代,學術界關于蝦虎魚是否有肩胛骨這件事眾說紛紜。1963年,29歲的明仁發表了一篇論文專門討論蝦虎魚的肩胛骨,這也是他的第一篇論文。
1967年,他在另一篇論文中提出,可以根據頭部感覺器官——感覺乳突對蝦虎魚進行分類。
利用這種新的分類法,他找到了4個新物種。當時這個方法受到了質疑,但是現在感覺乳突已經成為蝦虎魚分類的重要依據。
在他所有的論文中,引用量最高的論文就是研究蝦虎魚分類的“Suborder Gobioidei”(蝦虎魚亞目),發表在由東海大學出版部出版的論文集 The fishes of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中,在谷歌學術中目前被引用了202次。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介紹硬骨魚的蝦虎魚亞目的資料中也引用了這篇文獻。
為了表彰明仁的分類學成就,1980年他被選為倫敦林奈學會的外籍會員。倫敦林奈學會的外籍會員有50人的名額限制。倫敦林奈學會在寄給他的證書上也寫著他對推動魚類學發展做出的貢獻。
2007年,明仁受倫敦林奈學會的邀請,參加分類學之父林奈的誕辰300周年慶典,并在慶典上發表演講,演講主題正是他在1967年發明的蝦虎魚分類學依據以及林奈和日本分類學的淵源。同年,《泰晤士報》甚至在一篇報道中稱明仁是蝦虎魚分類方面的“世界權威”。
而在1998年,英國皇家學會為明仁授予了查理二世獎章。查理二世獎章是英國皇家學會為推動科學進步的國家領袖授予的榮譽,明仁是首個獲獎者。
1992年和2007年,明仁分別在《科學》和《自然》上發表文章,介紹日本近代的科學發展史以及與西方的科學交流。
為了紀念明仁,2007年蝦虎魚的一個屬以他命名。這篇論文的作者、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者 Philippe Keith 和同事寫道:“這個屬是為了向明仁致敬,他對蝦虎魚的分類學和系統發生學做出了許多貢獻?!?nbsp;后來兩個蝦虎魚物種 Exyrias akihito 和 Platygobiopsis akihito 也以“明仁”的羅馬字命名。
而因為在蝦虎魚領域的建樹,明仁和我國學者建立了數十年的友誼。上海海洋大學的生物學教授伍漢霖就是明仁的長期學術伙伴。
根據上海海洋大學于2019年公布的信息,20世紀70年代時,伍漢霖接到福建省科委下達的編寫《福建魚類志》的任務。當時,我國的蝦虎魚研究領域還是空白,因此伍漢霖開始向國際研究者求教。
他在論文檢索的過程中注意到一個叫做 Akihito 的人,于是在1979年給他寫了封信。漢霖表示,“當時明仁親王還是皇太子,但我其實并不了解他是誰,只知道他是日本的權威專家?!?/p>
信件寄出兩周后,伍漢霖收到了明仁的回信,回信中明仁除了解答了伍漢霖關于蝦虎魚分類學的疑問,還表示想要加強學術溝通。
后來,兩人就開始了長達40年的學術交流,他們不但相互寫信,還會交換生物樣本。明仁每年還會給伍漢霖寄新年賀卡,里面有日本皇室的全家福。
通信10年后的1988年,明仁邀請伍漢霖訪問日本。伍漢霖回憶,在第一次會面時,明仁給他展示了自己的蝦虎魚收藏室,還讓他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做了兩周研究。
明仁還介紹了自己發明的一種研究蝦虎魚感覺乳突的方法,就是用非常細的針管把茜素紅(一種常被用于組織切片的染料)注入蝦虎魚體內,然后觀察蝦虎魚感覺乳突的構造。明仁讓助手教授伍漢霖這種研究方法,還送了他許多針管和染色劑。伍漢霖說:“這些材料我用了近20年?!?/p>
雖然在魚類學領域里明仁的成就受到學術界尊敬,但是日本國內對他還有很大的質疑聲。
1992年明仁首次訪華時,伍漢霖也受邀參與。他記得當時一些日本記者向他問了許多諸如“天皇的論文是他自己做的嗎?他的學術水平是否夠資格當大學教授?”的問題。對明仁的學術素養,伍漢霖毫不懷疑:“明仁在科學方面非常細致出色,但是他也很謙虛友善,他想讓別人把他看作科學家?!?/p>
和中國學者的友誼可以相提并論的是他對科研的執著。
2016年,82歲的明仁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期刊 Gene 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這是一項利用遺傳學手段對蝦虎魚進行分類的研究。2019年退位后,他還在繼續做研究,最近的論文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那篇文章。
沒有受過正統科研訓練,卻能在“皇帝”的主業之外,從29歲開始“兼職”發論文一直發到88歲,還受到學術圈點贊,這真是各類霸道皇帝愛上我的網文也未曾寫出的人生啊。
做皇帝哪有摸魚爽啊。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