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柯曉斌
18天后,面對跳窗身亡的女生,貨拉拉終于出了整改方案:加碼搭建安全體系,與當年滴滴順風車事件如出一轍。
貨拉拉提出的安全措施也和滴滴類似,主要集中在錄音錄像監控、一鍵報警、行程分享、加強和警方的聯動、提高司機的準入門檻等,通過這些手段規避“缺失的6分鐘”。
毫無疑問,這些舉措會增加貨拉拉的運營成本。這是貨拉拉必須要補的課,也是一家企業理應承擔的責任。
作為同城貨運領域的寡頭,貨拉拉在資本市場一路狂奔。女乘客跳窗身亡事件發生前半個月,有傳言稱貨拉拉即將完成15億美金的F輪融資,更有消息稱貨拉拉原計劃今年上市,但突發的惡性事件打亂了貨拉拉的腳步。
可以預見,正如當年的滴滴,貨拉拉也將不得不暫時擱淺其上市計劃,全力投入機制完善。對于貨拉拉而言,這未必不是好事:在上市之前及時完善企業結構,遠比上市之后再遭遇類似情況所需付出的成本要低。
然而,任何的企業文明制度搭建都不應該以犧牲生命為代價。
從目前的調查情況來看,貨拉拉并未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政府文件規定,總質量4.5噸及以下普通貨運車輛無需道路運輸資格證, 且此類貨運車輛嚴格說來并不屬于營運車輛,貨拉拉作為撮合平臺,并非一定要對車輛、司機進行強管控。
但是,即使政策沒有明確指向,作為一個月活司機達到48萬、注冊用戶約720萬的平臺,貨拉拉不應在用戶安全方面無所作為。
貨拉拉的無作為,最直接的原因無疑是成本考量。在背后資本的壓力下,在安全和運營成本之間的天平上,貨拉拉選擇了節省運營成本,盲目追逐規模。從這個角度而言,此次發生的悲劇是一種必然,或遲或早,總有一天會發生。
同時,貨拉拉無作為背后還有一種僥幸心理。過去十年來,滴滴、美團等平臺在中國迅速崛起,利用零工經濟的特性,接管了人們的衣食住行。在零工經濟模型下,企業和零工之間沒有直接的勞動合同,如果零工端出現意外,平臺可以遵循“避風港原則”,規避責任。
然而,事實證明,這種僥幸心理僅僅是一個錯覺。零工模式或許可以幫助企業在短期內規避部分責任,但一旦發生重大惡行事件,平臺絕不可能獨善其身。
以滴滴為例,其順風車業務屢次發生惡性案件后,滴滴的品牌形象降至低谷,經過一年多整改才有所回升。盡管如此,再次上線的順風車依然失去了其原有的市場地位。
復盤貨拉拉事件,本質上是企業對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決擇。從短期內看,這種僥幸心理的確能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擴大規模,從而編造一個更受資本市場歡迎的故事;但一旦制度跟不上發展速度,發生意外事件,企業也必然會被資本拋棄。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