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華為禁令”到底傷了多少國際企業

美“華為禁令”到底傷了多少國際企業
2020年09月18日 06:47 環球時報

  “華為命運也關乎這個更為廣泛的產業”,美“華為禁令”到底傷了多少國際企業

  【環球時報記者 陳青青 青木 張靜 丁雨晴】“華為的命運也關乎這個更為廣泛的產業!” “在美國強行推動與中國技術脫鉤的背景下,日韓等國企業面臨風險管理新課題?!?月15日,美國打壓華為的最嚴禁令開始生效后,各國媒體的議論也集中到那些“跟著遭殃”的合作企業身上。美國鬧著和中國搞“芯片封鎖”對眾多國際供應商的傷害很大,包括美歐在內的相關企業也是“敢怒不敢言”,紛紛自救,或開始向美國商務部申請對華為的出口許可,或尋找替代買家,但難度都不小。正如美聯社援引國際數據公司分析師尼克希爾·巴特拉的話所說的那樣,“排擠華為無益于任何國家”。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國內外專家和業內人士則相信,在直面殘酷的現實后,中國高科技企業會加快自主的步伐。

  “排除華為”,國際企業虧多少?

  美國的“華為禁令”讓很多國際企業暗暗叫苦?!叭掌罅慵隹谑苡绊懸幠__1萬億日元(1日元約合0.065元人民幣)?!薄度毡窘洕侣劇?月16日以此為題目報道說,美國的華為禁令將重創日企。文章舉例說,索尼每年向華為供應數千億日元的圖像傳感器,美方的禁令對索尼造成的影響巨大。為尋找華為的替代者,瑞薩電子公司只好向瑞典愛立信和芬蘭諾基亞等其他基站制造商進行推銷。

  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日本媒體認為,受美國施壓,日本政府去年開始“排除華為”后,企業原本仍能向華為提供半導體等產品。和華為的關系,直接影響著日本企業的研發與銷售。有不少做閃存芯片、手機鏡頭的日本企業家私下對陳言說,“失去華為非常容易,但想找到一家和華為同等規模的企業卻太難了”,“華為對技術、產品質量要求非常的高,華為的需求引導了我們(日企)的研發,實現了產品的進步。沒有了華為,日本企業的進步就會變緩”。談到現在美國打壓華為等中國高科技企業,有的日本企業家還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日美貿易摩擦時美國打壓日本家電企業的場景,他們會說:“中美競爭,比日美貿易摩擦要更為慘烈?!?/p>

  據韓國半導體行業推算,禁止出口華為持續一年以上時,韓國半導體業的年損失額將達10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76億元)。目前,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已著手制定發掘新客戶戰略,OPPO、vivo、小米等中國企業也有可能填補華為的空缺。美國在大選后或將改變對華為的態度,制裁帶給韓企的沖擊不會持續太久。

  “美中沖突愈演愈烈,韓國必須做好全產業鏈應對準備?!薄俄n國經濟》17日的社論做了如下分析:樂觀的觀點認為,小米等中國企業會填補華為的空白,同時韓企可能在智能手機和通信裝備領域獲得紅利;但悲觀的觀點認為,美國今后對華制裁不只針對華為一家企業,且即使在中企被排擠出的領域,韓企也要面臨歐美企業的激烈競爭。

  相關供應鏈消息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華為禁令給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帶來強烈沖擊,美國企業也會受到影響,尤其是導致美企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嚴重下滑。去年6月,《紐約時報》曾報道說,華為每年從美國公司采購大約110億美元的技術。路透社等西方媒體近日援引的數據顯示,在華為的美國供應商中,按照來自華為的收入排名,Flex、博通、高通、希捷科技、鎂光科技、Qorvo、英特爾、Skyworks、Corning和ADI列前10位。從華為占其收入的比例來看,最多的一家美企是NeoPhotonics,占比達47%。從華為的全球供應商數量來看,美國緊隨中國大陸(30家)位居第二,數量多達23家。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已公開發聲,批評禁令對商業芯片銷售的廣泛限制將給美國半導體行業帶來重大的破壞,給供應鏈造成嚴重的不確定性。波士頓咨詢公司今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如果美國維持現行“實體清單”中規定的限制,將損失8%的全球份額和16%的收入。如果美國完全禁止半導體公司向中國客戶銷售,實際上會導致與中國“技術脫鉤”,那么其將損失18%的全球份額和37%的收入。收入下降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研發和資本支出大幅削減,并造成1.5萬至4萬個高技能工作崗位流失。

  美國許可證審批時間超1年?

  目前尚不清楚全球有多少企業已向美國商務部申請對華為的出口許可。從媒體的公開報道看,中芯國際15日下午表示,已按相關規定向美方申請繼續供貨華為。臺積電、高通、聯發科、三星、LG、SK海力士等公司也向美國商務部提交了申請。這樣的操作此前已有先例。在去年5月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后,大部分美國芯片制造商確實暫停向華為出貨,但在一些產品獲得來自美國政府的許可后,包括高通、英特爾等在內的多家美企宣布恢復對華為的出口。

  三星等韓國企業自救顯得更為積極,但不少專家認為,鑒于美國政府當前對華為的強硬態度,未來韓企相關申請被批準的可能性并不大。9月15日,在韓國貿易協會國際貿易通商研究院主辦的研討會上,美國出口管制及經濟制裁專家李秀美律師表示,申請許可時必須詳細說明使用者、供應數量、供應時間、涉及哪些美國技術等信息,法律規定美方在90天內做出判斷,但對華為相關產品,因美國商務部、國防部等多個部門和機構介入進口事宜,批準程序錯綜復雜,耗時長久,“依以往經驗來看,至少需要8個月甚至超過1年的時間”。

  陳言曾問日本企業界人士“到底哪些零部件會犯美國的顧忌”,但對方大多諱莫如深。日本企業能做的就是通過法務部門與美國的律師事務所聯系,一個一個地判斷產品是否違反美國禁令。這個過程會很繁復,但面對美國“淫威”,日企又不能不花大價錢去做。

  “歐洲半導體制造商因為華為制裁進行自查?!钡聡督洕芸?6日說,盡管歐洲半導體制造商向華為提供的芯片很少依賴美國技術,但美國對華為的新一輪制裁,仍讓瑞士的意法半導體(STM)、奧地利的AMS 、英國的戴樂格半導體、荷蘭的恩智浦半導體及德國的英飛凌等企業沮喪,不得不評估美國最新禁令帶來的影響。觀察家認為,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德國半導體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整個行業1/3的業務額在中國實現。若華為無法采購歐洲的芯片,這些企業的半導體收入將下降5%至10%。德國新聞電視臺的報道認為,“中美科技爭端給歐洲敲響警鐘”,歐洲的芯片產業與美國有距離,因此在研發領域還要加大投入。

  “危中尋機”

  在所謂的“9·15斷供日”,《環球時報》記者在東莞華為松山湖園區看到場景和平日沒有什么不同。園區周邊有很多與高科技產業鏈相關的配套企業,也有許多華為的二級或者三級供應商,忙著生產通信基站中使用的收發器零部件、光纖零部件以及手機上的五金和模塊。一位不愿具名的華為二級供應商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意識到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性,它們在不斷加大研發和投入的同時也開始著手“去美國化”,如尋找元器件中關于美國的零部件替代品,加強與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的合作等。

  雖然“去美國化”的過程會比較痛苦,但對中國國內的供應鏈和高科技產業而言,也是一個在危機中求生存和突破的機會。浙江傳媒學院互聯網與社會研究院院長方興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美國政府的霸權面前,華為只能直面殘酷的現實,迎接完全不公平合理的制裁,盡自己全力帶動中國產業鏈,依靠非美國的產業鏈進行重構,最終依靠自身實力再次出發。他表示:“這一仗的利弊,要放在5年、10年乃至更長的時期來評估。這幾年毫無疑問是華為痛苦的幾年。但是,未來的華為一定會更加強大?!?/p>

  德國一家芯片制造商的技術主管馬克西米利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華為是值得信賴的伙伴,私底下歐洲的合作伙伴對美國的霸道做法非常憤怒,因為這已嚴重影響到全球芯片供應鏈,且對美國企業也沒有什么好處?!皣H企業很難離開美國技術,而且美國可以長臂管轄,有金融制裁等武器,哪家企業與美國政府作對,很可能被置于死地。”馬克西米利安這樣表示,但他認為,華為手機部門在短期內應該不會倒下,中國相關企業未來10年在半導體領域或許可以趕超美國,因為中國不缺人才,也不缺投入,但需要時間才能實現彎道超車。

華為企業美國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