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強
證券市場的功能是實現資源的最大優化與合理配置,以促進經濟快速發展,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但在現實中,我們的股市有時卻成了某些上市公司圈錢的場所。今年7月24日,各報公布了烽火通信等四家公司以新股發行價減持國有股的消息,26日又公布了2家公司發行新股的消息,市場面便迅速做出了機敏反應,連跌了7天,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本人認為,廣大投資者十分擔心減持國有股的“市場價”,我們股市的“市場價”并不是建立在平等競爭基礎上的。由于機構投資者在新股認購中只交納30%的保證金,個人投資者需要交納100%的保證金,而大量新股又往往落在機構投資者手中,形成了壟斷效應,因此市場的供求關系被扭曲了,新股發行價被人為地抬高,再加上目前股市的三高一低現象(高指數、高市盈率、高股價,低業績),更進一步助長了某些上市公司不顧一切的圈錢心理。
有關媒體從擬增發的100余家上市公司中隨機抽查了88家公司。統計資料顯示,這88家公司2000年現金和銀行存款(即貨幣資金)幾乎均在1億元以上,平均為2.95億元,4家公司超過了10億元。2000年進行委托理財的上市公司達100家左右,而真正按規定及時披露委托理財的上市公司僅57家,這57家公司委托理財金額總計51億余元。另據統計,今年3月以來共有26家公司披露了近50份委托理財協議,涉及金額36.31億元,平均每家近1.4億元。這些統計結果表明一些上市公司并不缺錢,但又拼命想利用增發新股圈錢。
自從“5·19”行情以來,新股發行價越來越高,但是上市公司的業績并沒有顯著提高,因此股市只發揮了籌資功能,卻沒有發揮回報社會、回報投資者的功能,在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盈利能力很差的情況下,大量發行新股只能是圈錢。而這種竭澤而漁的圈錢對股市本來應該具有的優化資源功能將產生強烈沖擊,這正是廣大投資者所擔心的。
證券市場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的資源是有限的,老百姓的存款還要買住房、供子女上學、贍養老人,不可能都用來買股票。再說,上市公司分紅微乎其微,想要“全民炒股”,都到股市上搏差價,只是一廂情愿的想法。因此,我們希望各方面珍惜證券市場的資源,同時希望管理層對擬發行新股或增發新股的公司要嚴格把關,特別是要把上市公司治理結構與新股發行聯系在一起考察,要堅決制止某些公司的圈錢現象。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