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大/余南平
進入2001年,中國的股市好像是進入了一個誰也說不清的怪圈,一方面是國內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格外地引人矚目,在全球經濟風雨飄搖中,中國經濟頑強地保持了一枝獨秀;而另一方面是剔除新股發行帶來的指數上漲因素外,整個市場表現的方式也是波瀾不驚,指數不僅幾乎在原地踏步不前,而且整個市場缺乏足夠的持續亮點(PT、ST除外),在這種情況下,隨機地訊問投資者對未來市場發展的看法,比較多數的回答就是"看不清,或許下半年還有行情,但戲不大,畢竟指數太高了"。到底是因為去年的網絡、科技股浪潮的破滅讓人們傷心欲絕而導致投資心理矯枉過正?還是在這五年的大牛市的尾聲階段,人們才真正發現,原來中國證券市場這幾年的表面上的大發展,無非還隱藏著制度執行不完善下的一場瘋狂的掠奪晚餐,而現今制度執行力度正在逐步發生改變,那么黑燈瞎火的晚餐也該悄無聲息地結束,因為,一來殘羹冷炙食之如雞肋無味,二來鼓樂升平地宣布晚餐結束,怕日后有人以公平的名義要求清算?對于這些問題盡管我們目前還無需回答,但從市場目前所表現出來的種種跡象來觀察,我們能得出比較現實客觀的推斷是,普通散戶投資者已經通過觀望戰略牢牢地將機構投資者套牢,而機構投資者不僅以集體違規方式緊緊地將證券監管部門套牢,而且從股票變現和盈利的角度看,機構投資者急待突出重圍。這個推理表面看起來似乎是缺乏依據,但如果我們冷靜地分析一下近期市場發生的事情又是怎樣的呢?
首先,從機構投資者占市場比例構成上看,傳統上在人們的觀念中,中國證券市場不成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穩定的、理性的機構投資者,因此帶來的直接結果是市場波動大,換手率高,投機氣氛嚴重,而培養機構投資者,包括采用非常特殊手段都是可以理解的政策選擇,但近期由中國人民銀行非銀司主持的一項調查結果卻讓我們感到事態遠遠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僅就機構投資者掌握的資金數量這個角度看,根據調查數據披露,目前中國私募基金規模遠遠超過5000億,而有關專家更估計實際規模大約在8000-9000億,假如我們對這個數據投入股市的比例打一個折扣,然后我們再把公募基金的800億與券商自營與代客理財的資金規模全部加上而后得出一個近8000億的規模的話,那么對于中國股市的流通市值的構成中將會發現機構資金可能占有5成的比例,這當然也就意味著,在普通投資者人數依然絕對占優的情況下,股市的游戲規則已經悄然發生改變,那就是今天股市正在進行機構-機構的博弈游戲,而這個游戲目前所表現出來的結果就是,今年以來市場的震輻減小,換手率明顯下降,漲跌無人跟風,機構各自為戰互不捧場,市場成本逐級抬高,欲上乏力,欲下不甘,這幅機構主力主導市場的全景圖,可以說是在股指相對穩定的表面具下隱藏著相當程度的風險,因為以機構資金實力而非上市公司價值所體現的股價控制,不僅遠遠偏離了市場對于機構投資者理性投資的預期夢想,同時以"做莊"面目出現的機構投資者存在也破壞了市場本身內在的漲跌規則,是對資本市場內在規律的一種強行扭曲。
其次,從機構投資者奉行的投資理念來看,前期申銀萬國[微博]發布了關于證券投資基金上半年運行的研究報告,報告在指出證券投資基金今年凈值增長普遍下降的同時也指出基金注重業績和挖掘公司內在價值、崇尚成長性的投資理念目前受到市場的嚴重挑戰。而這個挑戰的延續話題,就是其他機構投資者奉行的"公司價值再造"與"公司股票符號化"投資理念在當前階段大行其道。這兩種投資觀念的前一種是基于"沒有價值,可以創造價值",憑借的法寶與攻城掠地的利器就是中國特色的"資產重組"(以更換控股權而非公司業務整合為核心),這種價值再造賴以成功的基礎在于機構投資者、上市公司、地方政府等利益集團與內部人非常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形成合力控制股價而又堂而皇之地輕松逃避監管縱橫市場。而第二種視股票為投機符號的理念看起來盡管十分荒唐,但"我有資金,我怕誰?"的資本流氓氣勢在市場活躍時也不得不讓市場另眼相加。盡管這兩種投資理念的盛行在過去乃至今天都在不同程度上給市場帶來了投機性活躍,但隨著時間的延續到今天,我們發現由于普通散戶投資者經驗的成熟、認識的萌醒,機構投資者在今天其投資理念也漸漸走入困境,不僅表現在其制造的概念與題材的短命化,同時還表現在機構投資者各做各的莊,誰也不為誰抬撟,因此散戶不跟風苦死機構,而上市公司業績透支從長期看更害死機構,無怪梁顧問在解釋今年行情力度小時,特地強調是由于監管加強而導致機構投資者謹小慎微,而事實上,現今的盛夏酷熱只不過剛剛使機構投資者有點發懵,而真正嚴酷的寒冬還沒有到來,對于機構投資者而言,或許今年的冬天將會來的特別早。
綜上所述,客觀冷靜地分析,盡管我們相信,由于今年多數機構的盈利欠佳,或者盈利無法變現對于短期市場來講,存在著某種希望上的利多,而目前機構在市場上相互博弈的格局,僅僅靠市場自身似乎也難以改變其目前的態式,只要資金鏈不斷裂,只要信心鏈不斷裂,將上市公司視為金融工具而進行打造的游戲就還可以玩下去,但這里隱含著一個機構們誰都心知肚明的危險,那就是既然信奉了呂涼的"做多中國"戰略,就意味著踏上一條沒有目的的不歸路,翻身下馬就是跳水出貨,而走下去更是孤身一人,因此,機構向何方向突圍?從現在開始,不僅擺在機構投資者面前,同時也擺在市場面前。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