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宏建
懸念之一 成批退市 危言聳聽?
有了水仙、粵金曼的前車之鑒,投資者們在問,會不會再有第三家乃至一批PT族同時退市。
對于這個問題,北京大學經濟學家胡堅教授的回答是,成批退市的前景“不能簡單預測”,因為現在摘牌對于各方面的利益影響很大,涉及的面較廣,有關方面在摘牌問題上會持謹慎態度。
而華天博禹證券公司總經理劉楓則從另一角度談了他的看法,認為在已有兩家PT退市的情況下,有可能不再有退市公司,因為上市公司的“殼”就是一筆資產,PT類公司雖然經營困難,但是還在“硬扛”,“待價而沽”,一心要把“殼”賣個大價錢。現在既然看到證監會已堅決采取行動,稍有遲延,重組不成就會被摘牌,那樣一來,“殼”的資源就變得一文不值了。因此,面對迫近的退市威脅,PT公司們就會干脆不再挑三揀四,而是廉價出賣,換回現金。這樣一來,重組就能順利進行,摘牌關暫時躲過。
北方同濟投資中心的袁光卻認為,從目前證監會的態度來看,大量摘牌有可能出現。其他一些業內人士也認為,今后將會有更多的公司被集體摘牌。
懸念之二 證監會在動真格嗎?
“證監會目前采取的行為,是嘗試性的還是真下猛手,我們不能去進行猜測。”袁光表示。
的確,對于證監會斷然推出摘牌措施,其真實態度如何,人們仍在揣摩之中。有的人認為,目前這兩家公司的下市,只不過是管理層“殺雞給猴看”,起著一種威嚇作用,促使其上市公司無論被PT與否趕緊自強自立,以免重蹈兩家的覆轍。
但更多的人認為,管理層這次真的是下了決心堅決推進退市制度。2月份證監會推出有關條例不久,3月份人大會議通過了“十五”規劃,其中便把退市制度列為完善規范資本市場、使其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這難道不是有力的證據嗎?
無論如何,揣測終歸為揣測,一切尚待時間證明。
懸念之三 誰是下一個?
對此,袁光認為,在PT股中指出哪些最可能成為下一批“刀下鬼”,由于搜集分析信息的工作量太大,其中充滿著不確定性,因此很難得出結論。企業要想避免摘牌,重組必須成功。但當前很多重組純粹是基于行政命令,當地政府對之采取的具體措施,力度大小,何時奏效,一切都是未知數,這里頭“有太多的政府行為”,難以把握。
劉楓則分析道,那些債務關系較為簡單的企業,重組易于成功,退市的可能性較小。像PT金田、PT網點都是這樣。反之,那些債務關系復雜的企業,重組難度大,較有可能退市。粵金曼就是因為債權人很多,包括大量的自然人與法人,故而才難以重組。他還以為,牽涉到B股的個股退市機率也不大以及上海本地的小盤股亦是如此。
懸念之四 三板市場還有多遠
上市公司退市后,并不意味著公司消亡,它們仍舊存在和運營著。但是,在中國,一旦退市,公司股票便無處轉讓,從而“死”在了股民手中,這對他們的利益是重大的損害。正是基于退市公司的股票沒有出路,管理層在推出退市機制與實際執行上才表現得很謹慎。
在國外,情況則不是這樣。胡堅教授告訴記者,國外上市公司一旦退市,可以退到次一級市場進行交易。比如在美國,從Nasdaq退下的公司股票,可以在場外市場或稱柜臺市場(OTC)進行交易。日本的東京證交所也是“一所兩部制”,凡不符合繼續上市要求而退市的證券,可以轉到交易所下設的第二市場轉讓,也可以直接在場外進行流通。
她主張:借鑒國外的經驗,開設中國的三板市場,讓退市公司的股票能夠有轉讓的渠道,股民仍可出手套現,減輕損失。
隨著退市制度浮出水面,與之相聯系的“三板市場”建設問題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數月前曾有媒體預測中國股市十大趨勢,其中三板市場便赫然在列。按照目前管理層的安排,以后會讓下市公司之股票在各地大券商的柜臺實現交易,這可被視為向“三板市場”過渡的先聲。
三板市場有望出臺,下市公司好像又撈到一根稻草。剛與主板告別的粵金曼便宣稱,盡管公司已退市,但沒有放棄重組。若重組成功,粵金曼的投資者可以在柜臺交易中以較高的價格轉讓,盡量少受損失。
劉楓卻對為下市公司設立三板市場抱有自己的看法,“這樣做沒什么意義!”他認為,經過PT之后被迫退市的公司,往往都是虧損大戶,嚴重資不抵債,有的早該破產了,“它們的股票一錢不值”,在三板市場上投資者只要稍微冷靜就不會購買,也就談不上流通轉讓了。
“危墻”之下的抉擇
“作為專業人士,你們對于PT股興趣如何?”袁光的回答是:“很少有人做PT股”,因為耗費精力太大,除非能夠深入地了解有關公司的重組情況,否則風險太大。至于只通過公共媒體獲得信息的普通股民,則更應當謹慎從事。
市場上有一種觀點,認為可以做T類股的組合,即選擇一個全部由PT、ST股組成的股票“籃子”,期望僅有少部分“不幸”被摘牌,其余的能順利重組成功,股價飆升,持倉者便可獲得巨額利潤。這種看法其實是基于以往中國股市的經驗。重組一貫是市場上的重要題材,資本市場“殼”稀缺,地方政府始終力保,摘牌對于證監會、地方政府、企業、股民均有重大損害,人們才普遍相信企業既已上市,能不退便不退。
“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但是證監會完全有可能態度堅決地把大批公司逐入退市行列,這樣做,也是證券市場發展的要求,要知道,如果只有少量T類退市,就不足以起到警示股民規范市場的作用。”袁光如是說。那樣一來,即便是股民對PT股進行“組合投資”,風險與損失也會很大。至于不作組合單作個股風險更高,要么所持股票被摘牌一切化為烏有;要么,由于重組成功咸魚翻身,一夜暴富,“那純是賭博”。
“總之,‘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對于PT類股票千萬要謹慎投資,最好避開。”袁光最后提示道。
普通股民應當謹慎,那么機構大戶對于PT族又是什么態度呢?據業內人士講,不少機構對于PT股興趣很大,原因是他們本身就屬于較大股東,作為內部人有把握推動重組成功,能左右重組的進程,掌握確實信息,所冒風險并不大。其實,現在還投資于PT股的,往往都是能獲取內幕的重組消息,才敢壓寶于其上。
“殼”的榮耀 市場的悲哀
沒有上市的拼命往股市鉆,已上市的即便瀕臨破產也死死不肯退出,地方政府更是全力相救,死保上市席位,這一切都是為了上市公司的資格——那個“殼”在當今的中國屬于稀缺資源的緣故。而這背后是中國股市功能定位的問題。
隨著股市的功能被定位于為國企脫困服務,即吸收社會資金給國企輸血,資源配置日益向國企傾斜。只要企業上了市,就能通過募股圈到錢,難怪“殼”為人所重視,何況上市門檻高,使得上市資格難于獲得,更使殼資源“物以稀為貴”,“惜退”也便是人之常情了。
由此可見,只要“殼”在中國一天是稀罕物,股市就一天不能算完全健康成熟。在國外,根本沒有所謂“殼資源”這種事,上市下市都是很平常之舉,有的業績良好的公司還不愿意上市,因為那樣會稀釋股權,二會被迫向公眾披露信息。美國的納指,每年都有上百家公司退市,上上下下,大家都視為平常。正如一位資深業內人士所言,等到以后上市公司越來越多,無論是主板,二板,只要符合資產、業績條件的都能順利上市,稀缺的“殼”資源就將成為歷史上的名詞。
水仙走了,粵金曼又走了,還呆在“PT集中營”中的18支股票下一步的命運將是如何?要知道即暫獲6個月或12個月的寬限期,也不過是“斬監候”而已,如不努力改善業績,任其繼續虧損,短短的寬限期轉瞬即逝,摘牌危機始終存在。在這把高懸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之下,PT股們在“集中營”中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期待著管理層最后只是虛張聲勢,期待著自己能夠成功重組,扭虧為盈……
短信發送,浪漫搞笑言語傳情
訂手機短信接收滬深股票實時行情股價預警
所屬專題:退市專題滬深交易所:三家PT公司獲一年寬限期
深滬證交所發布公告:五家PT公司有退市風險
證監會再做“死刑”宣判 PT粵金曼15日起退市
死則死矣有何懼哉 八PT公司不提寬限直面退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