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劉俐/文春雨/攝歐陽華/圖
重組依然未能挽救閩閩東,在福建德亞集團入主閩閩東兩年后的今天,閩閩東還是一步一步地走入了PT行列。而德亞集團董事長阮希瑋顯然也正為他當年的閩東情結所困——閩閩東把德亞集團一同帶進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
截至發稿時的6月21日,PT閩閩東仍未向深交所遞交寬限申請,它的重組依然是一個沉默的謎。今天,閩閩東這個沒落貴族,正在為申請寬限苦思對策。
冗員、機制、管理一直是閩閩東無法解開的癥結,1999年當德亞入主時,很多人都對這個民營企業寄予了很大希望,但事實是,兩個關聯企業間的互保與往來賬問題,使德亞也深陷其中,他們緊緊地捆在一起,形成了一損俱損、唇齒相依的關系。
正規軍遭遇游擊隊
如果真能有如果,閩閩東是不應該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的。閩閩東最早是福建省福安市生產電機的企業,其產品主要用于出口,在國內一度非常出名。但是由于企業管理與機制上的一些原因,一批技術人員與工人相繼離開了工廠,并在福安當地開設作坊式的工廠,生產與閩閩東相似的電機產品與其在市場爭食。
它們發展速度非常快,幾年前閩閩東就已抵擋不住,那時閩閩東為自己總結了幾個原因:人員過多,負擔過重,機制沒有別人靈活,企業內部管理不善。但是幾年過去了,生產電機的鄉鎮企業已經從分散走向聯合,而閩閩東的這些癥結依然未解。
據了解,現在在福安生產電機的企業達一百多家。除閩閩東外,企業產值達到5000萬元以上的就有10家,1000萬元以上的有50家,福安市電機產品的年總產值達20多億元,大部分企業的產品都出口到東南亞,有的企業甚至還在東南亞開辦了工廠,而這些企業的絕大多數業主都是從閩閩東走出去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閩閩東一個木模工人離開公司后開辦的電機企業,現在的年銷售額已達到了7000多萬元,另一位原閩閩東后勤人員開辦的電機企業年銷售額也有4000-5000萬元之多,僅此兩家企業的銷售規模就已超過閩閩東。
今天的閩閩東沒有任何核心技術,別的企業只要幾百個人就可以完成的產值在閩閩東卻需3000多名員工,此外,閩閩東還背負著1500多名退休人員。據稱,公司雖說是一家上市公司,但企業內部一直延用國有企業管理方式運作。采訪中有閩閩東方面的人士表示,這個曾經輝煌的企業之所以會落到今天這一步,就是因為它一直在以不變應萬變。
閩閩東的變與不變
福建機械行業管理辦公室的一位研究員介紹說,幾年來閩閩東的產品從未有過升級,產品的檔次與鄉鎮企業在同一水平線上,產品的生產設備幾乎沒有進行過更新,根本無法生產出更高質量的產品。
據說,閩閩東上市后不久,有一家德國企業到公司試制一批電機產品,對質量要求很高,但由于企業設備無法滿足客戶的要求,閩閩東最終失去了一次進軍歐洲市場的機會。當時公司高管人員曾到國外考察生產該類產品所要求的設備,據測算,如果引進需要6000-7000萬元,但由于其時募集資金大多用于搞多元化經營,企業對這筆資金的投入最終也只能作罷。
閩閩東上市后,企業曾大力提倡多元化經營,大批量而小規模的投資被福建一些業內人士戲稱為“撒胡椒面”,其涉足產業從電機到地產乃至浴缸,投資金額從上百萬到幾十萬再到幾萬,用去了公司大筆資金,對主業電機產品生產設備的更新與研發升級的投入反而大大減少。這種投資行為最終使公司的主導產品失去競爭力,淪為大路貨。
據悉幾年前,閩閩東也曾研制出新產品稀土電機,且市場前景較好,但由于資金緊缺,根本沒有能力投入大規模生產與市場開發,最終只好束之高閣。多元化使其喪失了讓主業重振山河的機會。
曾有人戲稱閩閩東只是一家形式上的上市公司,骨子里實際上還是舊式的國有企業,而尋?梢姷膰蟛≡陂}閩東身上也處處留痕——從閩閩東的報表上不難看到,其應收賬款高達1.2億,而據說其中的大部份并不是什么客戶的欠款,而是公司內部人員欠公司的款項。
據介紹,閩閩東在全國各地都設有營業部,一些營業部在售出產品后,貨款并沒有上交公司,這些款項中的大部份估計已無法追回。公司管理的混亂由此也可見一斑。
冗員是閩閩東的又一重癥。目前閩閩東正式員工有5000多人,其中在職員3700多人,退休員工1500多名,人員過多造成生產效率低下,同時由于不少員工復雜使得管理難度增大。
久拖未決的人員問題,使其后入主的德亞集團也深受其害。據了解,由于歷史原因,閩閩東現有的1500多名退休職工除每月退休金由社會統籌外,其它的各種費用均由企業自行承擔,每年僅醫藥費開支一項就高達200多萬元,1994、1995兩年,閩閩東曾計劃在股份公司的基礎上再成立一個母公司,將這部份退休人員剝離到新成立后的公司中去,以減輕股份公司的負擔,但未能得到有關部門的批準。
后來,福建省出臺了有關下崗分流的“三三制”制度,由地方財政、社保、企業各支付三分之一款項,將這批員工納入社保體系,但閩閩東此時已淪落到沒錢處理的地步了。
第一大股東身份不明
入主閩閩東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的福建德亞集團,據說橫跨18個產業,但所有接受我們采訪的人都說德亞的實力不夠。有知情人士介紹說,德亞集團資本來源主要有代理李寧牌領帶,大黃魚養殖與一些證券投資,從客觀上講似乎沒有足夠的實力改造閩閩東。同時一波三折、久拖未決的股權過戶問題,也使德亞作為閩閩東第一大股東的地位名不正言不順,甚至有人說,從某種角度上是德亞的入主加速了閩閩東走入PT的步伐。
德亞入主閩閩東后的國有股權過戶問題,從1999年到現在已有兩年時間,但最終還僅是托管。據了解,早在1998年,德亞就與福建省國資局達成了受讓閩閩東部份國有股權的意向,但是由于德亞集團欠福建財政廳下屬華興信托款項,福建省財政廳以此為交換條件,要求德亞先支付華興款項后才同意其受讓閩閩東的部份國有股權。當相關的事項得到解決后,德亞終于在1999年4月與福建省國資局簽協議受讓國有股權,但等報到國家財政部時,閩閩東卻成了第一支被國家財政凍結轉讓的國有股,這一凍就用去了2年的時間,直到現在還沒能根本得到解決。
股權被凍結使得德亞無法成為閩閩東事實上的第一大股東,參與公司的管理也是名不正言不順,國有股權最終是不是真的能為德亞所有,一直是德亞的心頭之病。
兩年多的時間里,由于股權的最終歸屬問題未定,使得德亞在閩閩東的重組上始終不敢有太多實質性的資金注入,更不用說要有比較大的重組行動了。而在對閩閩東的管理中,德亞也沒有權力動作,造成公司一直沒有形成穩定的班子,企業人心渙散,內部舊有的機制根本無法打破,再加上德亞自身的管理人員也沒能及時到位,使得閩閩東并沒有真正在機制與管理上得到改變。換了新瓶的舊藥一樣不能醫好閩閩東的癥結。
有政府部門的人員表示,德亞的入主加快了閩閩東走向PT的這種說法還是比較客觀的,但這并不是說閩閩東走向PT都是德亞的問題,政府部門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他認為如若財政廳不把兩個根本不相干的事情混為一談,那么今天閩閩東的國有股轉讓應該已成定局,那么德亞對公司的重組也會有實質性的進展,不會走到PT的地步。
但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德亞介入閩閩東的過程中與閩閩東有著數額不小的擔保,已將其自身與這家上市公司的命運捆在了一起,唇亡而齒寒,能讓閩閩東得到寬限當然是最好的結果,對今天的德亞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政府全力支持重組
這是我們的采訪臨近結束時,得到的有關閩閩東重組的最新消息。目前閩閩東的問題得到了福建省政府的高度重視,據說,福建省的幾位主要領導多次批示:關注閩閩東,跟蹤閩閩東的重組工作。閩閩東的重組問題在日前擺上了省長的辦公會議,福建省政府一位秘書長在上周親赴深交所,表明福建省政府對閩閩東重組問題的關注與重視。
據了解,對于閩閩東存在的問題,福建省政府已表示要特事特辦,只要省里能為公司做主的都一路開綠燈。過去由于德亞的身份未能得到明確,因此解決閩閩東冗員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啟動,目前,福建省政府決定,幫助閩閩東承擔解除其2000名在職員工勞動合同所需費用的2/3,其余1/3費用由企業自行支付,徹底解決閩閩東的冗員問題。
有人對此算了一筆賬,若以一個員工當年工資1萬元計算,閩閩東每年可少付出2000萬元,減負效果是十分明顯的。
與此同時,福建省政府還表示,過去閩閩東多上交給地方的企業所得稅款項,將全額給予退還,并在閩閩東辦理其它相關事項的手續問題上,給予便利與支持。
在債權人方面,福建省政府出面已組織了相關銀行進行溝通,希望銀行能對閩閩東的債務問題給予支持。據悉目前相關銀行的省行均已書面表示,同意將閩閩東所欠銀行的債務根據有關的文件精神,用資產抵債與掛賬停息的方式來解決。
由于閩閩東產業分散在福建省各地,其債務也分布在各地的銀行機構,各銀行省行均表示,相關的協調工作由他們去解決處理,以給閩閩東的重組創造最好的條件。
閩閩東的主業目前有可能將要面臨轉變,但德亞方面在產業上顯然并不具備明顯的優勢,有跡象表明福建省政府正在積極做著這方面的工作。
采訪中,曾有人對記者說,其實閩閩東走向了PT也未必完全就是一件壞事,傳統國有企業留下的問題,解決起來有著很大的難度,現在公司馬上就要走向破產了,所有的問題就都暴露了,便也引起了各方的關注,為了救活公司,就必須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都解決好了,對閩閩東的未來發展將是很有利的。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