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靜
黃河機電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國有股減持失敗了。作為陜西省上報財政部申請國有股減持的第一家公司,它的失敗也宣告了陜西省首次減持國有股失敗。
今年上半年,由于去向不明,黃河公司上下都在焦慮的等待中度過。公司基本上處在
停產、半停產狀態,機器設備大部分封存。截止3月底,黃河就已虧損了700多萬,主營收入近5萬元。“ST黃河科”究竟會何去何從?
上市第二年出現巨虧
黃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由生產雷達成套設備的軍工企業黃河機械制造廠整體改組而成。90年代初,黃河廠響應國家“保軍轉民,軍民結合”的方針,大力開拓形成了以雷達、彩電、冰箱、通信為主的4大產品系列。其中“黃河牌”彩電是中國第一臺免檢彩電,企業也擠進中國500強行列中,當時黃河是西安人的驕傲,是陜西省人民政府的一面旗幟。1994年2月24日,由上海萬國證券公司推薦,黃河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發行3089.69萬股。
黃河廠在其鼎盛時期改制發行股票是企業騰飛的一次絕佳機會,但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導致企業效益不斷下滑,上市第二年便出現巨虧,1996年虧損進一步加劇,虧損額達到2億多元,每股虧損2.10元,名列滬深兩市虧損前列。為此,上海交易所對“西安黃河”等6只股票暫停交易兩天,要求公司董事會就虧損原因和改進措施向全體股東做了解釋和說明。1997年ST黃河科勉強盈利,但因每股凈資產低于股票面值,資產質量太差, 1998年4月28日,被做ST特別處理。
“ST黃河科”成為“省長工程”
1999年“ST黃河科”每股收益居然達到了0.35元,幾乎成了績優股。但好景不長,2000年又虧損了0.221元,財務指標不斷惡化。去年下半年公司把工作重點放到了扭虧為盈、加快新產品開發上。
為了讓“ST黃河科”扭虧,陜西省每屆省長都把其當作“省長工程”來抓,省政府能做到的也全做了。無論是政策傾斜,還是牽線搭橋,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要技術給技術,要項目給項目,但依然未能讓“ST黃河”摘帽,而且還有可能面臨PT命運。
面臨虧損的黃河科技近幾年在如何盡快改造企業主營業務經營業績的問題上,也下了一番苦心。首先選擇了債務重組,在主業無法支撐業績,而控股方長嶺黃河集團又面臨黃河科技兩年度連續虧損,1997年必須扭虧的重大壓力情況下,該公司與黃河機械制造廠鑒定了“資產劃轉協議協議”。這項資產重組調出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共計4.18億元,轉劃給黃河廠,同時還劃轉了短期借款4.08億元,沖減應付黃河廠款項986萬元。此項資產重組直接促成了該公司1997年度勉強扭虧為盈。
在1999年12月30日這最后關頭,黃河機電股份有限公司仍然感覺難過年關,不得不又與其控股公司—長嶺黃河集團公司進行了一筆涉及金額1.12億多元的關聯交易。此舉使該公司1999年度業績大幅飚升:每股收益為0.35元,凈資產收益率高達34.3%,每股凈資產由上半年度的0.55元迅速回升至1.02元。眨眼間不費吹灰之力,“ST黃河科”就成為陜西上市公司當年業績最好的企業之一。雖然“ST黃河科”的凈利潤及凈資產收益率比上年有大幅上升,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每股虧損0.44元。然而,公司主業仍處于困境之中,單純的財務型資產重組并不能使企業真正擺脫困境,果不其然,時隔半年 “ST黃河科”經營業績又亮出虧損“紅燈”。
將長嶺電器與黃河電器結合,形成第2次大的戰略資產重組,是典型的政府行為。政府本著組建大企業集團的構想,將“長嶺”和“黃河”聯姻,無疑上指望通過規模效益來拯救黃河,但由于對阻礙企業發展的管理機制、法人治理結構等深層次癥結,并沒有形成有效的解決辦法,這一重組對黃河科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當時,陜長嶺的日子也不好過,1999年度也開始出現虧損。虧損的長嶺不但未能拯救黃河的,反而拖垮了自己。
“ST黃河科”為了重組,想盡了辦法。加入高科技行列又成為該公司實施重組任務的一個重要途徑。在陜西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聯合西安一些著名高校,科研院所,進行科技攻關。隨后,西安“黃河”也更名為“黃河科技”。在較短時期內,研制出了被稱為新一代高檔主流家電產品,且為中國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黃河多媒體彩電”就投入了生產,緊接著又推出了技術成熟度更高的第2代54厘米多媒體彩電。該產品被陜西省政府上網工程采購了5000多臺。隨后,“黃河科技”又推出了國內首創的逐行掃描100HZ倍場數字大屏幕彩電。這些產品的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均堪稱國內一流。且已具備了批量生產、投放市場的所有技術條件。盡管政府從銀行貸款、采購等多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但新產品的市場還是要靠企業自己去開拓。無奈企業欠帳太多,流動資金非常匱乏,造成新產品市場開發的后續資金斷炊,使這有一定市場前景的新產品始終未能成為黃河新的利潤來源。
“ST黃河科”重組迫在眉睫
按照中國證監會有關文件規定,如果“ST黃河科”2001年再次虧損的話,它將被PT處理。如果在明年出現重組機會,“PT黃河科”仍有希望申請寬限期,最長可以申請到12個月。這樣一來,“ST黃河科”還有一年多時間來拯救自己,時間上是充足的,不管是被本地企業重組,還是被外埠企業重組,都可以保護國有資產不被流失,而且還保護了中小股東投資者的利益。
ST黃河科技公司董事會秘書李道光告訴記者,ST黃河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與深圳中達重組耗費了“黃河”用金錢也買不回的時間,如今至關重要的上半年已過去,中報虧損必定無疑。在僅剩下的半年時間里,如果仍不能重組成功,PT之后“黃河”就要面臨退市。
西部某券商的一位人士說,“ST黃河科”的殼資源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經過3年的剝離,債務已清,而且該股的盤子較小,只有4000萬。殼是一個干凈的殼,沒有配過股,也沒有一些重大的訴訟官司,所處西安的地理位置、人才優勢等,都很有吸引力。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郭立宏認為,黃河是在“保本出售”,以免國有資產流失,結果因為不是市場價,“保本也賣不出去”。其實最大的流失是虧損,國有股在減持轉讓中可能有一些流失,但相對于其固化狀態下的虧損則流失要少得多。
黃河去年選擇中達,據李道光講,完全是市場行為。但黃河與中達合作失敗是不是一個完全的市場結果呢?據了解,黃河申請減持重組得到了政策支持。因為它是省內唯一一家ST公司,一直是政府的一塊心病,為使其早日摘帽,政府曾多次幫其尋找出路,但因機制未根本改變,均不成功。此次減持,正可以通過改變股權結構,從根子上解決黃河的機制問題。但有關部門希望黃河不要外嫁,能在省內找一家公司合作。無奈,黃河又與省內公司進行接觸,但卻未能在省內找到合適伙伴。黃河堅持與中達合作。2000年8月黃河向政府上報申請,可直到11月底才批下來,黃河今日所剩時間太少,與此處的拖延不無關系。據一位政府官員透露,政府部門對黃河與中達合作有分歧,內部矛盾較大。
由此看來,黃河與中達合作失敗,其中是否有政府影響,也未可知。但黃河只剩了一個日益貶值的“殼”了,政府仍不放手又有何意義呢?
郭立宏認為,陜西落后的原因正在于國有經濟比例過高,陜西上市公司尤其以國有控股公司為主,上市公司國有股減持的成敗,對陜西全省調整國有經濟結構有很強的制度示范效應。
點擊此處發送手機短信將此條新聞推薦給朋友 訂閱手機短信頭條新聞每天得新款手機大獎!
訂手機短信接收滬深股票實時行情股價預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