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國家對注冊會計師行業及其人才培養傾注了少見的關注。但遺憾的是,據一些業內人士評價,注冊會計師人才隊伍現狀實在令人難以樂觀。
其實我們還是擁有不少優秀會計人才的。據一位資深人士透露,他們在審計海南一家上市公司時發現,這家公司所做的假帳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高度的專業化、嚴密的邏輯性、近乎完美的關聯配合和對相關會計法規特別到位的理解與掌握,顯示假帳的背后必
有高人。原來,該公司的財務總監曾經是注冊會計師,曾任某事務所所長。其實,近期曝光的ST黎明的假帳也體現了造假者較高的專業修養。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并不十分缺少會計人才。
據統計,我國從1991年開始實行嚴格的注冊會計師考試制度以來,截至2000年底,共有6萬名專業人才通過了CPA(注冊會計師)考試。但據估計,這些具備了獲取執業資格關鍵條件的優秀人才,真正從事CPA行業的只是少數部分。
有一句調侃之語可以透露大家對注冊會計師業的態度:要是在其他行業混不下去了,就去做注冊會計師——CPA已經成了大家就業的底線。目前CPA從業隊伍的中堅有相當部分是改革初期從財政部、審計署不規范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中,通過考核(而非考試)獲取CPA資格的人士——由于歷史原因,這些人大多是事務所的領導和業務骨干,這批人的素質參差不齊、年齡偏大。許多事務所的確也給人“老人所”、“余熱發揮所”的感覺。一位業內權威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CPA的年齡結構可能導致嚴重影響報告客觀性的“59歲現象”,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卻是嚴厲禁止“大齡”CPA的——出于可能導致報告客觀性喪失和從業者自身精力可能不濟的考慮。
由于高素質人才得不到及時補充,據業內人士透露,在審計質量控制的最前沿,高度專業化的審計程序一定程度上變成了“對帳”業務,而且部分考核制條件下誕生的主管CPA的專業水平也沒有太多地超越“對帳”程度。
由此,我們對目前人員素質條件下CPA隊伍總體的擔憂性評價是:他們從整體上是否對從業風險有必要的認識?整體素質上是否具備比專業水平更重要的基本執業道德?
點擊此處發送手機短信將此條新聞推薦給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