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證監會有關領導近日多次表示,要加快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力爭在一年內實施獨立董事制度。那么,獨立董事到底誰來干?上市公司如何選擇獨立董事?怎樣才能密切獨立董事與上市公司之間的利益關系?獨立董事怎樣才能保護廣大中小投資者利益,切實體現出獨立性?從即日起,我們將對此作連續報道。
翻閱上市公司2000年報,一股清新之風撲面而來:一些知名專家學者、社會名流成為
不少公司的獨立董事。國光瓷業聘請著名經濟學家董輔礻乃為公司獨立董事,另一位著名經濟學家蕭灼基加盟大唐電信董事會。一些目前尚無獨立董事的上市公司如飛亞達、深天馬,也宣稱在即將召開的2000年度股東大會上討論設置獨立董事的議案。看來,獨立董事正逐步走進上市公司。
應該說,歷經幾年的風風雨雨,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獲得了長足發展。過去,聘請獨立董事的上市公司屈指可數,現在約六、七十家公司擁有了自己的獨立董事,東方電子、正虹科技等一大批A股公司按照國際慣例設置了這一崗位。一般企業聘請2名獨立董事,而鋼聯股份、小天鵝等公司的獨立董事達6名之多。核準制下第一家發行新股公司——用友軟件亦做出好榜樣,7名董事中有3名為獨立董事。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獨立董事的職業特長也呈現多樣化,既有一直被上市公司青睞的經濟學家、知名人士、專家教授,又有隨著企業發展需要而被上市公司看中的法律、財務、企業管理方面的專業人士。
在上市公司的實際工作中,獨立董事的引入為上市公司發展和規范運作起到了一定作用。羅頓發展有關人士表示,聘請獨立董事對公司從一家民營企業向上市公司邁進有很大幫助。一家正在進行資產重組的上市公司也認為,其聘請的獨立董事名氣雖然不大,但因其精通資本運作,實戰經驗豐富,對公司的作用也是頗大的。
在成績的背后,我們看到,與發達國家、有關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的要求相比,我國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制度尚有很大差距,可謂任重而道遠。
差距主要體現在獨立董事未能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有流于形式之感,沒有真正體現“獨立”的功能。有的上市公司僅僅為了順應潮流,有的為了應對上面要求,結果是崗位設置了,但味道卻變了。翻閱獨立董事的“花名冊”,不難發現,有的上市公司往往不顧公司的實際情況,擠在一條道里追捧那些炙手可熱的大名人、大專家,而名人專家名氣大,頭銜自然多,公務纏身,有的歲月不饒人,沒有多少時間和精力對上市公司深入了解,有的最終對上市公司的經營決策裨益不大,上市公司只落得個轟動效應、廣告作用而已。還有的上市公司把獨立董事當成人情相送,最終出現了人情董事。而上市公司自己,既然聘請的是“門面”董事、人情董事,當然難以聽得進獨立董事的逆耳忠言。
當然,有的上市公司聘請獨立董事是從企業實際需要出發的,不僅僅以“名”取人。事實上,這些董事為上市公司的經營出謀劃策,在重大的項目決策上給予了寶貴的建議(尤其是行業里的專家)。但其不足的是,此類的獨立董事常常是顧問的味道太重,董事的“成分”仍顯不足。
獨立董事制度本來是件好事,為何相當部分上市公司聘請獨立董事會流于形式呢?業內人士認為,主要是獨立董事究竟應起到什么作用,扮演何種角色,目前尚無明確規定。(本報記者 劉幼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