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4月28日專電 (新華社記者李正華 姜微 黃庭鈞)曾經含苞怒放的“水仙”,在鮮花盛開的春天凋謝了。從此,我國證券市場不再是只進不出的“大花園”。當年熱熱鬧鬧地擠進證券市場時,“水仙”恐怕怎么也沒有想到會是今天這樣的結局。
沒有想到的,肯定不單是“水仙”。“水仙”以退市的方式凋謝,對目前證券市場上的1100余家上市公司來說,一石擊水,波瀾陣陣;而對滬深兩市近5000萬證券投資者而言,
股市風險自擔的忠告,如今有了一個十分清晰的例證,引發了對投資理念的深思。
圍繞水仙退市的話題,記者最近走訪了上海一些上市公司的負責人和證券界人士。一家退市,千家警醒,凋零的“水仙”,給市場各方上了生動的一課。
因產業結構調整而一度身處逆境的上海申達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增發新股后,如今生產經營紅紅火火,企業蒸蒸日上,資產收益率已連續3年超過12.86%,去年人均創匯百萬美元。公司財務總監丁振華對記者說,申達之所以能有今天,就在于我們樹立了為股東打工和以業績為本的經營管理理念。“水仙”的退市,更加堅定了我們的這一理念。他說,上市公司能在證券市場上募集到巨額資金,靠的就是股東對其今后業績的期望。因此,拿了股東的錢去投資,應該首先要想到給股東最好的回報。“‘水仙’的退市,讓我們更加明白了證券市場是要看業績的。沒有實實在在的經營業績支撐,就無法向股東交代,就無法在證券市場上立足。”丁振華說。
“水仙”的退市,標志著“市場的事情由市場解決”這一游戲規則,終于在我國的證券市場開始生效。同時,我國上市公司目前存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隨著“水仙”的黯然失色也逐步暴露出來。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導師甘當善教授說:“市場各方應該對上市公司治理結構進行一次重新審視,深刻檢討一下我們現在的公司治理結構,是不是合乎國際通行的公眾公司的規范。”他認為,雖然我國的上市公司都經歷了股份制改造,但這種轉制大多數還停留在表面上,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仍未建立,企業改制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他說:“‘水仙’的凋謝,正是證券市場以‘劣汰’的方式,對當年改制不徹底的一種回答。”
與“水仙”同屬上海輕工業系列的“上工股份”,直面鄰家“水仙”的退市,感到“極大的震動和警示”。總經理辦公室主任唐逸治說:“現在我們才真正認識到,上市并不是進入一種保險箱,隨著股市規則的日益規范,企業搞不好照樣會被淘汰出局。”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華西證券有限公司上海總部的都志靈博士說,“水仙”的退市,對績優公司是一種褒揚和激勵;對績差虧損公司意味著警告和鞭策;對熱衷于炒作績差虧損股的投機者,則是提醒和規勸。因此,“水仙”的凋謝,必將促進我國證券市場更加規范,也勢必推進國企改革向縱深發展。
當人們七嘴八舌議論“水仙”時,“水仙”自身又怎樣面對慘痛的教訓?盡管該公司負責人日前已經向股東表示了歉意,并表示要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但當記者翌日前往“水仙”探訪時,卻看到了出乎意料的一幕——緊閉的大門邊,10多名穿著工作服的職工正閑閑散散地看報、抽煙、聊天。當記者說明來意時,一位門衛急急地扯著記者的衣服說:今天所有的來訪都不接待。此時,從廠辦公室走來的一位上級公司的干部驕橫地說:你們來采訪,需要通過上級部門的同意。一位自稱是公司保衛科的干部說:“公司領導都不在廠里,職工在發布退市公告后都放假了。”記者追問公司領導為什么在這種情況下不堅守崗位時,回答是:不知道!
記者最終被攔在了門外。這就是作為一家公眾公司的“水仙”嗎?望著冷冷清清的企業,我們真想大聲說一句:退市并不意味著企業行為的終結,“水仙”依然是合法的公眾公司,依然要對它的股東負責。人們多么希望今日凋謝的“水仙”,明天能夠重新綻放啊!(完)
所屬專題:首家上市公司被終止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