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水仙是按最快的速度實施退市的。從申請寬限到退市不到一星期的功夫,這令許多誤以為至少尚存的45天出貨期的投資者始料不及。
盡管在此之前,滬深兩個交易所點著名發出了對6家PT公司退市警告,但股市仍像個被寵壞的孩子,無知無畏,根本不相信有誰真的敢打他一巴掌,警告發出的第二天,股市竟又勁吹投機風,6只PT股票中有5只都以漲停報收。投資者見了棺材也不落淚,是因為化腐朽為
神奇的神話他們見得太多了,什么鄭百文、猴王,詐唬半天不還都背著一身爛賬活得逍遙自在么?地方政府從來不會見死不救,所謂管理層“穩定大局”的安排盡可視為獲利良機。但這回寶押錯了,PT水仙真的“退”了。投資這類劣質企業將血本無歸的現實威脅,終于有望扭轉畸變的投資理念。投資者這才幡然悔悟,看來盲目追捧虧損股、惡炒重組股的過渡投機惡習非要改改不可了。從這種意義上講,PT水仙的警示作用值得紀念。
PT水仙退市后,有兩位來自上海的投資者表示“實在想不通”憑什么水仙會是第一個拉出來“槍斃”的,9位PT水仙的小股東4月25日聯合狀告上交所和證監會,要討個說法。他們滿腹苦水,理由聽上去也頗有道理,但有關退市問題上交所和證監會“一點都不嚴肅”的指責叫人不敢茍同。因為在中國股市建立退市機制過程之艱難、情形之復雜常人難以想象。現在再來追究誰該對PT摘牌負責,竟誰也說不清楚。當初是誰推薦這些劣質公司上市的?是承銷商。但讓承銷商負責顯然冤枉了他們,因為幾乎所有上市公司都是由政府有關部門推薦的,屬于計劃經濟下配額制的產物,都是些各種行政力量糾結而成的“怪胎”,所以要想退市,無疑是宣布各方行政力量的退出,這尤其難辦。
早在1997年就有人提出過“退市”,但反對的聲音占據了主流,其中相當一部分來自地方政府部門、上市公司、集團公司和股市莊家,地方政府長期對上市公司的干預或疏于規范化監督導致上市公司業績滑坡,集團公司視上市公司為“血庫”而置公司業績于不顧,只求“好死不如賴活”,只要不“退市”。因為一旦退市就意味著丑態亮相、喪失融資資格;股市莊家更是唯恐退市而減少了惡炒垃圾股的題材,各方都為維護自身的權益而千方百計地阻撓退市。結果才有了ST、PT以及香的不香、臭的不臭反而香的股市。忍無可忍,上交所和證監會才咬牙跺腳,出此退市下策———這回,他們可算是極嚴肅了,至于說如何完善游戲規則,則另當別論。
終于中國股市以一紙退市令宣告自己已長大成人,盡管它年幼時的過失是一筆倒不清的糊涂賬,由此帶來的后遺癥還會使退市者前赴后繼,但一切都將重新開始。
PT水仙這一“去”,實當有功于股市的健康發展,有了死亡的危機才懂得去珍惜生存的機會,股市才有望實現自身的籌資、轉換機制、優化資源配置等功能。《市場報》
所屬專題:首家上市公司被終止上市
|